新书推荐|海上映像——纪录片中的上海

新书推荐|海上映像——纪录片中的上海

上海是中国最早用影像工具记录国家大事和市井生活的城市。因此,上海的纪录片情结,深植于历史的沃土之中。

从一百多年前到现在,纪录片始终是这座向世界开放的城市的亮丽名片,同时又为这座年轻而历经沧桑的城市保留了最丰富又最为真切的形象,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

要想更多地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纪录片历史,小编为你隆重推荐这本新书——《海上映像——上海纪录片史论(1980-2017)》


新书推荐|海上映像——纪录片中的上海

新书推荐|海上映像——纪录片中的上海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1980年以来上海纪录片的发展实情、历史过程及社会文化影响。本书关注上海纪录片从历史源头到当下的现实进展,重点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纪录片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命名、特征表述、重点作家作品评述,以及当时与后续的传播影响分析,同时关注其在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为了尽可能客观而全面深入地研究新时期上海纪录片的发展历史,笔者采访了10位涉及上海纪录片发展历史的名人,参与并收集了《大师》栏目的前测、后测的调查问卷及研究,收集了《纪录片编辑室》创立至今播出的纪录片节目表和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创立至2017年获奖纪录片名录,并且将其相关文字资料都列为附录,作为本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新书推荐|海上映像——纪录片中的上海


黄新炎,江苏南通人,文学博士。199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18年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有《这样一群女人》《边地人生——来自布朗族的影像档案》《聆听外语界前辈的声音》等多部著作。


本书目录

新书推荐|海上映像——纪录片中的上海

新书推荐|海上映像——纪录片中的上海

新书推荐|海上映像——纪录片中的上海


《以城观影,以人论史》(节选)

以海派内核表征的纪实精神为绳索,作者串联起了不同时期的上海纪录片。在他对上海纪录片史的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是先分期再结合的叙述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文化承载了不同时期的共性表达与特征发散。对于电影而言,影像对城市具有重组与再塑的作用,根植于城市文化特性又改写着城市的现实面貌。纪录片则恪守着城市空间的真实,将城市文化潜移默化地通过创作者移植进入影像中,而纪录片自身裹挟的干预现实的力量又通过影像的映射,照进现实的进程。

在研究方法方面,该著作别具一格地采用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即构成了这部著作的价值。黄新炎博士谈道,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与向人学习,而他更多地选择了后者,从鲜活的历史生命中重构逝去事件的形貌。得益于多年记者从业的经验,黄新炎博士在这部著作的写作过程中,“花费很大功夫去面对面直接采访引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纪录片发展的关键人物”[1],这些翔实的一手资料为作者从微观层面深入上海纪录片发现的深层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既有记者出身的黄新炎博士扎实的访谈功底与技巧的助推,又反映出作者“向人学习”的虔诚态度。

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作者认真分析归纳这些一手的访谈资料,将这些上海纪录片核心人物鲜为人知的记忆与感知体验,谨慎地运用于分析的过程,并经过推导,得出适当的结论。如在分析《重访现场》这档栏目时,针对观众提出的纪录片《父亲·母亲》以边缘化题材吸引收视的质疑,作者采用编导汪求实自己的回答进行解释与反思,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只有通过受众的接受,纪录片的叙事行为才得以完成。可见,在这种“向人学习”的过程中,作者也在增益自身的理论知识,并作用于对上海纪录片发展的进一步分析。

在讨论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再现”“情景再现”“情景模拟”等几个概念时,作者通过对著名纪录片编导章焜华采访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得出某种符合历史一致性的观点,作者认为章焜华提倡的“情景模拟”说法的观点,更加符合上海纪录片创作的精神与实践。“情景模拟”即对已经逝去影像的搬演,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不符合物态真实即巴赞意义上的真实,因此搬演应谓之“情景模拟”,而这又再次印证了上海纪录片对真实观的一脉相承。可见,深入纪录片创作关键人物加深了作者乃至读者对纪录片有关概念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外,作者也尝试运用了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个案分析。在对纪录片《大师》的分析中,作者建立了《大师》的传播效果和价值观影响力实证分析模型,在确定调查对象的基础上,运用问卷等方式,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同时将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质性分析,考察文化名人类纪录片对青年受众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该研究方法的尝试,一方面具有过程上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它与质性分析的结合又使得其研究结论不失理论的深度。归根结底,作者这种量化与质性研究模型的建立,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向真理的迈进。

总而言之,黄新炎博士的这部著作首先在方法论上就产生了极具意义的创新价值,这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又是史料上的延展。这种研究为电影史论研究者打开了一扇窗口。不同于传统的历史研究,以人论史的研究途径,他的研究结果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生动样态,从而达到某种批判性的灵活审视。其次,该著作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上思考上海纪录片的发展,把握住了影像的“城市性”与影像历史的进路,回望历史,进而展望未来。最后,作者经由历史的沉淀并立足于当下,提出了上海纪录片在全球化、商业化与信息化趋势下的生存策略,以弘扬中华文化与海派精神为目的,上海纪录片应着重创造文化类、百姓故事类、时尚类与历史类纪录片,在多元化的发展中满足受众与社会的多种需求,承袭上海纪录片的真实本质与城市文化内核。


龚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本书购买链接

新书推荐|海上映像——纪录片中的上海


编 辑|龙 一

责 编|圆 圆


新书推荐|海上映像——纪录片中的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上海   史论   映像   受众   纪录片   片中   美文   新书   海上   情景   影像   著作   纪录   博士   现实   真实   方法   作者   城市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