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将军「今日荐读」我生命里的那些秋天

#头条将军文化# #头条读书院#

@中国军网 #红星在线#

​【今日荐读】

我生命里的那些秋天

作者:马誉炜将军

​马将军「今日荐读」我生命里的那些秋天

我出生在秋天,记得小时候,每年都是在快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时过生日,常边吃着母亲做的香喷喷的手擀面,边听她讲我出生那会儿的故事。

那年秋天正值家乡衡水闹大水,在景县城北梁集乡工作的父亲带队去抗洪一线堵决口,任务缓解后,匆匆赶回家看了一眼刚出世躺在炕上土布袋里的三小子,就面露喜色地又去抗洪工地了。算来生我那年母亲应是31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按照当时的政策,效仿苏联老大哥的做法,还享受了国家颁发的“英雄母亲”50元的奖励费。在故乡小村里居住的近门行叔,蹬着自行车到数十公里外的北乡看望父母,见到刚生下来的我,嬉笑着说:“看着这小子长得像个武官儿”。


​马将军「今日荐读」我生命里的那些秋天


后来学党史又知道,1956年9月,在中国历史上是个不平常的年月,党的八大胜利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大会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在党史上有着与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的说法。

说话到了1964年的秋天,我背着母亲用自己织的粗布缝制的书包,到故乡小村南边的小学校上学了,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小学时光。小学校是孤零零三间土屋,只有一位老师,课桌是一块块长条形的木板,搭在土坯垒起来的垛子上的,凳子也是长条形窄窄的木凳。四个年级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讲到哪个年级哪个年级听,其他年级就埋头做老师留的作业。当然,低年级的学生耳朵里还是听来不少高年级的学习内容,待轮到自己读高年级时,有些课文的内容已经很熟的了。也就是从这个年代开始,许多的秋季都会降临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邻村的高小、初中,乡的高中,直到入伍后两度上军校、中央党校和退休后的老干部大学。秋天里,大地一片丰收景象,人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伴随着农作物的灌浆,也伴随着月饼的飘香,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开始了新的遨游。现在看,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生活相伴。


​马将军「今日荐读」我生命里的那些秋天


我入党也是在秋天的9月。那是在1976年夏末开始的唐山抗震救灾期间,我随老部队38军部队进入震区一个多月后,一天晚上,班长申三元把我叫到防震帐篷外,神秘地对我说,团里要在新兵中火线发展少量党员,每个营一至两个名额,连队党支部决定上报你为发展对象。这消息对于我来说实在有点突然,要知道,当时服役三四年的战友没入党的也大有人在,包括与我朝夕相处的副班长在内,我一个仅入伍半年的新兵怎么能入党呢?简直如同在梦幻中。到我正式填写《入党志愿书》并在支部大会上通过时,正是我20岁生日那天。唐山震区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夏,迎来了恢复重建的秋。霜重色愈浓。我的初心誓言也写在了冀东这片历经磨难的热土上。

结婚成家在金秋。那时候,我还在军机关任干事,突然接到在海滨城市一所学校工作的未婚妻来信,说是单位近期分房,规定只有已婚教师才能列入分房对象。居者有其屋,历来是人生大事。我们立即商定赶在学校分房前结婚成家。于是,我背着一个装着母亲为我们赶制的一铺一盖被褥的纸箱子,匆匆上了开往冀东海滨城市的列车。那座小城北山上业已呈现红黄两色的树林边的两间小平房,一张木床,一张公家配备教师备课用的桌子和一把木条椅子,就是新婚的全部家当。几斤花生瓜子和糖果,就是新婚待客的应酬。蜜月里的每一顿饭,我们都是各自坐着小马扎,围着一把木条椅就餐。若干年后,每每看到那些隆重的中式西式婚礼,看到年轻人摆着各种姿势的婚纱照,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过,想想战争年代前辈们漂泊不定的战斗生活,以及他们婚后家庭在硝烟弥漫的环境中度过的岁月,心就会平抚许多,只剩下知足与感恩了。


​马将军「今日荐读」我生命里的那些秋天


转眼到了十年后的1986年秋天,此时我已结束军校深造和营教导员的任职,刚刚重新回到军机关不久,妻考上省会的大学即将入校深造,准备将刚满两岁的女儿交由我来照看。就在此时,突然接到命令,集团军组建侦察大队赴老山前线参战一年多,我作为军政治机关干部被编配到侦察大队政治处担任组织干部干事。和平时期的军人,能够有机会到真枪实弹的战场上,为保卫祖国领土安全拼搏一战,是件十分荣幸的事情,使命重大而又光荣。根据部队需要调整小家计划应是不二选择,女儿送回老家,妻按时入校报到,我如期随部队出发。一家三口分别时,恰逢农历的八月十五,天上一轮明月很圆很圆。

此后许多年的秋天,给我留下印象深的是湛蓝的天空下,萧瑟的秋风里,南疆山岳丛林里百倍警惕的眼神,河北清风店军营里浓浓的学习成才氛围,八大处西山脚下夜以继日奔忙的身影,三晋大地上炮兵部队备战练兵为打赢的英姿,宣化黄羊滩上激烈角逐的炮兵快反比武竞赛,内蒙古草原的沙场点兵训练演习,乌海黄河岸边大漠孤烟直的梦幻般美景,呼伦贝尔莫日根河九曲十八弯的诗意壮丽,以及额尔古纳河、莫尔道嘎、大兴安岭那山、那水、那人。哦,秋天,这迷人的季节带着收获的喜悦,屡次款款走进我的心里,悄悄融入我的骨髓。直到2008年的金秋时节,我在晋蒙两地辗转奋斗12年后又回到了北京,开始了军旅生涯的最后历程。


​马将军「今日荐读」我生命里的那些秋天


不知不觉中,在“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吟诵中,我也迎来了人生意义上的秋天。蓦然回首,多少个春,多少个夏,多少个冬,毫不留情地远离我们而去,疼爱我们的父母亲人,教育我们的老师,关心我们的师长战友、同学、朋友……有的已随风凋零,有的已进入暮岁,有的已久无音信,有的忙碌得顾不上联系。惟有眼前这秋,还看得见,摸得着,就这样静静地回忆,静静地感悟,静静地绸缪。

此时此刻,我想起唐朝诗人黄巢一首咏“菊花”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生命中经历的一个个金色的秋,又一齐向我涌来。

2021.9.13于京


​马将军「今日荐读」我生命里的那些秋天


精选留言

#教授开讲# #头条红色文化#

作者介绍

马誉炜(马达),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善后办公室副政委,少将军衔。1956年9月生,1976年入伍,河北省景县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磨合人生》《生命的长度》,随笔集《走近新生代》《在军营里学做人》《与年轻官兵谈人生》等书籍,在《解放军文艺》《长城》《散文百家》《诗选刊》《散文选刊》《新华文摘》《作家文摘》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曾四次蝉联《解放军报》社“长征文艺奖”,荣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银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其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军展览并获奖,刊登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散文百家》《作家通讯》等。

★★★

编辑 | 文化艺术中心昕虹

​马将军「今日荐读」我生命里的那些秋天

匾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特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是一块悬挂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宾馆、酒店、商店等单位的一块牌子。匾额是各种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相当于建筑的眼睛,是告知建筑物的名称及用途,也是用于宣传的一张名片。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也是将军。如今用的毛笔,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百将中心可以邀约文武双全的将军书法家和名人书法家题联题诗题字题匾。邀约军地教授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景县   北京军区   宣化   将军   秋天   解放军报   硕果累累   军衔   政委   炮兵   美文   情怀   部队   季节   母亲   今日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