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头山歌”的魅力


“河头山歌”的魅力

山歌是我国南方各省对民歌的统称,流传在西南、中南、江南等广大地区。

山歌的名称唐代就已产生。白居易曾说过“岂无山歌与村笛”;李益亦有诗曰:“山歌闻竹枝。”

龙陵县河头村地处保山龙陵县、腾冲县、德宏州潞西市三地交界处,地理位置很特殊,而且山高箐深,交通不便,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相对滞后。

解放前,这一带曾是土匪、“孔孟道”出没的地方。

河头的山歌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再加上河头极富特色的汉族与特少民族阿昌族杂居的影响,使得它具有不同民族的曲调和声调。

河头山歌的传唱者由于生存依赖而与自然发生关系,随着人们的实践意识的能动展开,人与自然逐渐形成了各种丰富的文化关系。可以说是大自然孕育了河头山歌传唱者的智慧,孕育了河头山歌的自然天成的美。

河头山歌的经久不衰,证明它有着不可低估的生命力存在。

那么,河头山歌究竟有着怎样的特征呢?此文将作如下探寻:

一、丰富的内容。

河头山歌数量和种类都很多,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河头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愿望。

一盘链子九尺九,

哥栓脖子妹栓手;

哪怕官家王法大,

出了街门手牵手。

“哪怕官家王法大,出了街门手牵手”表现了青年男女葛视权贵,为获得纯真的爱情敢于和强权作斗争的勇气。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一部分情歌表现了女子炽热的情感,比男子更大胆、更强烈:

叫哥莫慌就莫慌,

叫你莫忙就莫忙;

千斤担子妹肩上,

天大事情有妹挡⑤。

(二)诉苦歌。

人们往往用山歌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

世上人说黄连苦,

我比黄连苦十分;

黄连苦了有人问,

小妹苦到无人问。

毫不掩饰地说出了少女尚待闺中而无人问津的内心哀愁。

(三)劳动歌。

劳动歌是劳动人民用来表达对劳动的热爱,讴歌劳动,这类歌往往是欢快的:

好久不到这方来,

这方遇着大石岩;

拾起锄头来挖路,

挖起大路好去来。

(四)讽刺歌。

讽刺歌用于对一些丑恶事情的无情揭露,表达歌者的憎恶之情,如:当女孩听到她反感的男孩对她发出求爱的歌唱时,便会唱道:

香菜开花香十里,

我的爱人不是你;

石子大街倒钩刺,

只钩别人不钩你。

(五)仪式歌。

仪式歌多用于婚礼、建房仪式中,表达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如:

一块红布长又长,

拿起红布挂新娘;

自从今日挂过后,

早生贵子入学堂。

二、朴素的语言河头山歌具有口语本色,简朴、自然,不装腔作势,有着一种朴素的美。如:

堂屋打伞两层天,

阿哥不要两头连;

花针难穿双丝线,

一脚难踏两只船。

“堂屋”是河头方言,意为客厅。语言平白如话,不加雕琢,但一针见血,爱憎分明。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少女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又如:

好久不到这山坡,

这山坡头小妹多,

心想和妹坐一坐,又怕小妹不等着①。

“又怕小妹不等着”,没有华丽的辞藻,毫无雕琢。这真是田间地头找乐、解闷,路头路尾调侃传情,想唱就唱,表情达意不费半点工夫。正如艾青所说:“最富于自然性的语言是口语。”“口语是散文化的。”“口语是美的。”口语是朴素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情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请看:

人海茫茫人伤人,

天下你是我爱人;

千个万个我不爱,

我就只爱你一人。

语言朴实、通俗、亲切。其语言不卖弄,是朴实的、散文的,然而却是深刻的、亲切的,是充满了情感的,同时又是形象鲜明的。深刻地表达了少女对爱情的忠贞:

半夜想哥一场空,

哥在西来妹在东;

我俩相知情难舍,

无踪无路信难通。

既单纯又深刻,既能给人一种自然天成的朴素美,又能给人以丰富的启示性和生动活泼的情致。

生要连来死要连,

我俩结交定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③。

这些山歌深入浅出,平中见奇,言常人所言,富有真挚的人情味和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一唱三叹、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河头山歌既有着散文美又有着口语美,因此语言既浅显又新鲜,焕发着一种自然朴素的美。

三、浓郁的抒情无论是诗文,还是山歌,只有饱含感情,才能生动感人。情绪和情感是它们共同的基础。山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能表达歌者内心各种强烈的感情。大山里的人唱山歌的缘由是为了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需要,而且山歌又是一种最理想和最有意味的方式和手段。所谓最理想和最有意味,是因为山歌富有鲜明的节奏,有一种内在的音乐旋律,十分适宜人们尽情尽兴。特别是对于山里普通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来说,即使是目不识丁,只要是内心充满了情感,只要学会了“调子”,便可把心中的喜怒哀乐都唱出来。

音乐与抒情是十分亲密的,像一对李生的姐妹。音乐的效果加强了山歌的抒情美,音乐可以将感情更大限度地凝集于歌词中。它所传达的感情虽说不是具体的,但它可以多方面地引起人的快感。这样不具体的情调或音乐快感与山歌中具体的明确的语言结合时,就使山歌在意识上和情绪上影响听者,从而达到别林斯基所说的“相互消灭”。真是陶醉了自己也陶醉了别人。

山歌如果离开了情,可以说就等于失去了山歌的“灵魂”。河头山歌的抒情美,并不是表现在写那些表面的剧烈冲动,它不需要过火的装饰,更不需要那种口号式的喧嚣、纯理念的枯燥乏味地说教,往往是用平实无奇的语言娓娓道来,在抒情的语调中表达深刻的哲理。

四、丰富的修辞

(一)比兴河头山歌多用比兴,“比”就是比喻和比拟,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显得感情鲜明,形象具体。“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所借之物或与主体相关,如兴而兼比;有的毫无关系,只是借以引入主题。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生活的生动性、形象性,也丰富了诗的表现手法。例如:

日头出来照花岩,

高岩脚下岩花开;

妹是桂花香十里,

哥是蜜蜂万里来①。

巧借“桂香蜂舞”写出有情人不远千里相会,或是倾吐内心的爱慕之情,先兴后比。又如:

石榴花开叶子青,

情哥情妹都真心;

真心实意我两个,

蜡烛点火一条心。

用蜡烛这一人人知晓的事物来比喻彼此的深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劳动人民深刻的爱憎感情,沁人心脾,发人深省。比兴手法是山歌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几千年来它一直为我国的诗歌所广泛运用。可以说没有比喻就没有山歌。

山歌唱得好,就要比喻打得好。河头山歌的比喻多用人民最熟悉的事物,比喻得贴切而生动,新颖而巧妙,只有对生活、劳动最熟悉的人民群众,才能大量地创造出来。比兴手法和比喻不易分开,山歌歌者在即兴对歌时,见什么唱什么,头一句要编得快,常常借助于起兴手法。对歌时也经常用习惯的套句起兴,有时兴词只是为了要引起下文,只讲音节和谐。山歌中比喻的形式非常丰富,几乎各种形式都有。

(二)排比山歌中多有排比,用一系列的比喻来形容某一事物和思想。樱桃好吃树难栽;

黄泡好吃刺戳手;

杨梅好吃难上树;

小妹好玩难开口④。

这是用几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句子来说明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的,比喻得很透彻,用婉转的语言表达了男孩对“小妹”的爱慕之情。

(三)押韵用韵也是河头山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应用韵文能使山歌唱起来朗朗上口、动听,容易记忆。

象牙筷子颠倒颠,

想你一年又一年;

一年想你十二月,

一月想你三十天;

隔你三天失了魂,

见你一眼魂归身。

天愁地愁愁下雨,

郎愁妹愁愁成双①。

(四)夸张在河头民间山歌对唱时,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来取胜。

妹家本是调子多,

装着十万八千萝;

如果要是一开口,

漫山遍野都是歌④。

唱出了歌者的自信,以气势压住对方。

(五)谐音为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采用以谐音来表达自己的实际意思。

苦荞撇下甜荞地,

甜荞可串苦荞根;

鹦哥落在绿叶上,

绿上加绿青上青。

用“青”谐音“亲”极言“有意攀结亲事”。

(六)、幽深的意象山歌中往往有一些巧借动词、形容词、名词、表情达意的佳句,简练传神地创造性地唱出充满情义的、形神兼备的具有绘画意象的一种美。比如眼见小妹身穿红眉毛弯弯像条龙牙齿赛过天边,嘴皮赛过茶花红②。

真是随意点染,一个“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惹人欢喜惹人爱的“小妹”形象便呼之欲出了。月亮出来月亮黄,

跟着月亮去会郎;

背时月亮不等我,

一脚踩进烂泥塘②。

把一个山里妹子趁着月色去与情郎相会,不料不知不觉中时辰已过,匆忙回家却一不小心一脚踩进了泥塘的情况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孤单孤单真孤单,

有肉无人共一餐;

进门无人问一问,

自己开门自己关。

巧借“开门”、“关门”这一动作,道出歌者“形单影只”的苦恼,何等形象、生动。

小小蜜蜂翅膀黄,

一下飞到妹胸膛;

朝妹心中咬一口,

问你想郎不想郎③。

这“咬一口”绝不亚于“打是心疼,骂是爱”的做法,俏皮又情真意切的“表妹”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河头山歌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集中了当地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的精华,富于地方色彩,是民族化大众化的歌,既优美动人音韵锉锵,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浑身散发着迷人的美。应用于生产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应用于生活中,能加强汉族与阿昌族情感的交流,丰富文化生活。

因此,应努力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使它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劳动和生活。


“河头山歌”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山歌   黄连   月亮   美文   抒情   朴素   比喻   小妹   口语   生动   事物   深刻   内心   感情   形象   魅力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