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大院人(末篇)

原创

(一)大舅姥爷家的人

大舅姥爷是住在东院的第一家,是和前两篇中的二位舅姥爷是亲兄弟,他家的特色就是人丁兴旺。

他家守在东院最南端,房后是一条小河,窗前是大家的院落,南面就是大马路,他家没有田园小院。

但他们家生活是最好的。大舅姥爷和舅姥共育有六个子女,五个女儿,一个儿子。

女儿们都上班,小女儿是小学教师,一个儿子上大学,毕业后去大庆,是一位工程师,媳妇也是工程师。

说他家人丁兴旺是他的儿女们家家孩子都不少,大女儿七个孩子,二女儿九个孩子(八个女孩,一个儿子),三女儿五个孩子,四女儿四个孩子,小女儿二个孩子,这时国家开始计划生育了,不然还会继续生。

大舅姥爷有两个女儿住在身边,小女儿是小学教师,女婿是工程师,就住在大舅姥爷接出的偏厦里,那时不像现在,男的没房就娶不起媳妇儿,三女儿也住在大舅姥爷窗前搭建的一套简易房里。

两个女婿都没有房,也都娶了媳妇儿,都做了上门女婿,他们也没觉得身份低,这两个女儿都过的和谐幸福,一直住到动迁上楼。

大舅姥爷和舅姥,怡养天年,儿女孝顺。

(二)唐家人

这唐家人是紧挨着大舅姥爷的房子的,这是我家去酒泉前的住所,也是我姥姥的家,我爸妈结婚的地方,我和大弟就在这屋里出生。

姥姥带着我和大弟从酒泉回来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唐家。唐家热情接待了我们姥姥外孙三人,并招待了一顿丰盛的餐饭。

我那时只有虚岁五岁,不记得吃了什么菜了,只记得主食是大米饭,那是六零年,正是挨饿吃不饱的岁月。

这顿饭,让我一个小小人,一气吃下五碗饭,还不觉得饱,只听大人们齐声说:"别再给孩子盛了,撑坏了",我记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依依不舍的放下了碗。

现在想想,我得饿成什么样,能吃的下那么多饭,这件事让我记了一辈子。

我现在也是胃口极好,吃什么都香,不舍得浪费一粒粮食,剩饭剩菜,我也全不扔,都我自己吃,也不舍得扔掉。

就算知道剩饭剩菜不利身体,也缺了营养,但也不舍得扔掉,一定得扔进肚子里,才肯罢休,才心甘情愿。

(三)我家人

我家居住在大院中央,正南正北,好地方,前后有园田,左右是亲戚,我姥姥终于回到她心心念念的地方了。

我们在这读书,在这里长大,和左亲右戚相处的情浓谊浓的。我在前几篇讲过我的家,不在这里不重复,今天只讲一件让我记忆尤新的,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鞍山大地震吧!

那一天是立春,晚上有一习俗,立春啃萝卜,我在厨房正拿一个大萝卜,用刀切,但怎么也按不住了,掉在了地上,人也站不住了。

往外一看,一道道蓝光如闪电,但比闪电更可怕,接着就地动山摇,我登时明白了是地震。

说时迟,那时快,我转回身进屋抱起了姥姥,就往外跑,边跑边喊:地震了,地震了!

家里所有人都冲了出来,瞬时就听到房顶上的烟囱滚落下来,这时东西两院的人,全部都跑了出来。

黑压压一片,有几十口人,全都站到了院里,开始是无声的,大家都在看天看地,被这从未见过的大地震,震住了,过了好一会儿,大人们才开始商量怎么办?

最后的结果是,马上搭地震棚,把老人孩子先安置了,2月4号虽然立春了,但在北方还是严寒的冬季。

这时大家齐动手,开始找材料搭棚子,就用平时田地里的苞米杆子,密密的戳起来,形成四面的屏障,上面再用塑料布盖在上方,就成了一个可安身的地震棚了。

地上铺上厚厚的一层苞米杆子,就当床了,大人们进屋把被子枕头,都搬了出来,老人和孩子才有了遮寒挡风的休身之处了。

每家每户都互相帮助,全部都安置进去了,这次大地震,是我们第一次遇到,也吓坏了,余震不断,再也不敢进屋子里了,就一直住在地震棚里。

但不觉得冷,那时还不到二十岁,火力旺,搁现在,暖气差点都冻的上,那时一点都不觉得冷。

后来,大人们都进屋了,我们这些孩子仍然不敢进屋睡,就一直在棚子里,待到春暖花开,春风化雨,地都湿了,地震也结束了,才胆颤心惊地进屋了。

想想那时年轻,大院里孩子也多,今天住你家棚,明天住我家棚,还觉得挺好玩,挺热闹。

但当大难临头,危机来临时,还是人多壮胆,人多力量大。那么大地震,让我大院人整齐划一站在一起,就觉得没那么可怕了。

如今这已成为历史,大院也不在了,都住上了楼房,但相距都不远,相见时,总觉得比别人更亲更近。

现在的楼房,阻断了人们的烟火情,所以,这大院里的温情,温暖了我们一辈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大院   酒泉   苞米   大舅   媳妇儿   剩菜   剩饭   姥爷   立春   女婿   姥姥   美文   儿时   他家   大地震   女儿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