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曹公论诗的精彩片段


品曹公论诗的精彩片段


曹公笔下的林黛玉,我想大家都认识她。其性格重情,质地洁白,具有清风卓越的身韵。曹雪芹借以她论述了写诗的精髓。体现了他深厚的学识,与指导别人如何学写诗的高超艺术风格。

小说中以香菱学诗的情节,将作诗的心得体会故事化,贯穿于文中《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红楼梦四十八回,四十九回。

品曹公论诗的精彩片段


香菱向林黛玉求教学诗。看黛玉是怎么教香菱学诗的。首先她略说了律诗的章法,对仗平仄。她是这样说的:"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地对虚的。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香菱回答道:"难怪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诗,又有对得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也有二四六上错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未事,只要新奇为上"。黛玉道:"就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未事,第一要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段精彩的对话。说明了写律诗,要讲究章法,起承转合的整体结构,还要讲究平仄、对仗、压韵格凋外。还要注意格律规矩是未事,重点服务于立意,也就是说在讲究律诗章法规矩时,不要觉得规矩很重要,是未事,但又不能不讲。重点还是要立意。还重点强调"奇句"也就是好的句子,或佳句。只要有好句不论平仄虚实都可以,这是其一。其二"意趣"我理解是主题。也就是说意趣第一,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都可以,自是好的。

这段说明两个问题,立意、奇句和律诗的规矩问题。

然后黛玉教她看王摩诘的诗,先学李白,杜甫一流的诗,又说学一流的诗那么你写出来的就是二流,如果你学三四流的诗,那么你写出来的就是几流了?其后再学陶渊明的诗,当然写得一流的诗很多,她只例举了这几个。不能把所有好诗都例举出来。后面叙述香菱学诗的体会,什么脱化前人古时诗人的句子: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对诗句用词的解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都说得非常动人。

后面对香菱初学写诗,她所写的三首诗作评判。开始两首不好,第三首终于写好。对香菱苦吟诗作形象的描绘,于梦中作得的第三首诗赞赏有加。具体情节,评判,请看曹公巜红楼梦》四十八回,四十九回。

品曹公论诗的精彩片段


品曹诗。曹雪芹对格律形式主义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唐诗格律最为成熟,发展致宋代以后趋僵化。曹诗在红楼梦中即符合基本格律的要求,又有所突破,略高出唐宋诗一筹。追求诗词境界齐于唐宋,又高于时俗。特别表达了对诗艺的一些看法,重点强调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他的论诗有破有立,即打破形式主义牢笼,即遵守格律形式,又打破格律束缚。句意违反格律常识,但本身意趣真,在上下情节及生活口语方面天然成趣。破以后又有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诗贵在真意趣,真性情,真精神,总不脱一个"真"字。头一件立意清新,措辞不俗。即从形象上逼真,情真意切上留意。堪称中国诗词论述得无上甚深的精妙法。总的一句话,即要撑握律诗的精妙,又要破出他的弊端,超出律诗所有的精髓。


品曹公论诗的精彩片段


品曹公论诗的精彩片段

曹公笔下的林黛玉,我想大家都认识她。其性格重情,质地洁白,具有清风卓越的身韵。曹雪芹借以她论述了写诗的精髓。体现了他深厚的学识,与指导别人如何学写诗的高超艺术风格。

小说中以香菱学诗的情节,将作诗的心得体会故事化,贯穿于文中《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红楼梦四十八回,四十九回。

香菱向林黛玉求教学诗。看黛玉是怎么教香菱学诗的。首先她略说了律诗的章法,对仗平仄。她是这样说的:"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奇句

,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香菱回答道:难怪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诗,又有对得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也有二四六上错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未事,只要新奇为上。黛玉道:就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未事,第一要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段精彩的对话。说明了写律诗,

要讲究章法,起承转合,平仄对仗格凋外。还要注意格律规矩是未事,重点服务于立意,也就是说在讲究律诗章法规矩时,不要觉得规矩很重要,是未事,但又不能不讲。重点还是要立意。还重点强调"奇句"也就是好的句子,或佳句。只要有好句不论平仄虚实都可以,这是其一。其二"意趣"我理解是主题。也就是说意趣第一,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都可以,自是好的。

这段说明两个问题,立意、奇句和律诗的规矩问题。

然后黛玉教她看王摩诘的诗,先学李白,杜甫一流的诗,又说学一流的诗那么你写出来的就是二流,如果你学三四流的诗,那么你写出来的就是几流了?其后再学陶渊明的诗,当然写得一流的诗很多,她只例举了这几个。不能把所有好诗都例举出来。后面叙述香菱学诗的体会,什么脱化前人古时诗人的句子: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对诗句用词的解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都说得非常动人。

后面对香菱初学写诗,她所写的三首诗作评判。开始两首不好,第三首终于写好。对香菱苦吟诗作形象的描绘,于梦中作得的第三首诗赞赏有加。具体情节,评判,请看曹公巜红楼梦》四十八回,四十九回。

品曹诗。曹雪芹对格律形式主义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唐诗格律最为成熟,发展致宋代以后趋僵化。曹诗在红楼梦中即符合基本格律的要求,又有所突破,略高出唐宋诗一筹。追求诗词境界齐于唐宋,又高于时俗。特别表达了对诗艺的一些看法,重点强调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他的论诗有破有立,即打破形式主义牢笼,即遵守格律形式,又打破格律束缚。句意违反格律常识,但本身意趣真,在上下情节及生活口语方面天然成趣。破以后又有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诗贵在真意趣,真性情,真精神,总不脱一个"真"字。头一件立意清新,措辞不俗。即从形象上逼真,情真意切上留意。堪称中国诗词论述的无上甚深的精妙法。总的一句话,即要撑握律诗的精妙,又要破出他的弊端,超出律诗所有的精髓。

诗话

诗,写诗要学习写诗的知识。诗先有古诗(古风),后才有近体诗(律诗)。古诗是过去人们慢慢的总结,慢慢的发展,才有四言,五言,七言诗等。主要定形五言诗,七言诗为主。逐步到唐朝发展到鼎盛。形成了较为严格的近体诗。依据语言的格式、声调、韵律,要求写诗音律美,就像唱歌一样。才有格式平仄压韵的要求,结合对仗(对偶),规定了律诗严格的写法要求。

律诗规定:除了诗题目名字外,内容的句数必须八句,四联。五言字数40个字,七言56个字,不能多也不能少。全诗布局按起、承、转、合这种结构篇章。"起"就是开头,开头又有要求必须要破题。"承"就是承接,接着往下写。转"就是转折,转到写别的内容。"合"就是结尾,或者说总结的意思。起头两句就叫起联(首联),承接两句就叫含联,转折两句就叫颈联,结尾两句就听尾联。四联八句诗,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偶,中间两联必须要求对偶。诗中还讲究格式的平庂、压韵、对仗、帖联。具体看律诗的知识。我读书那时声凋读不准,以致平仄区分不出来所以写诗不好。

由于有了这些严格的规定,所以后来有了限韵的诗。限韵的诗就是先由人写出诗韵角的字出来,规定写诗时必须要用这些字。像《红楼梦》中《咏白海棠》的诗,提出"门、盆、魂、痕、昏"五个字作韵,作诗必须要用这五个字作韵角。这很难了吧。我把曹公的一首巜咏白海棠》写在这里供大家欣赏:

咏白海棠

诗/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子缝禞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倚倦西风夜已昏。


但那时候为了考核你有多高的水平,考官就必须要这样出题,所以又叫应制诗。应制诗就限制了诗韵必须按诗韵写,所以说就限制了写诗的手脚,必须用韵去套诗。红楼梦书中所以说"最不喜欢限韵的诗,让它挷住了手脚。有好诗也写不出来。又说:只要意气真了就行,不要以词害意。只要有奇句(佳句),就算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是曹公作诗的心得体会。以致不像唐朝时期名家辈出。随后到现在名家就很稀少了。

写律诗有了这些规定,后来的人们就必须严格要求按这种规律写。如不按这种规律写就觉得不好,你不会写诗。必须要严格要求按律诗的格式音律对仗压韵来写,方为好诗。但过去没有这种诗的时候,也有很多优秀的诗传下来。像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就是流传千古的名诗。我并不是否定律诗不好,我也觉得律诗好,但不能过于受到律诗的束缚。写诗点点都达到律诗的要求,固然是好。达不到的也不能说不好啊!像崔颢的巜黄鹤楼》又怎么能评得上律诗的第一呢?至唐至今的发展,由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怎样才能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呢?我想这篇文章有所体会。写诗要将讲究章法无形,由无章到有章,或先有形再无形。或无章中穿插有章,或有章中穿插无章。

过去,由字组成词语,词语上升到句子。固定到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不等。由句尾压韵的叫诗。然后固定五言诗,七言诗最多,唐朝最为繁盛。把它具体到格律化。我想现在能打破常规吗?诗到格律进入最高境界,要由最高境界进入常态化。要由格律进普通,由普通进入格律,讲究章法,由作诗的"章法无形"来解释。由无形变成有形,由有形变成无形。曹公说的:"只要意趣真了,平仄虚实不对都可以"。比如骂人骂得真了,只要骂到他的痛处就行了。反过来只要意境内容深刻。中心主题明确了就行。强调天然成趣,符合通俗口语。章法无形,最能论述的写诗的技巧。有的为了非得讲穷诗的平仄对仗把诗写得看不懂,生搬硬揍但写诗的要素又必不可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文讲求无形胜有形。就是说在有形的穿插无形的,或无形的穿插有形的。像崔颢评为第一的巜黄鹤楼》诗,就是先无形再有形。: 别人写出来的好词好诗,定格为名词,上升到词牌格律。后人依此填词写诗模仿,只能探索词境的深奥,和理解。为什么非得要依古写诗填词呢?我想只有你弄懂了古诗词的规律,才能明白诗的好坏。你弄懂了写律诗的规律,就要求别人非得要依格律写,不依就不好。这个观点是错的,评诗如以此观点,中国文化如此,将犯了一个大忌。中国文化由开始摸索,达到最高境点,最高境界。都已经是定型,格律化了,现在人还要摹写,却不是超不出最高水平了吗?难道你还能超出最高水平吗?,写出来能达到这个级别就不错了。只要能有新意新思想新内容,就是好诗,好词,何必非得的按规矩办事。我觉得这种评诗不可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公论   起承转合   红楼梦   律诗   格律   平仄   意趣   形式主义   立意   章法   虚实   词句   美文   精髓   规矩   片段   讲究   重点   精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