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夜炖用秘方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我是1968年9月16日到内蒙古临河县上山下乡的北京知识青年,屈指算来已有四十六个年头。2012年为了纪念我们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我写过一些上山下乡的回忆文章,取名“我的知青岁月”。由于没有做系统的筹划,只是反映知青的生活片段,因此每篇都另加了小标题。现在贴在这里,只为留下一些纪念。

中国知青网作者老茶

夜炖用秘方


自我们的祖先开挖渠道,使河套地区形成灌溉网络以来,淌水就成了河套地区农业生产上一个特有的农耕活动。春天耕种前土地墒情不好,要淌春水;春夏庄稼出苗后,根据秧苗的成长情况,要淌着苗水;庄稼长到抽穗时,要淌灌浆水;秋天庄稼收割归仓后,为了保墒,要淌老秋水。总之,在河套地区的农耕活动中,淌水伴随整个庄稼生长的始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关键的作用。

河套灌区设有几个分灌区,但由于各灌区的海拔高度有差别,黄河水不能同时向所有的灌区同时开闸放水。为了保证各灌区都淌上水,对各分灌区都规定了严格的开闸放水的开闭时间,各灌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浇灌任务,过期不侯。

一个生产队水淌得好不好,不但关系到当年的收成好坏,甚至影响到第二年的收成好坏,因此生产队对淌水重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生产队对影响淌水的各项工作都考虑得十分全面:首先保证渠道的通畅,每年都要清挖渠道,不能有水淌不上。其次重视平整土地,由于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开口放水就会产生泥沙淤积,因此每年都要做好地块的平整,不能影响来年的淌水。第三组织好淌水队伍,每年淌水开始前,队里一定要挑选生产队里最有经验的老农带队,匹配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参加,组织一支最有战斗力的队伍来应对这一场突击性的战斗。

在生产实践中,我们男知识青年逐渐得到了社员的认可,逐步成为了淌水的主力军。每次淌水活动下来,都少不了我们这几个干将。由于规定了水闸的开闭时间,使淌水就显得特别紧张。全体淌水人员一旦上渠,就要不分白天黑夜的坚守在渠畔上。一块地淌满了,打开下一块,封上这一块,不能造成逾堤漫灌,冲毁庄稼。由于地块的土质不同,时常遇到渠道开口子的情况,此时淌水者一定要沉着冷静,必要时还要准备下水堵口子,不能出现大水漫灌冲毁庄稼的现象。所以说,淌水有时也很考察一个人的智力和勇气,是一个人与水争斗的农耕活动,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科学道理。这也要求参与淌水的人要有很好的体力,要在需要的时候,冲得上、顶得住、打得响、赢得下,这才是合格的淌水人。为了适应夜间寒冷的气候,我们每个知青都自己配备了抗寒的白茬皮袄。深夜里找个避风的地方,大襟一掩就地坐一会、躺一会,一点都不觉得寒冷,特别实用。

这年淌老秋水,我们又参加了淌水的大军,说是大军也不过有十来个人。淌水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快到关闸的时间了,剩下的地也不多了,队里对淌水取得的进展十分满意。这天下午,生产队杀了一头已经不能耕地的老牛。按照习惯,队里杀了牛,要把牛皮卖给供销社,要把肉分给社员吃,最后剩了一颗牛头……。生产队长决定,淌水的这些人没日没夜的在大渠上很辛苦,就叫我们自己悄悄的炖炖吃了吧,也算对大家的犒劳,但不要声张。

有肉吃是好事,说实在的,半年不见荤腥,能有美美的牛头肉饱饱地吃一顿,那甭提得有多香呐!但是要悄悄的把这二十几斤的大牛头炖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邹三主动提出自己可以做。他说他家的凉房比较僻静,他一个人负责炖肉,保证大家半夜吃上夜宵。于是,大家约定邹三在家炖肉,其他人都专心下地看水,不能出事,半夜抽时间到邹三家吃牛头肉。

就这样,我们分头到各地块查看淌水的情况,只等美味时刻到来。说来也奇怪,心里有事惦记,时间过得就慢。我们淌满一块地,又打开一块地,从村南头转悠到村北头,从看夕阳落山到观星移斗转,时间就是不紧不慢地和大家斗气,不肯快走一点。大约有十二点了,等得大家肚子都饿了,决定回村去看看那牛头是不是熟了?到了邹三家,只见满屋热气腾腾,邹三还在往灶台里添柴火。邹三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这真是个老牛头,顿了六个小时,还是咬不动!你们尝尝?”大家用筷子戳了戳牛肉,根本插不下去,这怎么吃呀。大家只好安慰邹三说,“慢慢炖呗。别急!别急!” 于是又都回到地里看水去了。

好事多磨,这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好事磨得人失去了信心,就不是什么好事了。过了个把小时,去一次邹三家,牛头没有烂。又过了个把小时,牛头还是没有烂,看来这牛头决定不叫大家开荤了。就连邹三都有些不耐烦了,他说:“烧了我那么多柴火,完了你们给我还!”有什么办法,还得安抚邹三加紧炖吧,不然就天亮了。大家说,“你不是挺会做饭的吗?想点办法呗。”于是各自散去,任由邹三一人施展本领,解决炖肉难题。

等到东方已露鱼肚白色,大渠的水流已明显减慢,地淌得也差不多了,看来这次淌水也就要结束了。一夜的巡游,一夜的期盼,终于变成泡影,此时大家对吃牛头肉已越来越淡漠了。回村时,大家决定再回去看一眼那炖不熟的老牛头,不行就不吃了。

推开邹三家的屋门,一股牛肉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马上立刻兴奋起来。此时,邹三的脸也由阴转晴,满脸堆笑地说:“这回烂了,特别烂,赶紧吃吧。”他殷勤地拿来碗筷,给每个人盛了一碗,微笑着看大家尽情享受。说实话,此时是最需要这样一顿美餐的,没有人说话,大家只顾品尝这等了一夜的美食。肉真炖得很烂,不知是干了一夜肚子饿了的缘故,还是因等得太久从新唤起味蕾显得更敏感的缘故,这一顿久违的炖牛肉吃起来特别香。

大快朵颐了一顿后,大家这时才想起问一问邹三:“究竟怎么炖烂的?”邹三神秘地笑了笑,不肯说明缘由,于是大家越加感到神奇,一定要问个究竟。邹三坏坏地笑着说:“我炖了八、九个钟头这肉就不烂,我突然想起老辈说过‘炖不烂、尿里涮’,我就往锅里撒了泡尿,只一会儿这肉就烂了。”大家不听则已,听罢顿觉恶心反胃,纷纷揪住邹三,恨不能暴打他一顿。

这时生产队长推门进来,看见大家推推搡搡的样子,笑着说:“怎么肉不够吃啦?还打起做饭的来了?”大家立刻转怒为喜,招呼队长尝尝牛肉。队长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送到嘴里边嚼边说:“不错,挺烂的,味道挺香。”说着就走出了邹三家的房门。等队长走远,大家顿时笑成一团,全然忘记自己也吃过这在尿里炖熟的老牛肉。

正是:犒赏牛头为守渠,柴锅夜炖至闻鸡。

急中使智添新料,从此民肴上秘籍。

2012-7-14

知青往事:夜炖用秘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知青   漫灌   知识青年   河套   炖肉   灌区   生产队   上山下乡   农耕   牛头   庄稼   美文   秘方   牛肉   队长   往事   渠道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