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当年为什么没去“赴法勤工俭学”?

当年的“赴法勤工俭学”是一九一八年的事,而事情的主要组织者就是毛泽东。事情的起因是“新民学会”。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由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组织湖南第一师范的二十多个志同道合的学生,在岳麓山脚下刘家台子的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了“新民学会”。何叔衡、萧三、罗章龙、张昆弟、李维汉、周世钊等是第一批会员。学会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而仅仅三个月后,毛泽东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学会宗旨,毛泽东就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问题,写了封长信给蔡和森,蔡和森在回信中言辞切切地说:“杨师(杨昌济,此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东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过是能读其书而已,其它究何所得!”又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以为清流既无望,心地不纯洁者又不可,吾辈不努力为之,尚让何人去做?此区区之意,相与共照也。”蔡和森还表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

看得出来,俩人已经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再以清流自许而回避政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毛泽东已经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道,开始探索改造中国的出路了。

这一年,许多会员面临毕业,选择什么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大家不愿“堆积”在湖南一地,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如此,“向外发展”成了会员的共识。八月,毛泽东也毕业了,结束了他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

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五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二十四名青年,离开长沙去了北京。这也是毛泽东人生第一次走出湖南。而毛泽东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到北京,就是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原来,恰在毛泽东一师毕业、面对选择今后生活道路的时候,法国到中国招募华工。蔡元培、李石曾等在北京组织华法教育会,搞起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杨昌济正在北大哲学系任教,便把这个消息传回了湖南。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都觉得这是一条出路,便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并派蔡和森先期到北京打前站。蔡和森在北京同杨昌济商量后,又拜访了北大校长蔡元培,两次写信催促毛泽东邀集志愿留法的同志迅速北上。信中还特别转达了杨昌济的意见:“师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 八月十九日,毛泽东一行到了北京,就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从事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所以说,毛泽东才是新民学会成员赴法勤工俭学的实际组织者。

然而,作为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实际组织者,毛泽东自己却没有迈出国门。一些会友到了法国后来信劝他出国,罗学赞的信最恳切:“……润之兄啊!你是一个有志的人,是我们同伴中所钦佩的人,你如何带一个头,权且努力于研究学问的事呢?学他十年八载,异日回国,各抒所学以问世,发为言论作社会之唤醒提倡者。”

毛泽东还是留了下来。为什么不出去?稍后在一封信中,他有明确的说法。他认为留在国内探索有许多好处:第一,“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既不影响吸收西方知识,还有利于“短时间内求到较多知识”。第二,“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第三,“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

首先要深刻了解中国国情,才能研究和学习外国。这也是他日后,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毛泽东当年为什么没去“赴法勤工俭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勤工俭学   新民   北京大学   哲学系   清流   法国   湖南   组织者   美文   北京   中国   出路   北大   当年   组织   会员   世界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