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如此冷漠

请别如此冷漠

有一个习惯,定期会翻看一些新闻网站,了解一下近期以来发生的事件。今天,在照例翻看时,一则算是“旧闻”吧,让我非常气愤,虽然这则新闻发生有一段时间了,但我相信大家看了也一定会义愤填膺。

这是一则什么新闻呢?

是有网友曾爆料说有一批游客前往四川阿坝汶川县,在参观映秀镇映秀震中遗址时,几名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几次下来,被忍无可忍的导游当场怒怼:请文明祭奠,如果再笑请出去!

这则新闻虽然不是近期发生,但跟帖一直持续,一直在人们视线里热议。这几个游客的“笑”惹怒了导游,更惹怒了国人,这“笑”踏到了民族的伤口之上,那是国之殇,那是民族痛,那是国人所不允。

现在已是四月近末,离那个滴血的日子越来越近,在这个时候,我想有必要来说说这个事件,也许太过沉重,但这个沉重必须担当。

请别如此冷漠

我沉默了很久很久。

也许这几名游客并不是怀着不尊敬的态度来这里旅游,但作为成年人,社会人,都应该有着最起码的认知,都应该有着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有的网友认为这不过是“不合时宜”,但这种不分场合的“不合时宜”不能让我们接受。

而且这则事件过程中有一个细节,让人特别愤恨。面对坍塌的楼房遗址,这几名游客一路上多次发出哈哈的笑声,当导游向大家介绍说“如果地震发生在晚上,伤亡会更加惨重”时,话音刚落,一男游客看着身后的伙伴再次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这实在是难以让人接受!我真的想对他们说:“你们的笑真的很丑陋。”

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场合,这么特殊的氛围,以这种方式出现,强烈的反差感让人痛心!

这遗址曾承受了多少的悲痛,这悲痛是家破人亡的滴血悲泣;这遗址曾记住了多少眼泪,这眼泪背负的是无数鲜活生命的分量。

面对这悲凉的曾经,回忆里涌出的都是悲伤,这悲伤让人难忘,在这悲伤的记忆里怎么可能发出这“不合时宜”的笑,只能说,这压根就是心的淡漠。

请别如此冷漠

还记得当时报道中那令人窒息的画面,不敢想象在那分秒中曾让多少人的人生停止了继续?不忍去听曾经从这废墟里发出的呼喊,让多少生命就此划上了休止符?

5.12汶川大地震是九州国殇,人民为之流泪,国家为之流泪,仅仅是站在这里,心就在滴血,血液里流淌着的全是悲凉。

这需要什么理由?

这还用什么解释?

这里应该有的只能是不能忘却的纪念,这里应该有的只能是沉痛的心情,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只能去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惨痛,而你们的“笑容”怎么竟然可以如此灿烂,但让我真的觉着丑陋不堪。

映秀是5.12特大地震的震中,是那次地震中破坏最严重,遇难人数最多的镇,大地震将映秀夷为废墟,全镇万余人口中只有2300多人生还。生命的厚重不是数字所能承受,但数字背后却是一个个生命的鲜活戛然而止。

看着这一则新闻,我不忍直视,不想看到对生命如此的不尊重,更不愿看到生命对生命的漠视。

请别如此冷漠

什么是对生命的尊重?

记得商务印书馆在第修订第11版《新华字典》的时候,与前一版相比,在动物方面,删除了如下内容,比如:“狸:毛皮可制衣物”;“鹌鹑:肉可以吃”;“鲳:肉细腻鲜美”;“牛:肉可吃,角、皮、骨可做器物”……有关人士指出,这样的改动,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这是什么?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这是什么?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这绝不仅仅只是纸上改动了几行轻描淡写的字,这绝不仅仅只是在碗里装着的一点点水,这是对天地之间生命的敬意,这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法国学者史怀泽说:“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听到了吗?尊重生命,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这岂是“不合时宜”就可以站得住脚的行为?

请别如此冷漠

试问:站在这遗址中的你们,怎么能笑得出来?

你们所在的地方,是炎黄子孙对生命哭泣的拜祭之地,那里是生命的痛,那里是生命的重,但在你们心里,这里却只是无所谓的地方,只是无所谓里的哈哈大笑,觉得如同平常。

我无法理解这“不合时宜”的笑,更不敢想象这笑容背后的隐藏。成年人的世界里不是只有自己的欢娱,更多的是成年人的担当。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悲伤,这里每一秒的时间都浸润着绵长,不求你能体味这伤,只是你这模样实在让人心凉。

站在这里的应该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皮囊,而应该是一个个有血有肉还有灵魂的人。来到这里的人,应该轻轻地来,悄悄地走,留下眼泪,留下缅怀,不要再惊扰那些长眠于此的生命,不要让那些本就短暂的生命再承受这份生者的藐视,别再用你的不尊重带给生命伤害。

请别如此冷漠

达·芬奇说过: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拥有生命。

这是对生命最匹配的解释,也是最透彻、最彻底的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面对这些被伤害的生命,尊重是最起码的态度。对别人生命的不尊重,就是对自己生命的践踏,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却是那么难做!

这些可以哈哈大笑的游客,你们可曾记得,在你们展露笑容的地方,现在依然还有深埋于此的孩子。在这里的漩口中学遗址,地震使得学校除了行政楼外的其他建筑都地陷了两层,当时那些身处一二层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逃生,如今还深埋在地下。听到这些,看到这些,我的心是一阵一阵地抽搐,不敢想象,不能想象,不愿想象当时是什么样的场景?那些稚嫩的面容,那些娇艳的生命,也许他们刚刚还憧憬着未来,也许他们刚刚还想象着明天的模样,就这样突然间凋零,就这样结束了一切,长眠于此,不知这些哈哈大笑的面容怎么面对那些曾在挣扎中悲痛欲绝的生命,怎样去安放自己的内心和灵魂?

生命本就脆弱,因此才更应该有生命与生命的相拥,我们记得那些不顾余震的危险,冲在最前线的子弟兵、白衣天使、志愿者……那些最可爱的人,那是生命对生命的不放弃,那是生命对生命的不抛弃,这是脆弱生命里的坚强,这是生命面对命运爆发出的不屈的怒吼。这才是生命该有的姿态,这才是生命对生命尊重的模样!在危难时分的记忆里,让我们定格这些时刻,用双手抛出的生命,用坚持寻找到的鲜活,这才是生命的本色,这才是生命的底色。

请别如此冷漠

我记得在一首诗里有这么一句:“若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一切的祭奠,都只是虚妄与作秀。”

我想,这几位来参观映秀镇映秀震中遗址的游客,并不是谁绑架着来到这里,而且应该也是打着祭奠之名前来的吧?可惜,你们此行只是一次虚妄之行。可叹,你们一行也仅仅是一场作秀而已。好痛,你们这丑陋的笑容让这里的悲凉更加悲凉。难过,你们让那么多生命的记忆里更多了一道道伤。

看着那遗址里的残垣断壁,看着那定格着时间的巨石上的刻录,感觉生命的重量太重太重,无法估量,感觉生命的厚度太厚太厚,全在心上。这里有太多的记忆,这里有太多的悲伤,这记忆,这悲伤,让我感觉对生命的理解更不同寻常。人生的意义,在于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信仰。

再次凝眸于这些笑容,我要为那位导游的怒怼点赞喊好,你忍无可忍的声音是对不尊重生命的怒喝,让更多人看清了生命的颜色。

请别如此冷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震中   虚妄   不合时宜   遗址   悲凉   美文   鲜活   哈哈大笑   成年人   丑陋   导游   冷漠   笑容   悲伤   游客   生命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