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杯杯中大文章

朋友,如果我问你:“你喝过茶吗?

你一定觉得可笑,“谁没喝过茶呢?”

那我再问一句:“你会喝茶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很肯定地说:“会喝!”

如果我再追问一句:“你懂怎么喝茶吗?

估计十有八九就剩缄默了。

茶,太过普通,普通到谁家都有,和谁都可以聊上一聊。然而要真正说说这一小杯茶,却又说不出什么。如果是再要说说茶道,可能就只能是大眼瞪小眼了。

曾在无意中读到过一本关于日本茶道的书,一本很薄的书,书名叫《茶之书》,作者是日本的冈仓天心。当时第一感觉是拿来消遣一下,随手翻翻而已。但就是这打发时间的一瞥,却让我不能释手,更无法释怀。

小杯杯中大文章

冈仓天心是何许人也呢?

冈仓天心,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他是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波士顿美术馆任职期间,发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误解,于是写下了“英文三部曲”,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这本《茶之书》。

《茶之书》:有人称它为日本文化不朽之篇,欧美人士甚至称誉它是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输出文化观念的代表作。

冈仓天心用韵味深长的笔触将日本茶道勾画得细致入微,用深厚的美学功底将日本茶道赋予了精神的舒展,将“茶”谱写成了一曲意味深远的“高山流水”。

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袅袅梵音,静谧中寻一份幽逸,又如同安放内心于瓣瓣盈香,静守时光。请随着我以禅心再阅这禅茶之意,再观这禅茶之礼,再品这禅茶一味。

小杯杯中大文章

知茶方可入禅意

“从一个茶碗里做出这么大的文章来!”

茶发源于中国,刚开始是因为药性被人们接受,后来才慢慢成为饮品。

茶,很早便从中国传到日本,十五世纪正式确立日本茶道,将其尊崇为一种审美的宗教,可见这一个小小的茶碗里是别有乾坤的。

何谓茶道?

茶道本质上是一种对不完美的崇拜,就像一种在难以成就的人生中,希求有所成就的温良的企图一样。”冈仓天心在《茶之书》篇首即开门见山地破题直指,开宗明义,他对茶道这一本质的认识和哲学的领悟贯穿全书,是全书的主线与基调。

随后他又提出了“精于茶道的人将品尝到孔子的惬意宁静,老子的犀利淋漓,以及释迦牟尼那飘然的风韵。”更是直接点透了茶者对茶道内涵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这小杯杯里的确是有大文章可做的。

小杯杯中大文章

共识:从嘲讽和贬低中走来

被日本如此尊崇的茶道,特别注重仪式,而这在当时西方人看来是“东方古怪和稚气的千百种怪癖的又一例”。他们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根本不懂茶道里所蕴含的修为,或者说他们在商业发达的现实中,根本就是以自满的眼光把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方贬低到极致。

但随着他们逐渐对茶的认识和接受,即使在今天,午后茶也已成为西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暂且不论这应该是嘲笑还是归真,对茶的崇拜应该是毫无疑问地确立了。

西方人从对茶的偏见和误解中认识到“茶没有葡萄酒的傲慢,没有咖啡的矜持,也没有可可的那种故作天真。”最终他们通过一个公认的茶道信徒查尔斯·兰姆说出了茶道的精髓,茶道就是隐藏着你可以发现的美的艺术,一种暗示你不敢表白的东西的艺术。从这一点来说,葡萄酒、咖啡和可可只能望其项背。

茶,茶道最终在精神范畴让东西方达到了共识,让我们突然有去啜一口下午茶的冲动。你看,午后的时光就是那么美妙,正是这小杯杯的世界。

小杯杯中大文章

确立: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流派

像艺术一样,茶有它不同的时代和流派,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煎茶、抹茶和淹茶。其实煎茶就是煮的团茶,抹茶就是搅的茶粉,淹茶就是沏的叶茶。三个时期,三种品茶的方式,对应的是中国的唐朝、宋朝和明朝。这么一说,其实就把茶的流派说得很清楚了。

唐朝,当然最重点的一定是,也必须是陆羽和他的《茶经》,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制定了茶道。在茶的历史中,还有一位必须提到,他虽然没有传经立说,但他仅凭一首诗就足以让人仰望,他就是唐代的卢仝,被后人称为“茶仙”。他写的那首茶诗想必对茶的信奉者来说,也早已是奉若至宝了。

小杯杯中大文章

到了宋朝的时候,饮茶不再作为一种诗意的消遣,而成为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宋朝应该是茶道在中国发展得最为鼎盛的时期。而也正是在宋朝,佛教中大量吸收了道家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茶的仪式,而这在十五世纪传入日本并发展成为了日本的茶道。

在宋朝之后,由于战乱和野蛮,在中国的茶杯中已经再也找不到唐、宋时代的茶道仪式那样的浪漫了。相反,日本却紧紧追随着中国文明的脚印,承继了中国自元代以来陨灭殆尽的茶道,并在十五世纪,茶的仪式作为一种独立的、世俗的仪式完全确立起来。从此以后,茶道便在日本确定下来。

日本茶道从被西方的错误认识和不屑中一路走来,坚定地在继承中成就了日本茶道,更让这小杯杯寄托了人生至高的精神价值和信仰般的力量。

我们揭开了茶道的面纱,但只能说是来到了茶道的门前,站在了门边,要了解日本茶道的真髓,还必须要进得门去仔细端详。下面,我们就推开这扇门,走进日本茶道的“内室”一看端倪。

小杯杯中大文章

茶禅一味归自然

茶道是道家的化身

道与禅,乍看起来似乎与茶道无关,但茶道是“茶的哲学”,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哲学呢?就是道与禅的哲学。

我们都知道“禅茶一味”的说法。道与禅,和茶的关系都是有渊源的,前面说了,茶的仪式是由吸收了道家教义的南宗禅的禅的仪式发展而来的,因此日本茶道从诞生就与道和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茶道的表现形式是禅,而这个禅却是道化了的禅。从这个意义上讲,茶道自然就是一种哲学了。

那些茶道大师都是禅的弟子,但他们何曾知晓他们的茶道中都是道的内涵呢?

书中这一小节篇幅不多,但把日本茶道的内核讲解得很彻底,为我们理解日本茶道提供了心智的准备,这也是我们走进去的不二法门。

小杯杯中大文章

茶人与茶室

日本茶道是非常注重仪式感的,要了解日本茶道的精髓就必须从茶室说起,茶室是最能体现日本茶道哲学内涵的。

日本茶道大师中最伟大的千宗易,他后来改名为利休,略微接触过茶道的茶者都知道他的大名,他创建了第一个独立的茶室。并在十六世纪,在太阁丰臣秀吉的资助下,创立了茶道仪式的程序,并由有名的绍鸥大师规定了茶室的面积。茶室是极简朴的,这是模仿禅院的结果,而且表现了许多禅的教义。而且茶室一般都修建在幽静的地方,环境也是宁静之极,身居闹市的人来到这里便会产生远离文明的尘嚣而悠然林中之感。这种安宁与单纯的效果正表现了茶人的伟大创造力。

茶室虽然是简朴的,但却也是十分讲究的,茶室内一切都呈现出古色古香的柔和,除了崭新的本色竹制茶筅和亚麻餐巾形成唯一的对比以外,任何使人想到新制品的东西都被禁止使用。茶室和茶具可以斑剥褪色,但一定是清洁如新的,茶室内最幽暗的角落也必须一尘不染,否则主人就不能称之为茶人。

小杯杯中大文章

在茶室,一尘不染已成为艺术而存在

茶室的干净程度令人咋舌,但他们对“清洁”还有另一层更高深的认识。比如花瓶中溢出的水是不会被擦去的,因为它能让人联想到露珠而感到清爽。对于这种清洁观念,让我们明白了茶室的“一尘不染”也属于“茶的哲学”,而利休和儿子的小故事或许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去理解。

利休的儿子在茶室外的甬道上清扫的时候被利休看到了。利休在儿子打扫完之后说:“还不够干净。”让他重做一遍。儿子不耐烦地又干了一遍后对利休说:“父亲,没有什么可干的了。石径上洒了三遍水,石灯和树木都闪着水光,苔藓和地衣清新翠绿,地上没有一枝一叶。”利休却带着责备的语气说:“傻孩子,你这根本不是打扫甬道的办法。”他一边说,一边走进庭园,摇着树,摇落片片金色和红色的秋锦。利休所需要的不单是干净,还有美和自然。这是相对的,是道与禅的和谐和共鸣,这难道不是哲学吗?

小杯杯中大文章

说到这儿,我们不经想到现在许多城市在暮秋之际,都有明确的落叶景观大道,让落叶留在路面上一段时间,而不是一有落叶就必须清扫掉,那落叶呈现出的是一种多彩、丰富的视觉盛宴,让城市中生活的人们能够在行走间享受一种与自然共融共存的惬意之感,这是对“干净”的另一种高级认识,这是生活的哲学,而这与利休的认识显然是一致的,这是一种美,而且是更高级的美,是对美更高级的认识。

茶室还有“空之屋”、“不对称之屋”的称谓,都富含深刻的哲学涵义,它们都极具道的思想和禅的色彩。

小杯杯中大文章

讲到茶的禅意,冈仓天心用“真正的美只能通过在精神上完美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敲了敲小黑板,提醒我们这与茶道的本质难道不是完全契合吗?从这里我们打开了日本茶道的门,看到了日本茶道是用哲学深邃之笔释义了这小杯杯里的大文章。茶室作为日本茶道的外物支撑,同时也是茶道仪式的一部分,本身就是辩证的统一,是道与禅的不同与大同,是一尘不染的另一种呈现,是不完美中对完美的完美诠释。

我们由表及里地认识了日本茶道,接下来自然是轮到茶道大师隆重登场了,茶只有经过大师的调教才能称之为茶道之茶,才能赋予这小杯杯真正的“茶道”灵魂。

小杯杯中大文章

禅茶至真是生命

茶也需要一双大师的巧手,才能泡制出最高贵的质地

茶道之所以为“道”,内涵是灵魂,仪式是形式,但最关键的是茶者,是茶者的修为。我们熟知的一个个茶道大师就是这种修为极高的茶者,他们与茶通灵,将茶道的内涵、形式与自我融为一体。因此,日本茶道对茶者的要求是最高的。

在这修为当中,对美学的修为对于一个茶道大师来说是最硬核的修为,而对于茶来说,艺术和花是最直接的禅茶美学体现,所以,每一位茶道大师都会通过对艺术、对花的理解和修炼,来打造自己对美学的深厚功力,否则不可称其为大师。

小杯杯中大文章

茶道大师以空杯之心向艺术膜拜

我们都知晓“伯牙驯琴”的故事,茶道大师把艺术鉴赏认为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谈,是于无声中静听,于无色中凝视。如果想理解一幅杰作,就必须躬身于它的面前,以谦卑的姿态面对。冈仓天心指出,不同的灵魂在艺术中达到水乳交融,这堪称最为神圣的事。在鉴赏中超越自身,在那一瞬间,既存在,又不存在,看见了“无穷”,却不能用言语表达。精神挣脱了物质世界和时间的枷锁而自由跃动。艺术使人变得崇高,崇高让人富有了更高的修养,而修养又反过来丰富了对艺术鉴赏的感觉。茶道大师无一不是如此日日精进。

小杯杯中大文章

茶道大师对花有更入情的感怀

对于花,冈仓天心也从美学的角度给予了关怀。他认为同是“摘花”的行为,茶人是用为“纯粹”和“简约”而献身来为行为赎罪。从这个意义上讲,茶道与花道有着相同的哲学观。而任何一个了解茶道大师的人,都一定注意了他们对花也一样怀着宗教式的尊敬。他们绝不随便摘取一枝一叶,而是根据他们的艺术构思进行精心的选择。一旦他们剪掉的枝叶超出了绝对需要的范围,他们便感到耻辱。

对于艺术和花的鉴赏,其实就是茶道大师秉持的审美主义的禅。

小杯杯中大文章

茶道大师用生命为茶道礼赞

最后,冈仓天心用“利休最后的茶会”这个把死亡写的那般绝美的场景作为结束,让人心中对茶道,对茶道大师肃然起敬。这位令世人仰视的茶道大师,最后用生命诠释了“只有和美一起生活的人才能死的美丽。”伟大茶人的临终,就像他的一生,充满了美的极致,但却是以不完美来呈现。

茶道是美的化身,茶道大师是美的佑护者,但茶道又是对“残缺”的崇拜,茶道大师用生命解释了茶道这深邃的哲学内涵,让读者在回味再回味中凝视这小杯杯中的水,在品味再品味中尝尝这小杯杯中的滋味,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美的修为和情怀——入骨之爱!

小杯杯中大文章

“茶道是对不完美的崇拜”,冈仓天心从源头、流派说起,用禅与道的哲学内涵引申,成就于对美的鉴赏和实践,归于对茶道的生命之爱。他用清雅隽永的笔写下了茶道之生命,也写下了生命之茶道。全书用温暖的气息为茶道释义,用唯美的顿悟为生命指引。

人生一如茶道,就是在不完美的必然中追求完美的过程,在归去中再现新生!这是小杯杯里的禅茶人生。

小杯杯中大文章

#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茶室   茶道   宋朝   日本   天心   流派   美学   美文   中国   内涵   仪式   哲学   灵魂   大师   生命   艺术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