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钱爽快就更会被店家割韭菜么?

如今大家买东西越来越像在游戏里交任务。跟店员付钱取货一顿快速交接,都没看清楚对方的样子,就各奔东西了。

生于网购时代的零零后们,也不再能理解,年纪大的人怎么买东西搞得像相亲似的。对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生活喜好一通暗示,谁也不先交底,察言观色的同时,还得分强势弱势,更不能忘记利益的争取。

问一句你喜不喜欢,感觉就像问了句您今年多大岁数一样,满满的冒犯。

但毕竟他们已经不再会有从前实体门店买衣服时的特殊记忆:从橱窗路过,看上件衣服,刚要进店问价,一个打扮靓丽的老板,斜眼看着你说:“别用手碰啊,是不是真心想要?”

这问题就像媳妇儿和老妈同时掉水里先救谁一样,提问的人才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只关心你回答问题时的态度。

一旦你的心思被看穿,对不起,价格就随老板高兴地开了,而且肯定便宜不了。

付钱爽快就更会被店家割韭菜么?

从前地下商场的“精品店”,一件普通纯棉T恤,只因为你表现得喜欢,老板要价动辄飙到几百甚至近千,还时常突然出现好几个抬价的托儿。而换一个顾客,又是不同的报价,全随老板心情和你的“临场表现”。

老板仿佛根本不是在报商品价格,而是在根据她对你的“眼缘儿”,开“彩礼"数额。你交了,她就跟你走。

直到后来淘宝上线,小果可以说是第一批在网上购物的人:作为社恐患者,就想买个透明价。

也很可能正是淘宝,让不同年纪的很多人都有了一段共同的经历:在实体店里看到还不错的衣服,随便看个“参考价格”,若无其事地迅速掏出手机拍下样式,转身就去网上搜同款,并以半价甚至更低的价格愉快下单。

逼得很多实体店对拍照的顾客都不太待见。毕竟相亲嘛,不能拿着手机冲对方一阵偷拍,还去网上搜一搜长这个样子最低什么条件能结婚。

付钱爽快就更会被店家割韭菜么?

而我们对“网店更实惠”的这种“信任”,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就传到了每个角落,甚至也铺到了偏远郊区的“最后一公里”。让大家在很多场景下,对“电商”价格的信赖,远超过了零售实体店,甚至超过了专卖店。

于是不难想象,当我们知道电商平台卖给我们“199”的商品,别人在同样的页面以同样的方式下单,可能只需要99还包邮时,我们好不容易才习惯的信任,受到了多大的无声冲击。

不过这种事情到不是什么新发明,它在经济学中叫“价格歧视”,也就是把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服务,根据接收者的不同,收取不同价格或报酬,看人下菜。

价格歧视在被渣男和“大数据杀熟”广泛应用之前,原本并不是个坏事,只是经济学里比较“理想化”的概念:因为每个人对于同一个产品的价格敏感程度是不一致的,那么对于商家来说最优的策略就是针对每一个人,都收取他能接受的这个商品最高价格。

换句话说,同样一个手机,你觉得它值1000,我就收你1000;狂徒张三觉得它值1500,我就收他1500。

但这理想的前提是,我们都是没有感情的付钱机器。实际情况中,消费者并不都会默默接受这种价格歧视,当他们得知价格可以变动时,常常会选择“讲价”,并且谁都不会在这个谈判的过程中轻易地去透露底牌。

付钱爽快就更会被店家割韭菜么?

只是“大数据“的应用,让包括消费者喜好、支付能力等一系列底牌,都成了商家轻易获取的筹码。在掌握了过量数据的商家和渣男面前,你的那点儿小心思,就跟透明的一样。

例如那个被大数据课程写进经典教材的案例:国外很多大型商超、零售,多年前就都会根据你的历史购物内容、频次和金额等,定时的向你的邮箱投递优惠券信息,其中美国大型超市连锁Target,就曾向一位有个未成年女儿的父亲,投递怀孕和“母婴类”产品。而这引发了父亲的不满,并准备起诉Target投放垃圾信息。

结果出人意料的是,Target被证实,的确是通过其女儿的购买记录和搜索记录实现了精准投放:这位未成年女儿是真的怀孕了。

有句笑话,叫数据比你更懂你。在这个案例中准确得甚至有点讽刺了。

而近来频频上热搜的某里,在我们周围就常常因为“价格歧视”问题被诟病。倒也不全是在声讨买同样的东西怎么能向不同的人收费不同。更多的人是在说,海量数据的价值,怎么就被亿万身价的大公司,用成了只惦记着从消费者手里多收一点钱的小算盘?

付钱爽快就更会被店家割韭菜么?

所谓的大数据,最终无非就是一堆远超普通人处理能力的数据,在经过科学设计的计算、处理方式之后,得出一些更准确和深刻结论。例如购买手提箱的客户更愿意购买香蕉,那就把香蕉的货架,摆在手提箱附近。

即便是常被美国人吹上天的的所谓最好的“营销数据分析模型,“RFM模型”,也是在重点分析最近消费、频率和金额。从而把消费者分类,并以此为依据考虑如何向消费者投递广告。

又比如有自建仓库的国内某电商平台,就通过这样的基础分析,提前将消费者可能购买的物品发往离消费者比较近的中转仓库,而一旦消费者下单,24小时内即可收到商品,可以极大的提升消费者购物满意度、优化物流过程。

明明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让消费者更便利的同时,多赚点大钱。非要取巧、短视。刚偷瞄了点数据分析的影子,就不学好,开始搞价格歧视。

从几年前大家都在说我们要进入“大数据时代”,到如今互联网某种程度上已经将数据和人的生活融入到一起:你在某音上能刷到一百年没联系但是确实认识的熟人;你总能被网购平台精准地推送你想要的商品……

数据的价值可能更在于用它做些利于大家生活进步的变革,基于它发展人工智能。怎么能每次一有新科技,就总想着拿它割韭菜、薅羊毛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手提箱   都会   底牌   韭菜   店家   淘宝   精准   美文   爽快   香蕉   女儿   消费者   老板   商家   商品   数据   价格   手机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