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 白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写道: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大意是说,车轮“毂”和“轴”中间必须是空的,否则车轮就无法转动了;揉和陶土做陶具,也要把中间掏空,否则陶具就没有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和墙壁内中空的部分,房屋才能成为房屋,才有房屋的作用。


— 留  白


所以老子在最后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带来便利、带来好处,但“无”,事物背后无形的部分,言语未尽留白的部分,才是根本。因为“无”,“有”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不难看出,老子强调“无”,才是人生追求的根本,“无用”实为大用。


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虚实相生,留白处,往往蕴含着思想认知、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趣审美……这些无形的看不见的东西,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主导着事物的走向。


而庄子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延伸,曾有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里的“虚室生白”,其实说的就是“留白”。这种自古以来对于“留白”的阐述,也是中国人理想追求的写照。


— 留  白


从哲学思想的高度,过渡到生活层面,“留白”也一直被人所称颂。


古时交友,追求“君子之交淡如水”。换成如今的说法就是:“爱人有度,不可太满”;“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人与人之间,要留白,要有分寸,要保持距离。靠的太近,缺少了一种恭敬心,缺点和不足被放大,就看不到对方的功德了,也就无法从关系中受益。


适度留些空白,给彼此留出自我的空间,灵魂的不同特质才能碰撞出新的思想花火。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留白的智慧,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常说,喝酒要喝六分醉,吃饭要吃七分饱,就是这个道理。


— 留  白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懂得留白,是一种大智慧。


苏轼在《送参寥师》中,有关于诗词创作的论述。他写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里的“静”与“空”实在是妙。他强调诗歌语言要含蓄,讲究留白,讲究收与放。


不仅诗词创作如此,苏轼认为,诗歌、绘画相通,艺术创作要做到传神,就要留白。“意在言外”,“言不尽意”,不说破,才能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 留  白


中国的传统艺术一贯推崇“留白”,这种空白,并非真空,而是一种布局,一种意境。这点在中国画的创作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无画处皆是妙境”,“留白”是中国画常用的一种方式,在画面当中适度空白,使画面虚实结合,更有神韵,更富灵动性。同时又可以让欣赏者的主观进入其中,参与二次创作,使绘画创作过程更加完整。


同样,在传统建筑、设计,音乐等领域,也都遵循“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头。


— 留  白


留白的审美意趣,是生存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是享受生活的秘诀所在。


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知道“祸从口出”,才明白佛教为什么有“止语修行”,为什么规劝世人勿造“口业”。知道“满受损、谦受益”,才明白孔子为什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叶知秋意,一树识菩提”,生活的美感同样也来自于留白。情人相会不写你侬我侬,只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宝黛初见没有絮叨平常,只写“好生奇怪,像在哪里见过”。正是那些未详尽的,不确定的,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才有了生活的千姿百态。


— 留  白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能够超越边界的无穷力量,同样也有着宇宙洪荒的浩渺。人若是果敢有力,有所追求,就要像星空大海一样,懂得留白,能够空出来、慢下来,掏空再填满。只有懂得给自己更多输入的空间,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输出,活得明白,活得自在。


画作:玄同

文章:云小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道德经   意在言外   言不尽意   户牖   虚实   车轮   美文   门窗   老子   诗词   讲究   诗歌   空白   作用   房屋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