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回归语文——观摩董一菲老师高效课堂示范课的启示

语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社会性、人文性、工具性、启智性。

语文课该怎样教?于漪说,教语文就是生命在歌唱,没有生命就没有语言,把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出来,这样一文章的人文内涵震撼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语言的推敲中提升学生能力。然而,现实中,语文却成为许多学生的负担和心头病,这很让语文老师们苦恼。

让语文回归语文——观摩董一菲老师高效课堂示范课的启示

有幸听了董一菲老师的两堂示范课,一堂是以《乡关何处》为主题的乡愁诗鉴赏,一堂是《世说新语.咏雪》。显然,她的课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诠释着自己对语文及语文课的理解,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全新的心灵感受,还有对传统教学思维的巨大冲击。这两堂课,让我重新思考语文的本质和价值,也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让语文回归语文——观摩董一菲老师高效课堂示范课的启示

首先,语文课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一幅图画,必然是各种意象的组合体,拥有着丰富的色彩,给人以视觉的美感。一篇课文,更是情感、知识、艺术、思想等因素的完整结合。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对课文作肢解式的分析,结果,让一篇完整的课文在人为的拆解中体无完肤、支离破碎。有人评论这种分析课文的方式说“面目可憎”,毫不为过。这种肢解式分析,是应试教育条件下的产物。不少教师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却迫于“应试”的需要,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期坚守着这样的模式,在矛盾中纠结。后来,课改的风越吹越劲,从“自学辅导”的尝试到“探究式教学法”的推广,让我们看到了向传统挑战的希望。只不过,很多老师还是缩手缩脚战战兢兢,放不开。课改观念强调“整体感知”,看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受能力,这一思想在应试中其实也得到了体现。如现今的中考和高考,对阅读题的考查,便立足于这一理念,不再选取片段,而是整篇文章搬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中最重要的是感知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绝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围绕课文做细致入微的分析所能达到的。董老师的课,就没有对课文逐段逐句的详尽分析,她更侧重于学生的整体感悟,既感悟内容,更感悟思想内涵。而对思想内涵的感悟,只要求学生抓住要旨,要求不高。

让语文回归语文——观摩董一菲老师高效课堂示范课的启示


语文课是一棵根系发达的树,课文始终只作为一个本。“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语文课应该是枝繁叶茂的一棵树。如何处理文本,至今仍然有很大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课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我们希望课文是根系,并发达着,唯有此,枝和干才可以粗壮结实,叶和花和果才会繁茂丰硕。既然是根,它就有伸展性和供养力。教学的过程便是这一根系上衍生出的枝叶。在课文感悟的基础上,致力于内容的拓展,致力于知识的涉猎,致力于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获益匪浅,这便是董老师课堂艺术的真是呈现。文本只是一个框,其思想内涵和外延必然超越文字的限制,围绕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超越和突破,董老师在这方面可谓游刃有余。

让语文回归语文——观摩董一菲老师高效课堂示范课的启示

抓住文本的触发点进行发散思维的拓展。在联想和旁征博引中,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如,讲《咏雪》一文,她紧抓谢安“大笑乐”作为触发点,引申到蒲松龄描写笑的艺术,引申到周瑜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咏絮才”联想到《红楼梦》“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词歌赋、奇人轶事如信手拈来,让听者深刻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奥妙。在她的讲授下,语文不再是点横竖撇捺等枯燥的符号的组合体,而是一千年陈酿,愈品愈香。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很多语文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一向认为,高中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三分在老师,七分在学生。一个对语文充满浓郁兴趣的学生,必然会如一个饿汉扑在面包上一样,会在广泛的阅读和猎取中获得人生、社会以及知情意行的深刻体验,其能力水平会在知识的充实、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感悟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正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么?董老师没有刻意去培养学生兴趣,但她从容淡定的应对能力、渊博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充盈的知识储备,让语文教学的魅力本身就化作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让语文回归语文——观摩董一菲老师高效课堂示范课的启示

语文是一门艺术。有人说,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更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个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首先,艺术美要通过教师的表演来呈现。一个好语文教师,必定能将这种艺术美演绎得精彩纷呈。这种美,首先是通过教师的知识涵养体现出来的。听完董老师的课,有同事问我,如果叫你充分地准备,能否达到董老师的这种艺术效果?自惭形秽!首先,我们的知识储备远不及董老师的丰富。其次,即使有所储备,也未必能够像她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随意支取。这正印证了一条教育格言:你要给学生一杯水,必须储备一桶水。博学多识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展示教学艺术的基础。董老师恰如此,她积淀深厚,厚积而薄发,运用起来,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其次,艺术美在学生的探究感悟中得以升华。合作探究作为近十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理念,被不少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践行。不过,合作探究不是简单地分组议论,不是形式上的敷衍,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董老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表达的空间。为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她十分重视自己的教态和教学语言,以亲切和蔼温柔的形象展示自己作为女性的慈爱,让关爱和鼓励无处不在,这无疑是消释学生顾虑的最好药剂。不少学生思维活跃了,发言大胆而见解独到,在自我展示中获得精神上的快慰和能力的提高。

语文是一把钥匙。 语文是一盘糕点,食之味无穷。但是,再好的美食都会有腻味的时候。如何让学生在语文的糕房 ,按自己的口味自由配食 ,是关系到学生热情持久性的问题。所以,更多时候不能将语文当做一盘糕点喂食给学生,否则,又会陷入“填鸭式”教学的怪圈。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仅体现在读、写、说上,还表现在学生运用语文自主学习和提升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远比教师“给予”有益。董老师是把语文当作一把钥匙的,她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又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同时,又启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领会了语文的精妙,明白了阅读文本时如何取其精华,如何由此及彼,何时浅尝辄止。如果老师们长期坚持这样启发学生,何愁语文教学不能开创新境界?

关于师生关系,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的问题。董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恰当地对自我角色定位,既做导引者,更当合作者。教和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和交流的过程,既不能孤立地由老师一言堂,也不能为了追求学生的自主性而放任学生自由散打。一个严谨的课堂,必定是在老师掌控下,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构建的。董老师一直作为引导者存在,在引领学生思路,鼓励学生答题成果,启发学生智慧,诱发学生能量的过程中,她的确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课堂上,她不是一味地将问题的答案呆板地呈现,而是给与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完成整个问题的切入、思辨、定论的过程。学生作为主角参与到课堂流程的推进,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应该是获益匪浅。

让语文回归语文——观摩董一菲老师高效课堂示范课的启示


正如很多老师所说的那样,最好教的是语文课,最难教的也是语文课。语文课要教出味道来,教出新意来,委实不易。但摆脱应试思维的束缚,像董老师那样,尝试着让课堂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自由、更加温存,更加和谐、不拘泥于文本,由文本拓展到广阔的人文空间,则是语文课堂回归语文的必由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语文   艺术美   老师   根系   高效   语文课   课文   美文   内涵   启示   课堂   文本   思维   能力   思想   教师   艺术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