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我的精神支柱——记87岁的平邑县文学老人宋颂松 姜晓彬/图文


文学是我的精神支柱——记87岁的平邑县文学老人宋颂松 姜晓彬/图文

“我今年已经87岁了,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写作是支撑我的最大精神支柱。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我的精神世界却是非常富有的。”——这是一个老文学爱好者真情的流露。2021年的7月23日上午,我们去平邑县莲花山公园后的廉租房里看望平邑“作家”宋成吉(笔名宋颂松)老人。不善言辞的老人,断断续续地给我们表达了他的这些心迹。

文学是我的精神支柱——记87岁的平邑县文学老人宋颂松 姜晓彬/图文


知道老人家写作几十年、出版了好几本书的事情,我还是从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张绍扬那里听到的。因为从80年代初期到现在40多年,我一直对平邑县的文化圈并不陌生。他说一个叫宋颂松的老人出版了4部作品,我真是闻所未闻,半信半疑,直到7月22日晚我在老李家酒馆看到了《茯苓峪》《玫瑰峪》这一个系列的“写峪”四部曲之后,就爱不释手地读了起来,本人平时流连酒场颇多,从来都是坚持到底,没有中途离场过,这一晚,我罕见地离开了酒场,回到家,找到妻子的眼镜,挑灯夜读起来。老实说,我已经很久没有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了。我就是抱着想看看老人的精神世界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东西的好奇,一页一页走进去的。

文学是我的精神支柱——记87岁的平邑县文学老人宋颂松 姜晓彬/图文


是什么力量来支持他笔耕不辍呢?怀着十分激动与崇拜的心情,我静静地浏览着这“峪”之四部曲。我为老人独到的泼墨用笔、为小说的跌宕情节、为展示的生活场景而深深折服。字里行间,有艰苦岁月泛出的明丽光泽,有特定情境留下的惋惜与痛悔,更不乏卑微尘世呈现出的美好人性的光辉。这些作品,结构自然,人物塑造丰满、感情色彩浓厚、语言张力四射,结合平邑县的土语方言,增加了亲和力,且内容积极向上,读之回肠荡气。老人解释说,这些作品的初稿,形成于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年,他断断续续写了有20多万字。此间,受社教运动、文革和工作变动的影响,他的一部分作品被搁置了起来。尤为可惜的是,寄给作家路遥的《人生后续》被丢失,而老人没有保留手稿。

文学是我的精神支柱——记87岁的平邑县文学老人宋颂松 姜晓彬/图文


老人退休前,一直工作生活在卞桥镇,从事教师工作,接触了卞桥镇各个山村的很多的人和事情,让他有了创作激情。半个多世纪以来,作品中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历史事件的冲突、那些国家与人民的沉浮,总在作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成了难以释怀的心痛。如不写出来,那将抱恨终生!于是,他反复写,反复改。再反复改,反复写。熬过了多少春花秋月?浸润了多少心血汗水?有很多的内容包含着民间文学的成分,老人认为,民间文学可以是来源于我们真实的生活故事,经过对其思想的提炼、加工变成高于生活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关于 地名、物、人等在民间口头上流传的故事,经过整理再回到民间……”其中以平邑县卞桥镇为原型创作的叙事诗集《紫薇峪》就写了很多的奇奇怪怪的传说,这些诗歌内容笔者读后,认为可信性程度比较高,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笔者家乡离卞桥镇相隔8公里之遥,卞桥镇又是地处蒙山腹地,而蒙山又是中国道教名山,有很多的民间故事和奇人异事深藏其中,需要蒙山文化旅游部门深度挖掘整理,蒙山“峪”多,凡为“峪”,多指山谷或峡谷开始的地方,蒙山峪之多之美之神奇,令人赞叹。时代在变化,有些蒙山的老故事虽然 意义好,但它老式的语言、结构、必须经过新的加工,才能让它继续流传下去。民间文学一定要语言简洁、文字朴素,故事 讲究一波三折、有包袱,让大家都看得懂、喜欢看、有所触动,很显然,老人还是用朴实的笔法写出了很多的蒙山故事。

文学是我的精神支柱——记87岁的平邑县文学老人宋颂松 姜晓彬/图文


翻阅着这“峪”之四部曲,看着老人的满头白发,看着他那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我看到老人是那么朴实无华。2011年8月作家出版社给他出版的《茯苓峪》一书文风朴实,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我常常想起,从酝酿到成功 ,从青丝到皓首,这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老人该有多么的不易啊。“我的写作就好比爬行一样,一步一步地向前,写到哪儿算哪儿,写写停停,喘口气再写,就算最后写不完,对我来说,它也已经完了。回头来看大地上留下过我的两行手模足印,这就很满足了。”老人的话语,谦逊而平淡。老人的女婿马怀良说,当一个作家是老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高玉宝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感悟,看到了另一个高尔基书海躬耕的伟岸身影。文学是件快乐并痛苦的事情,它既有高山河流、鸟语花香、风光无限的美好,也有千难万险、暗礁险滩、迷雾重重的沮丧。如果没有岁月的积淀、没有生活的激情、没有执着的定力、没有勤奋的笔耕、没有深邃的思想,是很难达到一定高度的。而在这一方面,文学老人给我们树立起一座丰碑。

文学是我的精神支柱——记87岁的平邑县文学老人宋颂松 姜晓彬/图文

老人已经87岁了,思维已经不是很敏捷了,言语和人交流也出现了障碍,笔者为了给他拍摄照片,让他在稿纸上写一段,他很快就在稿纸上忘我的写了起来,文章的上下传承非常自然,他说,他正在创作的这一部小说叫做《玫瑰峪》,已经写了一万多字了,在当今用电脑都嫌不够快的时代,老人还沿袭着千年以来的写作方式,这部书的结局会怎么样,给了我悬而未决的一个期待!

文学是我的精神支柱——记87岁的平邑县文学老人宋颂松 姜晓彬/图文

文学是我的精神支柱——记87岁的平邑县文学老人宋颂松 姜晓彬/图文

平邑县作家协会出品

2021.8.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平邑县   蒙山   老人   酒场   民间文学   民间故事   稿纸   茯苓   美文   笔者   作家   事情   语言   精神   图文   故事   作品   文学   姜晓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