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19)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19)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十六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摘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5期)

  ①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在“我”与孙犁的三次见面中,分别写了孙犁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同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要把《灶火的故事》寄给孙犁先生?请分点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同答问题。

  (1)下面句中的“终于”,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的“深恐”,表现出孙犁先生什么样的心理?

  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不属于孙犁作品的一项是( )

  A.《芦花荡》

  B.《荷花淀》

  C.《铁木前传》

  D.《哦,香雪》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19)

上期《笨拙的土豆》答案:

六、(共12分)

22. (3分)A回忆名画 B探究土豆 C想种土豆

【解析】结合已经给出的信息可知,其他几个空白处是按照行文线索概括总结,“偶得画册”来源于文章第①②段,“爱吃土豆”来源于文章第⑤段,“听闻故事”来源于文章第⑦段,据此可知,A处的答案范围在文章第③④段,主要是回忆《吃土豆的人》这幅画的内容,B处的答案范围在文章第⑥段,主要写“我”探究土豆的成长,C处的答案范围在文章第⑧段,写自己想种土豆;最后,归纳要点,总结成四字短句作答即可。

23. (1)(1分)“他们的手都出奇的大,手指的骨节突着。”或“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或“仅有的一大盘土豆。”

(2)(1分)“(她)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能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或“他是一个辛勤耕种的男人,手背粗糙而发黑。”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结合题干明确答题范围在文章第④段,然后细读这一段,明确这一段通过对名画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五口之家,他们因为常年劳作,手指的骨节突着,因为生活辛苦,所以愁眉苦脸,他们的主食只是一大盘的土豆,都可以体会出“悲伤刻骨”;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但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反而依然想方设法要活出模样,主妇在深思如何把生活过得体面,男人辛勤劳作,从这些中都可以体会出“坚忍不拔”,据此可以在文段中找到原句,准确抄写下来即可。

24. (3分)示例一: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土豆的外形特征(1分),表达了对土豆的喜爱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土豆粗糙、笨拙的外表,扎实、质朴的可贵品质(1分),表达了对土豆的喜爱之情(1分)。

【解析】细读第⑧段的画线句,由“披着大地色外衣”“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笨拙滚动”等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豆的外形特征,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土豆的喜爱;再结合四个“那些”可知还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土豆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且排比可以增强语势。言之有理即可。

25. (4分)表层含义:土豆是笨拙的,它外表粗糙,颜色土黄,没有蔬果的艳丽与诱人(1分);但它的内心却是扎实的,默默生长,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便成为人们“唯一的救命粮”(1分)。(意近即可)

深层含义:外表笨拙的土豆具有内心扎实、质朴的精神品质,让我们不由联想到那些像土豆般笨拙生活的耕种者们(1分)。他们的生活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不过度追求纤细生活,懂得索取与付出的意义,他们脚踏实地地耕种着、生活着,值得人们尊敬与赞美(1分)。(意近即可)

【解析】文章由描写《吃土豆的人》这幅画引起“我”的注意,并使“我”喜欢上了土豆,开始探究它的成长,关注它的故事,揭示了土豆给“我”的启示。题目中的“笨拙”,既指土豆的外形,也象征生活困苦却务实坚忍的下层劳动人民,同时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土豆虽然“笨拙”,但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就会变成”唯一的救命粮”,同样,那些如土豆般“笨拙”的耕种者,他们坚忍不拔又脚踏实地,同样值得赞美。作答时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来分析。

难点分析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表层含义都能准确把握,但深层含义较难理解(即难以分析出土豆象征着劳动人民这一点),分析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养育生活的土豆”“需要吃更多粗糙的、笨拙的食物”“与更多粗糙的、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有荆棘的、笨拙的生活”等来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灶火   套袖   窗缝   排比   坚忍不拔   黄豆   笨拙   质朴   美文   扎实   中考   粗糙   土豆   含义   语文   外表   作家   专题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