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真趣

有些时候,人们对因分享而得到赞美的喜欢,远远超出对分享事物的喜欢,归根结底还是外求的认可。

最近对屏幕上的美景生出了几分厌倦,因分享而来的厌倦,满屏的美景,花、云、草这些充满灵性的东西,在屏幕上越来失了真趣,不是他们不再艳丽,不再飘逸,不再丰美,而是因为围观者少了灵魂的参与,就如一位叫半山先生在《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一书中“心灵自由”一篇中所说的,“好多的事情自己知道就行了,老想着向别人交代,事物或多或少都会变了味道。”他说:“最近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在美景面前举起手机拍照了,这些日子在大山里散步的时候,好几次举起手机想拍下点什么,又放下,视觉上单纯看见的美,与自己内心感受到的美好,差距也越来越大了,美景似乎不再愿意给我提供一个旁观者的位置,让我置身于美景之外,我与他们密不可分,并且这种融为一体的感觉越来越难以讲述,且无法分享。”读至此,我竟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便也就原谅了自己先前的矫情与冷漠。

试问那么多的分享者,又有几人是真正的用心在感受自然之美呢?花非花,雾非雾,融入并沉醉于享受的世界,又哪有那么多的分享之乐?

还有啊,人们喜欢抱着手机欣赏通过屏幕传递的美景,却不肯用心闻闻路过的花香,岂不悲哉!

分享的真趣

美景如此,读书亦是如此。

在现今一切讲究速度与激情的时代,人们更愿意信手拈来充斥着各种佐料味道的鸡汤,自己撒上点葱花,随意地端给人,不问别人想不想喝,爱不爱喝,转过身,他也很难再记起鸡汤的味道,因为他也不过是在疲劳饥饿时闻到,然后觉得甚美,遂囫囵吞下聊慰饥渴而已,之所以急吼吼的地捧出来与别人分享,是他以为凡是挂上“心灵”的东西,都应该是高深的、阳春白雪的,既然是高深的,那么端着他的人肯定也是高深的吧,殊不知,也许他傲娇的送出去的正是别人刚刚丢了的,已觉索然无味的!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分享《论语》的读书心得,他在认真地读,边读边思考,他说《学而》篇,让他在思考的同时,联想到了当下的“分享”,与我心有戚戚焉!

论语《学而》篇,应该算是整部论语中最耳熟能详,并被广泛运用的经典语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觥筹交错间,一本正经的或是故作文学的来上一句,兼备大雅大俗之感,听来不禁莞尔!

其实不论是儒家经典,还是佛家教义,甚至是乡村俚语,除去公众普遍认知并被正统认可的解读,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基于自身与众不同的经历所产生的感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以为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升华的过程,姑且不论最终能不能成为君子?单单是这个一丝不苟的精神,就在这崇尚碎片化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

一个道理摆在那里,它不属于任何人,只有怀揣着它走进广袤的自然,走进芸芸众生,于天地永恒之间,四季轮回之间,物转星移之间,草木荣枯之际,方能领悟到道理中蕴含的道理,而这种领悟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全部融汇的那一刻,这种领悟是专属于领悟者独有的,是令其欣喜若狂、血脉贲张的,也就是在那一刻,他为自己认识了世界而欣慰!

等他再充分享受到领悟的乐趣后,便产生了强烈的倾诉的欲望,恰在此时,有朋自远方而来,风尘仆仆的,仿佛专为负一场心灵之约,如何不心生欢喜?不待他洗去征尘,老树下,薄酒一杯,轻风一缕,明月一轮,两个滔滔不绝的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自君别后,万千皆付瑶琴。那时,他为走进自己而欣慰!

人应该就是这般吧,漫卷诗书,钟情天地,观照万物,方容“所有”之存在,不谈盛衰,不论贤愚,畅游庙堂江湖,渐成君子之风!

而学,始臻本真。

我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也分享给了他。

分享的真趣

窃以为,分享只有在自己享受并有所得之后才有意义。

其实我并不反对分享,融进了思想的分享是美好的事,而单纯为了分享而分享,或者从分享中求得赞美,便索然无味了。

云卷云舒,花谢花飞,草长莺飞,文学、哲学、历史的经典丛书,你且慢慢品味,然后分享的自是品味后的真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闻闻   半山   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   索然无味   高深   鸡汤   美文   君子   美景   道理   味道   过程   心灵   喜欢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