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等风,也在等你》民国记


《我在等风,也在等你》民国记

“从前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曾为民国的爱情啼哭动容,也曾为民国爱情拍案叫绝。

听闻民国爱情十有九悲,但也十有九真。九真是我曾真正爱过你,九悲是从来都不只是你。

这本书收录了民国大师们的缱绻情书,“虽斯人已去,幸书信犹存”,作者以自己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爱情哲学,也正如作者所说,“愿这民国书信里的爱情哲学,能让你在情路上走的清醒,看的清明”。

这本书由十八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徐志摩与陆小曼,郁达夫与王映霞,梁秋实与韩菁清,钱钟书与杨绛,鲁迅与许广平,沈从文与张兆和等民国大家的凄美爱情。

☀第一部分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徐志摩♥陆小曼

“爱情是一种自由,对于诗人更是一种浪漫”,因此,康桥的柔波涟漪阵阵,诗人徐志摩抛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配张幼仪,迷恋上了才华横溢的林徽因,然而白月光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及,徐志摩也写下“我将在茫茫人海中访问唯一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康桥的柔波亦归于平静。

也许不被爱情的枷锁束缚是诗人本性的浪漫,没有得到白月光的徐志摩,又爱上了留恋繁华、沉溺于纸醉金迷而风情万种的红玫瑰陆小曼。作为顶级名媛,陆小曼追求华丽刺激的人生,而丈夫王庚的不解风情,让陆小曼热情的心逐渐被冷冻,直到浪漫温情的徐志摩出现,陆小曼的热情再次燃烧,并为之倾倒。康和的柔波荡漾,两人不顾世俗的眼光,依然克服重重困难,走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浪漫的爱情终将败给了现实。一边是不被家里支持,一边是陆小曼的挥霍无度,终究是让徐志摩无尽奔波。曾经自由浪漫至上的诗人,如今却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兼职。

尽管如此,他也曾想改变陆小曼,因此也曾在《爱眉小札》中有所抱怨和规劝,但陆小曼的本性注定了这种不温不凉的劝诫会无疾而终。

最终以天人永隔这种最悲伤的方式达成了这个目标。可是他再也听不见了,纵使陆小曼的《哭摩》如何地声嘶力竭。

“陆小曼的出现让徐志摩明白,爱是朴素,不是奢华,激情终将褪去,归于平淡,归于柴米油盐。

又如作者所说“爱情在最初的时候,总是最美的时候。再完美的初见,都躲不过时间的磨砺,它会残忍撕掉彼此所有的光环,最后,只剩下晦暗和蹉跎。没有牛奶面包的爱情终如空中阁般虚无缥缈,生活的磨难足以让它崩溃腐朽,荡然无存。

☀第二部分 我不能决定如何生与死,但可以决定如何爱与活——萧红♥萧军

对民国的才子佳人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对与萧军与萧红我是头一次听闻,终究是我孤陋寡闻了。读完两人的故事,我不由地感慨世间竟有如此女子,如此的向往爱情和渴望自由,甚至为之付出青春和生命。可越是想要,越是得不到,也注定了她将在这牢笼里度过凄苦而又短暂的一生。作者说“她总是要爱一个人,为爱而活;她总是在爱情里找寻自我,然后又在爱情里失去自我。”正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所说的一样“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萧红颠沛流离了一生,都未曾逃出来,可悲,可叹,可怜。

曾几何时,他们“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甚至一起颠沛流离,一起熬过了那段心酸苦楚的困境,他们的日子渐渐丰盛起来,我以为她会苦尽甘来,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枯萎了。或许她也曾以为自己遇到了救赎,无处安放的心和灵魂终于有了归处,殊不知这是一只更大的牢笼,也是一座更高、更厚的围城,把她牢牢套在深渊。

她与萧军的爱情走到了尽头,她再次流浪,去了日本。可远在他乡的她始终放不下萧军,身体自由了,灵魂却仍旧在围城里。

“岁月荒凉,人事无情,萧红的一生就是一场逃荒。心安定的时候,身体在逃荒;身体安定的时候,心在逃荒”。

她生命中以为最美好的爱情,也未曾逃出饥寒交迫的贫困。

她一生都渴望找到一段爱情来安放她的青春,以为萧军是救赎,可是没想到是更大的毁灭,给了她光,又把她推向了黑暗。

以至于她有了《呼兰河传》里的长叹“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凄凉的夜。生、老、病、死,都没什么表示。”

她的一生终是遇人不淑,凄苦流离,再悲,再叹,再怜。

☀第三部分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郁达夫♥王映霞

“还君明珠双垂泪,恨不相逢未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已有婚约的王映霞和已有家室的郁达夫便相遇了,一般人到这里,故事可能就结束了,只留下“此情可待成追忆”。然而多情的郁达夫忘不了那明眸如水的姑娘,“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硬是凭借一腔热情和赤诚的执着打动了犹豫不决的王映霞,抱得美人归两人抛弃了现实的阻隔,双双堕入爱河,郁达夫为王英映霞写过很多情诗,他们的日子也曾一片静好。夕阳虽倾城,但已近黄昏,再甜蜜的爱情,抵不住生活的柴米油盐,都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不得善终。于是这对神仙眷侣在生活日复一日的吹打下,出现了不可弥补得裂痕,最终,已离婚收场。

“谁曾料,一朝为情所苦,一生形同陌路”,孩子心性,不顾一切的郁达夫和犹犹豫豫的王映霞终是落得个恩断情绝的地步。。也许,故事的结局早在开头就已经写好,只不过大家都只是雾里看花一—朦胧美,从未见到爱情背后生活的底色。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每一段爱情开始前,彼此都鉴定地相信自己的爱情是独一无二的那份,鉴定相信眼前的人便是命中注定,心甘情愿在这围城中度日。我们都是俗人,免不了落俗,既然这样,爱的时候便痛痛快快的爱吧。无论未来如何,至少爱过,便不遗憾。

☀第四部分 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都去接你——梁秋实♥韩菁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情最伟大的地方正在于它可以跨越世间种种差异,种族、年纪、地位乃至生死,在爱情面前不过都是云淡风轻。”“桃之天天,其叶菁菁”,取名自《诗经》的歌星韩菁清跨越了年龄的差异,与大自己28岁的梁秋实相恋直至结婚。一个明星爱上国学大师,还是黄昏恋,这在1975年的台湾传的沸沸扬扬、满城风雨。

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梁秋实和韩菁清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坚定了彼此要走下去的决心。他们像小王子一样,坚定的守护着那朵属于他们的爱情玫瑰。

婚后,两人的生活习惯天差地别。梁秋实是早睡早起,喜安静;而韩菁清是出了名的夜猫子晚睡晚起,喜热闹。就这样看似格格不入的两人,却把生活过得诗情画意。

古曰“君子合而不同”他们深知彼此的差异,便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于是很快便适应了彼此。晚睡的韩菁清在睡之前会在电锅里为梁秋实熬着鸡汤,好让梁秋实一早起床便可喝到浓郁香醇的爱心早汤,而早起的梁秋实吃完早点,散散步,写写作,到了中午便去买菜回家给韩菁清煮午饭,到了下午,两人或共度时光,或见见朋友,生活一片静好。

同样是诗人与名媛的邂逅,梁秋实与韩菁清虽说没有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悲壮,但老配少的爱情,注定有个人要先走,有个人要留下来,独自哀伤。晚年的梁秋实身体各种不适,韩尽心尽力的照顾,1987年11月3日年长近三十岁的梁秋实因心脏病突发,丢下韩菁清一个人去了。他们约好将来在奈何桥下相见,仅仅七年,韩菁清便与世长辞,安然赴约去了。

至此,这段曾不被外界看好的旷世之念便画上去句号。

余华先生说过“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所以,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看,你只需要跟着自己的心走,做自己喜欢的事,喜欢自己喜欢的人,生活是自己的,别人没资格来指手画脚。

☀第五部分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钱钟书♥杨绛

在民国所有的才子佳人里,我最喜欢也最羡慕的是钱钟书与杨绛的相濡以沫。

他们的相遇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定数,该相遇的人总是会在恰当的时候相遇,就这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翩翩才子边和翩若蛟龙宛若游鸿的佳人在清华的校园里暗生情愫。是一见钟情的怦然心动,是日久生情的与子偕老。从此,便是一生。

他们一起熬过抗战,熬过文革,熬过病痛和灾难,最难熬的是生离死别。

关于杨绛女士的一本书《我们仨》。1997年,钱钟书与杨绛的女儿钱媛去世了,第二年钱钟书也走了,一家三口便只剩下杨绛女士。《我们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杨绛女士顶着悲痛,去完成的三个人的故事。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写了杨绛女士回忆自己和钟书赴英美留学的生活,一起去探索做饭、相互学习,交友,后来有了钱媛,两人一起陪着钱媛长大,再后来钱媛长大后,我们仨一起做老师、一起经历的磨难,一起经历的欢乐。在这部分,我深刻体会到了两人爱情的真挚,平淡且细腻。

爱情有很多种样子,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讲究轰轰烈烈,更多的是平平淡淡,或细水长流又或粗茶淡饭柴米油盐。

从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女士这里,我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爱情本来的模样。

但无论是哪一种,重要的是紧握住对方的手,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第六部分 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许广平

你是否未曾想到,一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硬汉鲁迅先生也有百炼钢化绕指柔的时候,在爱情面前俯首称臣。

“在他的笔下,她成了她的小刺猬;在她的眼里,他是她的小白象”,就像没有永远的直男一样,也不会有永远的硬汉,既然写得了《狂人日记》,会“吃人”,那就写得了《两地书》,会爱人。在哪个吃人的社会,小刺猬就像是他的光,带来救赎和希望。

他们相识于一次讲学课堂,他是闻名天下的大师,她是古灵精怪的淘气学生。在课堂上,她不时与这位温文尔雅的先生“针锋相对”。久而久之,勤于思考,灵学好动的小丫头在鲁迅心中留下来不可磨灭的记忆。

一次思想交流,开启了两人书信往来的篇章。面对毕业压力的许广平想和鲁迅先生探讨人生之道,没想到很快,鲁迅先生便回信了。他态度亲切,指点江山。在这里,他们是平等独立的,这让落款“谨受教的小学生许广平”感受到了莫大幸福。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两人书信来往日渐频繁,他们的谈话从严峻的社会话题转变为鸡毛蒜皮的生活琐碎,他们的关系从师生转变为知心朋友,他们的称呼从“鲁迅先生与受教的小学生许广平”转变为“鲁迅师与小鬼许广平”,一种微妙情愫在书信之间弥漫。直到最后变成“小白象与小刺猬”。鲁迅先生从“最勇的猛士”变成了“最温柔的爱人”,两人克服社会的异样眼光从师生到夫妻。爱情从来都不容易,在那个思想都还未完全解放的年代,他们是鼓足了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走到一起。《两地书》的完结,让无数人了解到这段往事,或温情或热烈的文字,将他的柔软,她的勇敢展现在世人面前。

爱情让鲁迅先生在这满地荒凉的现实中存有一丝温柔,正如作者所说“爱情本就应该是这般模样,叫人有了软肋,也有了盔甲,叫人有了阳光,也有了希望,这一切足以让我们面对世间种种黑暗阴冷而不后退”。

那个总是批判这个吃人社会的鲁迅先生,也开始写上了含情脉脉的情书—“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绿色的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些”。

落俗不可避免,但浪漫至死不渝,爱情这个东西,从来都不讲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名媛   民国   鲁迅   柴米油盐   书信   围城   美文   诗人   所说   女士   身体   自由   人生   浪漫   作者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