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知识,旅行你也只是快递员,读《为什么长大》

只要给我们足够的世界和时间,就能够弄清一切——并且能够领悟到我们所处的时间是所有世界中最美好的。不然怎么说得通呢?

——莱布尼兹

我们出生时,看到多彩的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和信赖。学会翻身,学会爬行,我们都觉得原来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身体——即使一开始不能——当然,在再后来,我们失去了这种自由,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不得不做事情(自认为不得不做的)。

有的孩子生长在“不打不成才”教育理念下的家庭,有的孩子生长在“万般宠爱在一身”温室家庭,他们都以为所有的家庭都跟他所处的家庭一样,因为他们会认为他们所得到的是真理的全部,最终他们会发现在他的世界之外的其他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面对这个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不同的问题,没有人可以教我们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即使是最好的老师和知识丰富的父母。因为生活本身是面向未来的,在同一时间上,未来对我还是对父母、老师都是公平的,所以他们提出的建议并没有比我们自己去决定怎么做好很多,他们倾尽所能也只能向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而已。好像现在的电子产品,父母在学习使用它们并没有我们这一代人掌握得更多,或许他们给出的建议反而让我们更为尴尬。

如果父母、老师不能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引,那么又有谁可以帮助我们呢?

应该只有我们自己了。

成熟是一个人长大的重要表现,而成熟是需要在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寻找一个平衡,认知在变,平衡也跟着在变,那么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将是一个永不停止的任务了。书中提到,有助于我们长大成熟的有三个重要经历:教育、旅行和工作。

说教育

现在世界各地都在研究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研究教育是为了让大家拥有一个幸福且自由的人生,而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却没有生活的勇气和独立的思想。而问题是,现在大多数地区或者学校都还存在《论教育学》一书中存在的现象:

孩子们被送到学校,最初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习惯安静地坐在那里,严格遵守老师告诉他们的东西,这样,将来他们不会一有什么想法就迫不及待的付诸实践。

卢梭也指出了,习惯了乖乖坐在那里听老师滔滔不绝讲课的学童,成年后听政客说谎是不大可能站出来提出异议的。如果是这样,又有谁能指望孩子们能够学会独立判断呢?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父母,都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有相对客观的判断力,从而引导孩子建立他们的判断力。在“教育”篇的开头,作者就指出了,焦急的父母给孩子选择了好的幼儿园,几年之后还是会承认无论作出什么样的幼儿园都是一种妥协。白岩松在一个节目上也讲过一个例子,现代人获得知识的渠道太多了,但是现代人有智慧的人很少,而古代人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少,而有智慧的人很多。

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知识,从老师那里得来的,从父母那里习得的,从互联网上面查询得来的,或者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就算我们拥有了所有知识,都不能替代你运用你的判断力的勇气,所以作者认为,勇气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水,水能给你带来解渴的作用,但不能帮你解渴,望梅止渴它也只是一种幻象而已,而真正帮你解决口渴问题的都只有你喝水这个动作。现代网络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但是在很多情况看来,我们依赖它了,并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独立的判断力了。我们抱着手机,是为了消遣无聊,而无聊恰恰是能够激起创造的美好时刻。

现在很多知识付费,现在也有很多人会批判知识为什么要付费,其实你付费的不是知识,而是其他人给你分享他对知识的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判断力,是帮助你建立适合你自己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看法。当然里面也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听谁讲书或者听谁授课都觉得有道理——即使两者所宣导的事实是相悖的。

太懒了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判断力的,因为懒,所以我们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其他人做决定,当然这样会让你觉得很舒服,而结果就是这种舒服正在慢慢的消耗你,让你完全成为不了一个成熟的人。

讲旅行

在我的《旅行,这场修与行》中也讲述过旅行问题。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但也有人说,如果没有读万卷书,你走的万里路只是送快递。

旅行是为了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果旅行只是坐着最快的交通工具到了目的地,然后拿出手机拍个照片po上朋友圈,证明自己到此一游,这个旅行就没有意义了,还不如直接在家网上搜索该景点的图片直接把自己ps上去快。真正的旅行是直接进入与人有关的所有事物,例如了解当地的文化,当地人民的政治态度,人们的喜好等等,最好就是学上当地的语言。

任何一个人,要是他只看见过一个民族的人,便不能说他了解人类,而只能说他了解曾经同他生活过的那些人。——《爱弥儿》

这个道理跟“如果认为世界上所有水果的成熟时间和草莓一样,那这个人对葡萄一无所知”是一样的,只有建立在对其他地方与人有关的更多信息的基础,这一次旅行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

现在流行的出国留学,其实他们只是为了在求职的时候简历上能够写上在某某地方留学过,获得什么学位,而实际上更多数时候,他们在国外生活这么些年,对国外的真实生活一无了解,甚至回来的时候还带些许的失落感——去留学,去了个寂寞。对于那个国家的所有事物文化人民政治等等都是一无所知。

现在流行的国外游,其实只是坐一趟飞机,去到当地的网红打卡点自拍了一下,然后回来前在所谓的免税店买一些在tb或者jd就能买到的产品,而他的这一趟出行的最大价值就是帮了亲友们省了快递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一句还有“不如阅人无数”。阅的是什么样的人,阅的就是旅行目的地的当地人,去深入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这样的“阅”才能为你的生活增添见识,不然旅行回来只是知道用很美或者也不过如此的话来总结这次的旅行了。

谈工作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劳动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本质,劳动给我们带来饱腹,给我们带来温暖,给我们带来相对稳定。现代性的一个标志也证明了是活动而不是沉思才是最根本的人性特征。而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的:

历史始于败者为奴的斗争。但主人的胜利也是暂时的,因为被迫为他劳动的奴隶实际上在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究其实,奴隶赋予主人以主人的形式,就此而言,他就是鲜活的上帝形象。

工作的初始目的是为了解决生存需求,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人价值。

任何父亲都没有传给儿子让他对别人无用的权利,一个人坐在那里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同抢劫行人的强盗没有什么区别。

老一辈的人都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你都得去学习一门手艺,因为你拥有了手艺就拥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从而可以追求自己的其他方面。书中说,在现代这个社会,你学习一门技能并不是为了展现自己有才能的自我满足,也不是追求所谓的自由,而是为了逃避失业的风险。而生活中的有些需求是约束我们成熟的,例如卢梭提出的虚假需求:玩具使我们眼花缭乱,太多琐碎的产品使我们目不暇接,以至于我们太忙于做愚蠢的选择,而忘记了是别人决定这那些成年人应该做的选择。每个产品设计背后都有参考人性心理学,我们的现在所有的娱乐消遣的APP都是已经设定过怎么才能让使用者上瘾的,在没有太强自我判断能力的前提,很多人都会陷入不能自拔的陷阱。

那么在现在这个商业社会,“用不坏的物品对商界来说是个悲剧。”的说法让“计划淘汰”出现了。因为所有的物品在商业世界中要有使用寿命,而且要符合生产商利益的使用寿命。但是最近华为好像在做着一个相反的决定——当然也是基于它自己的利益考虑:保护现有的用户不丢失或者少丢失——鸿蒙系统出来后,很多机型可以低价更换电池,扩展内存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来看都是在帮助消费者减缓产品的淘汰时限。如果华为在日后没有在受到外界的经济打压的情况下还能继续保持这一项服务,也是在帮助消费者增加选项的一个功德啊。

我们努力工作真的只是想给社会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吗,实际上我们也是自私的,我们是希望我们能够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这样也不妨碍我们向往工作。

那么结合三项来看,我们对于这个与自己想象的世界不一样的世界,我们可以做的是:积极地吸收知识,并转化为自己对世界的判断力,其实它本来就是这样;走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着什么,人民是怎么生活的,以增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客观判定,而不是主观的想象这个世界;无论现实世界是怎么的,我们都应该接纳它,你怎么知道它不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那个呢,剩下的就交于努力工作去一起改变这个世界,慢慢的往我们理想的世界靠近。理想世界永远都是只能慢慢靠近,无法到达,所以需要我们无数代人周而复始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卢梭   华为   旅行   目的   知识   判断力   这个世界   美文   快递   成熟   父母   理想   老师   时间   家庭   工作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