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一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一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一为“太阳诞辰”,俗称“太阳生日”。也称“中和节”。这是从唐代产生的。而再早些时候的上古时期,祭祀太阳则是在春分,也就是在每年公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零度时始,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基本等长。因为春分这个节气与农事关系密切,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农谚中有:“春风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说法。而且全国上下一起祭祀,不过国有大典,家有小祀而已。《帝京岁时纪胜》中云:“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到了贞元五年(789)唐德宗采纳了大臣李泌的建议,立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在这天祭祀太阳,这也是德宗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明清时期,每到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视农业,并象征性地赐给农夫百谷;在民间,亲朋好友则畅饮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赠刀尺,勉励耕作。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乞求丰收岁稔的愿望。

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详细记载了北京过中和节时的情景:“京师于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偏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其祭神云马,题曰太阳星君。焚帛时,将新正各门户张贴之五色挂钱,摘而焚之,曰太阳钱粮。左安门内有太阳宫,都人结侣携觞往游竟日。”

农历二月初一的习俗


北京的民俗节日有个特点,就是逢节必有应节的饮食。除夕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等。中和节的节日食品就是太阳糕。《燕京岁时记》里说:“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为什么上面要站个小鸡呢?民间有个传说,太阳从汤谷升起,有一扶桑树,一只玉鸡站立于上,每逢太阳冉冉升起时,它就打鸣报晓,随之民间的公鸡也报晓。也有人说那不是小鸡,是凤凰。《诸神的起源》中说,凤是指风神,凰是太阳。结合起来,凤凰即是太阳的象征。推而断之,似乎太阳糕上站立一只凤凰好像更美些。在这一天吃太阳糕的风气最盛于清初。

农历二月初一的习俗

二月初一这天,太阳出来后,家家在院内面向东方设香案或挂太阳星君神码,供太阳糕三、五碗,由男家长率领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女性不许参加,正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日”。以前在左安门有“太阳宫”,是日都人纷纷前往上香,其实也是开春了,人们借此机会出去走走。大约50年前,这一节日基本消逝,据说现在的台湾,每到中和节还吃太阳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金乌   燕京   农谚   圆光   农桑   新正   祭日   春分   凤凰   祭祀   小鸡   美文   习俗   北京   农历   节日   民间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