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盛父女:他以间谍罪被驱逐出境,其女儿却成为两国文化交流使者

万丰洋行(Niggemann & Co.)是近代烟台最大的花生出口商。1922年由德国人尼戈曼(W.Niggemann)在烟台创立,其最后一任经理是董盛(Wilhelm Dunsing)。董盛在烟台生活、工作长达17年之久,后又在天津工作多年,他在中国共生活、工作了24年。

董盛的四个子女亦在烟台出生,其中一个女儿董莎乐后成为颇有造诣的德国汉学家。董盛父女也与中国(烟台)结下了特殊的情缘。

万丰洋行最后一任经理

董盛,德国人,1930年来到烟台,在万丰洋行工作。

万丰洋行总部设在烟台芝罘区大马路西端,是一家德资洋行,起初经营猪肠衣、发网、花边和刺绣等业务,后以经营大花生业务为主。万丰洋行是烟台最大的大花生出口商,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国和加拿大。1925年,万丰洋行在威海卫中山路设立了分公司,后来又在大连、哈尔滨开设了分公司。董盛从底层起步,逐渐提升为威海分公司经理、大连分公司经理,上世纪40年代初,担任万丰洋行烟台总公司经理。

董盛父女:他以间谍罪被驱逐出境,其女儿却成为两国文化交流使者

董盛

董盛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德国纳粹在山东的总代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德国人中,有很多皆有纳粹身份。如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约翰·拉贝、二战前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等人都具有纳粹身份。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纳粹在中国工作呢。原因是1927-1938年,中德关系处于蜜月时期。1928年,军阀割据下的中国完成了表面上的统一,但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势及随后的“九一八事变”,中国政府意识到要增强国力,必须加快现代军事技术、军事装备和国防工业体系的发展进程。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的德国,愿意帮助中国完成这一时代重任。同时,德国也需要中国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于是中德两国进入经济合作的蜜月时期。南京政府聘请了大量的德国顾问来训练中国军队,同时也有大量的德国商人来中国从事贸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背负了巨额战争赔款,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更使德国经济雪上加霜,全国失业率节节攀升。希特勒领导的纳粹政权上台后迅速振兴了经济,恢复了公共服务,在希特勒的鼓动下,大量德国人加入纳粹组织。这种背景下,董盛具有纳粹身份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自己的纳粹身份,董盛并不避讳。在与万丰洋行有关的标志上,都鲜明地标注纳粹的“卐”字标志。在现在保留下来的万丰洋行的标牌上,纳粹的“卐”字标志赫然在目。

卷入国际间谍案

1938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四),日本侵略者占领烟台后,即对烟台的商业经营者横征暴敛。尽管万丰洋行是日本同盟国德国开设的洋行,但仍深受其害。

根据1941年10月6日美国听证会上发表的“威尔金森报告”:(在日本占领烟台期间),驻烟台的日本宪兵队强制万丰洋行将库存商品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日本军队,比如9万袋美国面粉。这种行为给万丰洋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烟台万丰洋行总经理董盛对美国朋友说:我们只是暂时和他们(日本)合作,我们将要报复。他们将要被从中国赶走,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地方。……在说话的过程中,董盛还不时咒骂着日本人。

日本侵略者在烟台七年半的法西斯统治期间,万丰洋行的日子好像并不太好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万丰洋行作为德侨产业被国民党政府查封。1946年,董盛携全家离开烟台来到大量德国人聚居的天津。董盛加入了同记进出口贸易公司天津分公司。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同记天津分公司被解放军军管会接管。不久,董盛又以外国专业人员的身份,加入了新中国成立的华北油脂公司,担任秘书。华北油脂公司是中国油脂公司的天津分支机构,统一由中央贸易部领导。

在华北油脂公司工作期间,董盛卷入了建国初一起具有轰动影响的国际间谍案件。

1951年2月,天津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前美国陆军战略情报处在津潜伏组织的重大间谍案,逮捕中外间谍特务21人。在这个间谍组织中,董盛担任特务经费收发人,并被指控混入我华北对外贸易公司,偷窃我国家贸易机密。董盛之妻苏西·董盛也牵涉其中。

1951年2月,董盛和其妻皆以间谍罪被逮捕。不久,苏西·董盛及其4个孩子被遣返回德国。1954年,董盛被驱逐出境。回国后,董盛在德国一家银行工作,退休后还曾被聘请到印度尼西亚工作。

汉学家董莎乐与钱钟书的交集

在烟台工作期间,董盛娶妻苏西·董盛(1914-2004),苏西是俄罗斯人,两人生有子女4人。其女董莎乐(国内又译为邓城)1943年在烟台出生,幼时能讲一口地道的烟台话。董盛夫妻两人都能够听懂汉语,但是不会讲汉语。在家里,董莎乐跟父亲讲德语,跟母亲讲俄语。

中学毕业时,受家庭的影响,董莎乐考进了中文系,学习汉语,后成为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部中文系汉学博士,专门研究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毕业后,董莎乐留校工作,主要研究钱钟书作品、中国科幻小说、中国新时期话剧这样三个课题,另外,她还分担《论语》、《诗经》、《红楼梦》和《水浒》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董莎乐的第一部作品是中国作家叶永烈共同选编的《中国科幻小说选集》,由董莎乐翻译为德语,1984年在德国出版。这是第一本德文版中国科幻小说选集,也是对外翻译最早的一部中国科幻小说选集。该书在德颇受读者瞩目,德媒曾连续发表了七篇书评。


董盛父女:他以间谍罪被驱逐出境,其女儿却成为两国文化交流使者

董莎乐与叶永烈合作的《中国科幻小说选集》

董莎乐主要研究钱钟书作品,并因此与钱钟书有了一段交集,钱钟书那个有名的“鸡与蛋”的比喻,就是跟董莎乐说的。

1986年,董莎乐与德国孟玉华博士将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译成德文,以《纪念:钱钟书短篇小说集》为名,由德国科隆迪特里希出版社出版。书后还附了董莎乐写的后记。

同年夏天,董莎乐来中国访问,特意提出要与钱钟书见一面。

性格孤傲的钱钟书,破例接待了她。一见面,钱钟书就幽默地对她说:“你吃了鸡蛋,何必一定要看鸡呢?”董莎乐随即说:“照你这么一讲,我今天(就)是来看‘鸡’的。”两人相视大笑。

笑罢,钱钟书正色道:现在,许多青年看了《围城》一定要看一看我是什么模样,我一概不见。你研究过我的作品,翻译过我的书,倒是值得来看一看“鸡”,跟“鸡”聊一聊。

后来,叶永烈就把这段对话,以《钱钟书论“鸡”和“蛋”》为题,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这个故事后来广为流传,以至传得走样,说是一位英国女记者求见钱钟书如何如何。

1986年董莎乐在中国访问期间,用照相机拍下了大量中国各地的风景照片。因为时年78岁的父亲董盛、72岁的母亲苏西特意叮嘱过董莎乐:多拍点照片,让他们看一看今日中国的风貌,看一看那个曾经在他们年轻时期带来无数欢笑和伤痛,至今仍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至于董莎乐,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中国,她激动地表示:愿成为一座架于中国和德国之间友谊的桥梁。


文 | 魏春洋

原文发表于《烟台晚报烟台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纳粹   华北   汉语   烟台   洋行   德国   选集   天津   日本   父女   德国人   文化交流   美文   间谍   中国   使者   科幻小说   女儿   身份   分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