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故事 | 打捞起的那根27米的明代巨型桅杆,用来做秤杆了

《龙口市村庄志》在渤海周家村志里记载,1971年春,王会大网连续五天套在海中障碍物上,网破绳断,无法作业。渔民摇船搜寻,发现海中有一个黑头白身的长形东西翘起,都很惊诧,最后决定拉上来。

于是套上油丝绳,水面用两条75马力机帆船拉,岸边用绞车绞,80名渔民腰系绳索,用了一天时间拉上一根相当于9层楼高的紫檀木桅杆,杆身附满了白色的海蛎子皮。

桅杆长27米,桅顶直径60厘米,桅杆底部直径120厘米,下部约3米略呈方形,横穿两孔,每孔上下各有一道约10厘米宽、3厘米厚的铁箍已生锈腐蚀破碎。

这样庞大的桅杆实属罕见,据考是明朝大船。由此可知几百年前,我国的造船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而且技术高超,工艺精湛。

可惜当时忽视了它的价值,以不到5000元卖给北马镇曲阜村做秤杆了。

星秤溯源

龙口市北马镇曲阜村,曲氏先祖来自明天启年间的山西曲沃迁民,清末民初曾经名为官道北曲家。后村里文化兴起,崇尚孔孟,1941年更名曲阜。

曲阜人发展手工业有传统。

曲氏祖上就有银铜匠手工作坊,以锻打制作铜勺子为业,村民曲允兴的父亲曲之厚继承了先祖的制勺工艺,纯手工锻打,但后来渐渐被机制品淘汰。

清末民初,村里还兴起了竹木尺制造和手工制秤业,土话叫“星秤”,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顶峰。

烟台故事 | 打捞起的那根27米的明代巨型桅杆,用来做秤杆了

最后的秤桌

黄县计量所曾经来调查考证曲阜村的星秤业的源头,询问过村民曲元诗和曲若钻,他们都称从爷爷辈就开始有这门手艺了,后来在曲福中、曲本中家族传承延续至今。

曲福中的孙子曲文访、曲本中的孙子曲同波、曲熹中的儿子曲元超是村里最后的星秤手艺人,但现在都已放弃这门行当。因为磅秤的出现,淘汰了大杆秤,台秤和电子秤的应用推广淘汰了手提木杆秤,星秤业走进了死胡同,现在只有在老人家里和集市上依稀可见木杆秤了。

就此事,笔者咨询了曾经担任村长的曲若平,他说:早年黄县计量所考证,咱村星秤是由营口传入,很多人在营口学习过。曲元乐家的“急公好义”牌匾就是祖上曲世德在掖县卖秤走村串乡有求必应所获。

曾经当过兵的曲雪民目睹了曲阜村副业的兴衰,副业上条业组、秤业组、绣花房、发电房他都如数家珍。对星秤,他却有不一样的说法:咱村在去营口学习之前就有星秤的,曲本中、曲福中和他的儿子曲元诗和曲元任兄弟、曲若钻、曲生有、曲华先等都会这门技艺,而且听说,营口的星秤业是我们村的亲戚悄悄传过去的。

只是营口毕竟地方大,制秤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曲阜的星秤毕竟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上辈传下辈,靠手艺挣钱养家,即使曲阜村后来把星秤集中起来在大队西院十二间房作业,仍然跑不过营口,所以才派员出去向“徒弟”请教。

至于最早的手艺可能是来自外乡亲戚的传承,正像临近的大陈家庙前、芦头后店星秤手艺都是曲阜村的亲戚传走的。

烟台故事 | 打捞起的那根27米的明代巨型桅杆,用来做秤杆了

半成品秤

来自莱州城北的董维正,早年跟着父亲来到曲阜,也迷上了星秤,而且和曲阜父老乡亲混得很熟,人缘好,和曲元瑚特要好,后掌握了制秤技艺。他回莱州,把星秤技艺也带走了,而且他修理地磅的技术很是了得,村支书曲臣中曾经派曲洪文、曲玉宾、曲吉中三人前往莱州拜师。

制秤绝活

曲雪民还记得1971年从诸由王会沿海买回大桅杆做秤杆的事。

秤匠曲修惠记得看见大桅杆,他们都惊呆了,比他们的十二间房还长,曲苗中他们去丈量后截成几段,再把锯开的两头用白纸封死以防开裂,最后借用北马拖拉机站唯一的汽车运回了家。曲允山是谈价当事人之一,4900元成交。

烟台故事 | 打捞起的那根27米的明代巨型桅杆,用来做秤杆了

秤匠曲修惠

91岁的曲民成记得那桅杆有的地方被海蛆、海蜈蚣打了洞,便要求木匠用边皮层制了一把木尺用于大偏篓的丈量。曲民成至今保存着这把木尺,使我得见这桅杆的局部。

回来网查,疑似铁梨木:一是硬度极高,二是树木笔直高大,可达30米,三是铁梨木80%用于造船。

后来当兵的曲允山留存的铁锤木柄即是桅杆木制作的,他也认为像铁梨木。

曲阜人制作的星秤也有绝活。

曲若钻的特点是会在秤上刻字,自己写,自己钻,用字代表斤两,他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刻字那是绝品。

1973年,曲元祯为自己做了支红木秤,秤头标记了年份和名字,秤杆钤入了“中国共产党万岁”和漂亮的图案。

烟台故事 | 打捞起的那根27米的明代巨型桅杆,用来做秤杆了

左为曲元祯

烟台故事 | 打捞起的那根27米的明代巨型桅杆,用来做秤杆了

曲勋中是星秤好手,今年是他128岁诞辰,他当年为他外孙刘元英做的嵌“工”字的银星苏木秤保存至今。

曲修惠也保存着自己做的40斤红木秤和200斤大杆秤,他曾经用一副银手镯打了8根银星秤,他说,秤匠既是木匠又是铁匠、洋铁匠,银星秤不怕烟熏火燎。

曾经担任村领导的曲立江也是星秤好手,当年他做的400斤大抬杆是紫檀木做的,秤头钤有“曲阜村”三字。

曲若竹也是个能人,铁匠、星秤、地磅样样通、样样精,他的锋钢处理技术最绝,硬度处理得八级工不换。曲允山回忆蓬黄长三县合一期间,在蓬莱举行修理磅秤比武,曲若竹毫无争议地拿了第一。

烟台故事 | 打捞起的那根27米的明代巨型桅杆,用来做秤杆了

曲若竹是个能人

组长曲元瑚是个全面手,钻割技术头一名,秤刀冲上三个眼,立马就成。

秤匠们每人一个红炉子,自己化铁、打铁、淬火、校砣,一秤配一砣,先钻眼、嵌入青铜丝,再用刀割丝,一割一拍,显示一溜铜星,那就是计斤计两的标志,所以说那时的秤匠既是木匠又是铁匠。

曲允兴当年从曲若珣手里买的30斤秤不仅是曲阜村的作品,而且是十六两秤,秤是私人定制的,上嵌“曲若珣”三字,砣上可见“工厂”二字,后来才知这是曲阜制秤的标记。

百年兴衰

曲阜的秤业在集体化过程中达到了顶峰,由分散在各家的小作坊集中到了大队西院十二间房里,由单纯的制秤发展到化砣、平砣、磨砣,规模更大了。

“学大寨”时期,曲元祯、曲洪文、曲若竹三人搭伙结成对子,三人一条流水线,曲若竹打秤刀,包两头铜箍,曲元祯钻割星,曲洪文刮秤杆,曲元祯一天割星三十斤秤四十根,挣老鼻子工分了。

烟台故事 | 打捞起的那根27米的明代巨型桅杆,用来做秤杆了

曲之春从酒泉机场回来后,还协助做秤盘子的钣金。曲福中的四子元祯本来已经在黄县木器厂做宣传干事了,家人非得拉他回村来继承技艺,他的徒弟元甲则当兵走了,如今在郑州居住,对当年的事记忆犹新。

末一代星秤人的传承是在1976年前后,曲元珍、曲同波父子自制自卖,曲元超也坚持到最后。

烟台故事 | 打捞起的那根27米的明代巨型桅杆,用来做秤杆了

1994年9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局下发文件,在公众贸易中限制使用杆秤,杆秤逐步淘汰,后来这些制秤的模具、秤桌、秤柜大多数都毁了。

(感谢曲允兴、曲明青、曲同波、曲雪民提供照片和实物拍摄。)


文 | 曲玉维

原文发表于《烟台晚报烟台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秤杆   桅杆   龙口市   莱州   曲阜   木尺   营口   杆秤   木杆   烟台   木匠   铁匠   明代   技艺   手艺   美文   当年   故事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