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上映的《牧马人》,为何现在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牧马人》是由朱时茂、丛珊领衔主演,于1982年上映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谢晋执导的情感故事剧。

《牧马人》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该片讲述了“右派分子”许灵均在牧场劳动时得到当地牧民的关怀,并与逃荒姑娘李秀芝结成夫妻的感人故事。并讲述了文革结束后,许灵均放弃去美国生活的机会,决定留下来守望祖国,一腔赤子情怀的感人故事。

一部上映近四十年的电影,为何在今天热度不减,还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呢?

八十年代上映的《牧马人》,为何现在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网络图片

一、那个时代才有的纯真爱情

电影牧马人里,许灵均和李季芝的爱情纯真的让人想到高山顶上的落雪,让人想到大山深处的泉水。没有任何污染的雪,洁白无瑕;没有一丝杂质的水,清澈透明。

一个十八岁的逃荒姑娘,流落异乡,碰见心底善良的郭谝子,央求给她找个吃饭的地方。郭谝子却给她找了个家,从此,她和老右许灵均的爱情生活就拉开了序幕。

许灵均见到李秀芝好像见到了互相等待了许多年的命中情人,亲切、甜蜜,而又让他情不自禁;李秀芝对许灵均则没有一点陌生感,而且直觉告诉自己:这是一个能依托终身的人。

这似乎是缘分,其实是命运。

一个不到18岁的小丫头,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为了生存下去,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只要能给口饭吃,就愿意将一生托付出去,这是多么触动人心的一幕!还好,她遇上了好人。爱情虽然简单,却打动人心!

在那个人们少吃无穿,特别困难的年代,李秀芝从遥远的四川逃荒到祁连山牧场,嫁给没有一面之缘而又身无分文的许灵均。在“没车、没房、没面包”的情况下,她坚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并用她的双手去创造幸福,去劳动,养鸭、养鸡、养兔、养鸽子、栽树……让自己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这和现在追求物质的婚姻反差多么大!有房、有车、有存款的婚姻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相濡以沫的爱情。婚姻一旦和物质联系起来,爱情还会纯真?

许灵均平反后,补发了钱,当了小学教师,牧民们聚在一起庆幸他结束噩梦,走向新生。

朴实的李秀芝并没有为自己的男人获得新生激动、骄傲,另眼相待。情感一如既往的平静、坚定、热量充足:“在我眼里,他还是许灵均。他就是当上官,我也不希罕,在放二十年马,我也不嫌弃!”这种没有任何物质、功利、纯真的爱情只有那个时代才会有。

《牧马人》中许灵均和李秀芝的爱情不仅仅是纯真,而是情义至高无上。在李秀芝心里许灵均是她至真至亲的丈夫,与荣华富贵、贫贱落魄没有一毛钱关系。就是她说的,从结婚时她在心里就给自己的“老右”男人改正了。当郭谝子反驳她说,你给他改正有什么用,能给他补偿钱吗。她回答的如此动人心魂:“我把心都拔给他了,比钱贵重的多!”还有什么东西,能把情义和爱意表达的如此淋漓尽致?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心贵重,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情义贵重!

我把心都拔给他了,比钱贵重的多!就这一句话足以把人的心融化了。这么珍贵、纯真的爱情,饱经磨难的张贤亮不止在《灵与肉》出现,他的中篇小说《绿化树》里的马缨花对章永璘的爱情更是如此。

“你放心吧!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

“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有什么优雅的海誓山盟比这句带着荒原气息的、血淋淋的语言更能表达真挚的、永久的爱情呢?

这是章永璘向马缨花求婚后,马缨花给他的爱情誓言。

苦难岁月里的爱情为什么都那么纯真,这么感人?比如电影《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和老三的爱情,也感人肺腑。这值得现代的人们深思,爱情到底应不应该和物质挂钩?

八十年代上映的《牧马人》,为何现在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网络图片

二、摧残不垮的赤子情怀

许灵均来到北京,来到从美国归来,一别三十年未见的父亲身边,但他的心却始终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回响在祁连山里的民歌牵绊着。时不时想起离别的前夜,妻子的无限信赖和深刻理解。那份理解和信任使他激动万分,他真的离不开祖国。因为,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情、他的灵魂依托。

虽然受过委屈,遭遇过非人待遇,在受委屈的时候也想到过死。但是他对祖国的爱,却还是一如既往,正因为这涌动在心底的情怀,他坚强的活了下来,毫不动摇的坚守在自己的国土上。

这正如李秀芝所言:

你走不了,我心里有数。

……你舍不得小学校里那批孩子,舍不得老乡,舍不得郭谝子、董大爷,还有,你也舍不得“她”(地图上的中国),你天天趴在墙上看看,你可以把它摘下来,装在口袋里带走,可那是空的。祁连山你背不走,大草原你背不走。在我们家乡,有句老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这样的情怀感召着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对于国和家的感情,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国连着家,家连着情;情由心生,心由命系。

许灵均身上流淌着民族的精神情怀,他对祖国的热爱,已经和他的生命、生活融为了一体。

许灵均被错划“右派分子”二十多年,文革结束后得到改正,还把他安排到牧场小学教书,他心里对自己的命运没有太多的积怨,但对祖国的命运百感交集。

当他站在讲台上,用颤抖的手写下第一课“我们伟大的祖国”时,他的眼里饱含着热泪,这是爱和恨交织的泪水,也是释怀后感动的泪水。

他在艰难岁月里记住了牧场领导让他记住的七个字:“相信群众,相信党。”因此,他始终相信祖国,相信人民的力量,相信国家会走上新途。

而这些可贵的精神和品格,信念和追求,是生活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家父亲完全没有的,这正如父亲所说:“在财富上我是个亿万富翁,在感情上,我却一贫如洗,说得更准确一些,我是个乞丐。”

但是,许灵均的家国情怀感动了父亲,唤醒了他心中的祖国念想。父亲不但不再勉强许灵均跟他去美囯,还嘱托儿子在大陆为他买块墓地,死后他想葬在祖国。

许灵均的赤子之心让人动容,他的妻子李秀芝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胸怀丝毫不比丈夫逊色,同样让人敬佩。许灵均在离开妻子的前夜,曾经问过妻子,如果父亲叫咱们一家去美国怎么办,她坚定的说:“不去,中国这么大住不了,还要去外国?”

《牧马人》里的李秀芝,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她不但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更是一个有思想的灵魂伴侣。

八十年代上映的《牧马人》,为何现在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网络图片

三、艰难岁月里的人性光芒

电影《牧马人》中的敕勒川牧场,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童话世界,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和友谊。郭谝子、董大爷身上的人性光芒就是“右派分子”许灵均的庇护所。

张贤亮在《灵与肉》中这样描写主人公许灵均对牧场的感受:

清晨,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他就把栅栏打开。牲口们用肚皮抗着肚皮,用臀部抗着臀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土百灵和呱呱鸡发出快乐的和惊慌的叫声从草丛中窜出。它们展开翅膀,斜掠过马背,像箭一样地向杨树林射去。他骑在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地上驰骋,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

……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仰望天空,雪白的和银白的云朵像人生一样变化无穷。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自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遍他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这种心悦神怡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它能引起他无边的遐想,认为自己已经融化在旷野的风中;到处都有他,而他却又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因为,敕勒川牧场有郭谝子和董大爷这些好人,“文化大革命”前夕,许灵均一直在这里悠闲的当牧马人,人们似乎已经忘掉他的“右派”身份,只是到了高潮时期,才有人想起他的身份,准备把他拉出去批斗示众。可是,牧场的放牧员为了让许灵均躲此一劫,经过一番商量,一口咬定坡下草情不好,跟场部闹腾了一番,带着许灵均赶着马上山了,远远离开了政治风暴中心。

当初,许灵均被打成“右派”,来到敕勒川牧场劳动。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曾想过自杀。可是,他还是活下来了。在这个牧场,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陶冶了他的情操,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尤其是十年动乱中,郭谝子等牧民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

他又遇见了李秀芝这样一个妻子,生命重新焕发出了力量。

八十年代上映的《牧马人》,为何现在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网络图片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牧马人》经久不衰,仍然能在今天引起人们共鸣的原因。

打动人心的东西,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还是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都有很强的生命力。

八十年代上映的《牧马人》,为何现在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网络图片

《牧马人》,用最质朴的影视画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纯真情感,光辉人性,赤子情怀,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生活有着极强的冲击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马缨花   右派   赤子   人心   情义   美国   牧场   贵重   美文   共鸣   大自然   情怀   祖国   纯真   父亲   爱情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