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黄梅」大山深处郝大屋

书香浸润晒书堂 竹林疏影郝大屋。

————题记

「大美黄梅」大山深处郝大屋

在黄梅县五祖镇的北部大山深处,我们一行本来是到向桥去拍点风景,没有想到一过向桥这座桥,车沿大路直行,就进入了郝大屋村地界了。
其实,郝大屋村在1989年前,是属于向桥村的,后来从该村分出,以辖区内郝大屋更名为郝大屋村。

「大美黄梅」大山深处郝大屋

郝大屋村西靠洪楼村,东邻向桥村,南抵蔡田村,北至中山寺村。三面环绕着高山,中间一条几公里的河道,沿河两旁零星散布着居户,有郝、周、向等姓。有郝大屋、斑竹林、大竹坪、郝对面、郝花屋、郝三房、裂水洼、桥咀、上田岭、田岭新屋、下田岭、周冲、周冲老学堂等地方。

郝大屋村,我以前去过几次,但印象深刻的是这里山高林密。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郝大屋的来历,明成化五年(1469),郝贵象自蕲州青山上乡迁此定居,后因村庄来规模较大,因此得名。这里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晒书堂遗址。相传,当地一郝姓文人一天在学堂前宽衣晒肚皮,人们问他为何?答曰:“晒书”。人们又问书在那里,他说“在肚子里”,得名晒书堂。建于清代,后毁。我们那天在烈日下飞无人机的村活动中心,是当年“晒书堂”的方向。这是我们回来后才知道的,幸好当时拍了几张照片。

「大美黄梅」大山深处郝大屋

这里人在古代,比较关注后辈读书识字,除了郝姓人有个“晒书堂”,在周冲老屋这个墩,当地周姓人在山冲中建墩建学堂,如今学堂早已成为历史,周冲老学堂这个地名保留至今。

「大美黄梅」大山深处郝大屋

自古以来,各地地名来历都非常有趣,要么有故事要么是因地得名。 这里的竹子多,不论是山坡上,还是当地人的房屋屋后,都种植着各种竹子。郝大屋有个叫斑竹林的地方,那是墩周围长有成片的斑竹,得名。大竹坪建在一块面积较大的平坦地上,周围长有很多竹子,故名。郝对面,是因为位于郝大屋对面。郝花屋呢?是因为郝姓过去有一栋房屋檐头门首绘有花纹。郝三房,则是当年郝家三房的居住地。

「大美黄梅」大山深处郝大屋

郝大屋是片红色的土地,山上有个牛嘴洞,洞口形似牛嘴。传说,此洞可通垅坪山。1931年2月,黄梅苏区遭围剿,郝大村赤卫队员和群众50多人入洞隐蔽,后因绝粮全部牺牲。

「大美黄梅」大山深处郝大屋

郝大屋村,有山有水,那河道里潺潺的流水,声时大时小,好似大自然谱写的一首美妙的乐曲,那么动听,那么琴韵悠扬。那排崭新的房子是易地扶贫安置点,让困难群众挪穷窝,有个安居的好去处。那安全、可靠、绿色无污染的光伏发电,为贫困户带来了稳定的收益。那山林里散养的土鸡,或追逐嬉戏,或四处啄食,何曾不是当地群众养鸡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途径?!

「大美黄梅」大山深处郝大屋


作者:曹锦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文旅微信平台总编、2019年长江读书节领读者、黄梅摄协副秘书长、《黄梅文艺》杂志副主编,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 文旅湖北》《荆楚群文》《涛声》《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得奖或入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黄梅县   大竹   黄冈   大路   滨江   条几   湖北省   协会会员   长江   河道   竹子   地名   来历   美文   学堂   斑竹   深处   黄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