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田野上的学校

孙静:田野上的学校

弹指间,那所学校矗立在田野上已经22个春秋了,岁月为其描摹着婆娑的痕迹。那所学校是我的启蒙学校,也是我脑海深处无法磨灭的记忆!

1998年,杉木乡蒋咀村所有家庭集资出力动工修筑这所自己村的小学——蒋咀小学。为了村各个小组的孩子上学方便,学校最终建在中心位置——田野上。

1999年,一幢崭新的坐北朝南的教学楼展现在面前:墙正面贴着白瓷砖,其他三面刷着混凝土,斜顶盖着朱红色的砖瓦,墙体嵌着错落有致的红楹窗。清风徐来,教学楼前飘扬的五星红旗与阳光下的教学楼相映成趣,别有一种神圣和庄重感。

记得搬进新教学楼时,我刚读二年级,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我和其他人一样无比欣喜。整个学校拥有9位男老师,其中一位还是我的爷爷,容纳6个年级,300多名学生,都是来自本村。新教学楼只有两层,每层4个单间,教学楼南面有两个花坛,里面种满了水仙花,我们时常因为分不清那是葱还是草而伫立很久。教学楼北面用泥沙铺平的活动区,课间,我们三五成群地来这里挖洞打弹珠,抓子,触电,跳房子……东面是禁区,老师放自行车的地方。西边有一个高高的秋千和一对矮双杠,是极受我们低年级学生青睐的。教学楼的西南角有一个小小的、浅浅的池塘,池塘边都是刺玫,有时我们调皮会挽起裤腿下去抓蝌蚪,一人放哨,听到警报,撒腿就跑,有时没反应过来就被校长揪住了耳朵……

我家距离学校很近,站在二楼就能清楚地看到学校的全貌,学校的铜铃声也是响彻耳畔。平时上学邀上村里的校友,大都是说说笑笑经过几个村小组,花差不多15分钟就到学校了。有时家里的饭吃晚了,那就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上学,这时就不能走寻常道了,系好鞋带,飞奔在田野的田埂上,久而久之就踏出了一条自己的道。有时脚步没有战胜时间,好不容易气喘吁吁地到达校门口,校门却锁了,校长早已怒目圆睁地恭候多时了,只能低着头,被嘀咕几句走向教室了。

那时,每天只有5节课,上午3节,下午2节,偶尔上一节体育和音乐,都是由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兼任。每天早晨,校园书声朗朗,读书声与大自然的鸟兽虫鸣演绎着天籁之音。上午卫生值日生从家里拿来高粱扫把、脸盆、抹布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师就开始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甚至就是黄梅话给我们讲课,我们是顽皮,但是还是很惧怕老师犀利的目光,所以都很认真地听讲。

课间,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操场嬉戏,有时碰到有老师拖堂,会情不自禁地围过去。印象最深的“被围攻者”——校长(方光亚),他是一年级专业户,他的“a o e”是全校有名,虽然教学方式古朴,但是经他手教的拼音都掌握得都很牢靠。记得他有两件爱不释手的法宝:椭圆形牛皮猪毛黑板擦和尺把长的细竹竿子。每每他上课,大家都是紧张兮兮的,一走神,回答问题错了,竹竿子就抽到手上来了,疼得很,简直噩梦;回答对了,会笑着轻轻捏捏学生的脸蛋。他的经典形象就是深绿色的背心,青色的7分裤,脚靸一双穿了很久的人字拖,手上提着细竹竿,霸气而豪迈的步伐一移动,全校闻声立马安静了。记得有一次周末,校长在为我们免费补课,有外来调皮捣蛋的初中生翻校门打我们,校长抡起脚上的人字拖,抽在他们的手臂上,再教育了一番,然后他们乖乖地走了。

除了课间,音乐课也是我们满怀期待的一件事情之一。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音乐课很少。记得小学只学过两首歌:《花心》《爱的奉献》,是方中泽老师教的这两首歌让我们知道,我们除了学习语文数学知识还可以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可以用艺术陶冶情操,丰富精神。

这是一所田野上的村小,更是一所绽放希望的小学。正是这所村小,我的启蒙学校,让我的往后余生色彩斑斓。我原本是一名后进生,后来不知怎的,很想好好读书,怎奈无论怎么努力学,进步不大,恩师,方学文老师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让我终生感激。他似乎了解我所有的心理感受和困难,开始是千方百计鼓励我,让我对自己有信心。接着帮我一点点打基础,辅导我做练习,甚至周末给我开小灶,从不收补课费。我进步时,为我高兴,并提醒我再接再厉;我失败时,为我分析原因,安慰我“失败乃成功之母”。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由56人中的倒数第三颠倒为顺数第二,我很开心,知道这道离不开方老师的无私奉献和谆谆教导。自此,我从学习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快乐和自信,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希望和精彩生活。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更加勤奋学习,将来要成为像方老师那样的人,把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孩子,把希望种进孩子们的梦田!

一晃多年,母校依旧屹立在田野上,却没有了昔日春来,万物复苏,绿油油的田野如一望无际的绿毯,沸腾的校园播下希望的种子,全体师生辛勤地耕耘着,整个校园在国旗下熠熠生辉的景象。也没有秋临,硕果累累,金灿灿的田野仿佛一泻千里的黄金,欣喜的校园标榜着收获的记录,全体师生愉快地晒着努力的果实的场景。显现的是满目的萧条,满园杂草丛生,教室空无一人,蜘蛛网密密麻麻,旗杆也锈得不行了。

北风呼啸而过,母校俨然一位孤寂的老母亲,在凛冽的寒风中期盼孩子的归来,可是遥遥无期。时代的改革,她的孩子必然得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向远方。

是啊,这位劳苦功高的老母亲为多少孩子创造了希望的羽翼,她的躯壳破旧了,灵魂依旧,记忆犹新!

每每回到老家,我总要牵着女儿朝母校的方向走走看看,女儿总会问:“妈妈,那田野上的一排大房子是谁的家?”我会微笑着答:“那是妈妈的启蒙学校,更是妈妈儿时的乐园……”


作者:孙静 黄梅县濯港镇小学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黄梅县   田野   学校   音乐课   竹竿   课间   母校   教学楼   美文   校长   教室   努力   老师   孩子   小学   校园   孙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