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西/孝感乡新发现有关“义门陈”史料考释

刘明西/孝感乡新发现有关“义门陈”史料考释

2020 年 4 月疫情过后,一个朋友告诉我,说近期在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 些县志原稿,因时代久远,字迹模糊,鼠咬虫蚀,大部分是残破碎片。我赶过去后,一位王姓人把这些墨稿散乱地装在一个关老鼠的铁笼子里,我找出一爿牛皮纸封面,见上面写着“麻城县志稿补略本”,再找出几片好一点的残页,上面有“邑人王汝霖纂修”,我初步断定这是清初王汝霖编纂的《麻城县志稿》。麻城保存下来最早的康熙九年、乾隆六十年两部县志上,均有王汝霖的记载。 再从这两部县志的序言上看,他们在编辑过程中,大量录用了王汝霖的资料。而王汝霖在他的县志稿中,又大量采用了明中期熊吉和明末邹知新纂写的《麻城志略》和《麻城县纪略》。这两部志书加上王汝霖的《麻城县志稿》,惜今不传。如今突然发现了王汝霖的志稿,我就毫不犹豫地花了一大笔钱买回了家。

通过两个月的整理和修复,新发现的《麻城县志稿》有五卷本共六册。品相完整一点的要数《麻城县志稿》卷之二十六第十四册《丛谈》卷;另草略本补《麻 城县志稿》卷一《地理城池附坊社乡镇拾遗》卷残缺不全。补《惠政义举》卷二 中有很多新的内容。现就这五卷本中有关“义门陈”的新史料一一考释......

刘明西/孝感乡新发现有关“义门陈”史料考释

《麻城县志稿》草略本补卷一《地理城池附坊社乡镇拾遗》卷“街社坊仓” 篇中仅一条:“乡约社:亦称麻乡约,在治东南散州旧址。成化癸卯陈侯改建, 每月朔举行诸氏乡约,悉遵古法,用以励恶勤善焉。”

麻乡约,是中国邮政的先河。据史载兴盛于清末,由麻城移民后裔陈大麻子所创。查阅《麻城县志稿》“麻乡约”的古称是“乡约社”,它的最早起源 不迟于明初大移民时期,因到成化年间,由麻城县令陈兴改建。陈县令每月邀约诸姓氏头人,完全传承了明初的做法,主要目的是劝人从善。这则史料说明 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麻乡约的原址在孝感乡都旧散州遗址处。据邹知新《都碑记》记载: “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孝感乡都......,当洪武初,太祖定迁民之策。迁诏至,公署县堂徙治磨子场。十年遂升其都为散州。”由上可见,乡约社是麻乡约的先身,乡约的设立与移民有关。

(2)明成化末期,大的移民活动已停止,陈县令为何要在“癸卯”这一 年“改建”?还“悉遵古法”?查阅清康熙九年《麻城县志》,陈县令叫陈兴, 许州人氏,是成化末期麻城县令。明末邹知新评论过他:“陈侯有才能,常乞 其旧,而朝廷无旨,乃泐于石,自以怀怨。”原来这个陈县令有才干 ,曾向皇帝上书恢复孝感乡,朝廷没有批复。他在任期内完成了复置孝感乡的所有前期的准备工作。他改建“乡约社”的目的,就是想让孝感乡“以复全盛(邹知新语)”!

《麻城县志稿》补《惠政义举》卷二篇中,涉及到“义门陈”共六条,内容考释如下:

(1)义井,在县治东,与清泉井邻,邑人陈氏所鑿,井三眼,铁栏,有 “义门陈井”字。常潮,岁旱以水祷灵验,又名义门井。

这条史料指明“义井”“义门井”“义门陈井”在县政府东头,并是同一口井。井有三眼,有铁栏立围着,是麻城陈氏人所凿。井水大,干旱无忧。 遇上大干年系,用此井里的水去祈雨,甚是灵验。有关陈氏后人在此活动的踪 迹,《孝感乡社区志》亦有记载:“麻城里,明初里名。麻城县治移治孝感乡磨子场,故址七门坊划成若干个里,但总称麻城里,亦称麻城庄。麻城庄内含筷子巷,有江州义门大户陈氏自此迁出。”

今址无迹,只存义井之名,有义井 街、义井社区、义井派出所、义井大夏等名(见图 3)。

刘明西/孝感乡新发现有关“义门陈”史料考释刘明西/孝感乡新发现有关“义门陈”史料考释

(图3)

(2)陈公井:按《一统志》云,在故县古城市中。宋季陈思一建庄所鑿。 按《陈公传》自分庄至此,开井一十九口,人呼义井街,皆以众人得汲而然矣。

《惠政义举》卷二中共记载了白龙井、泉水井、官井、赫龙井、分司井, 加上义井和陈公井,共七眼井。历代《麻城县志》除义井等几口井之外皆未载。 查弘治年间《黄州府志》,白龙井、泉水井至义井俱载,陈公井的记载为首次 发现。王汝霖在记载这条史料时,列举了两部史书:一是《一统志》,二是《陈 公传》,并将陈公井的地理位置,标示在故县古城城内。陈公井不是一口井, 而是在一条街上,依次布列着一十九口,甚为壮观,所开井之人是麻城陈氏公 认的始祖陈思一。

(3)山川坛:旧在县东南,洪武壬子建。成化庚寅为水冲废,甲午改建于县东,又废。成化庚子知县胡琮迁于县东南旧地。甲辰知县陈兴重修,植松, 置器,神厨、宰牲房各三间,左右齐宿。立千年古木祀,风雨调顺。

山川坛,实为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共为一坛,每岁春秋仲月致祭。唐 宋沿制。洪武初定,安设神位,风、云、雷、雨称风、云、雷、雨之神,居中; 山川称县山川之神,居左;城隍称县城隍之神,居右。洪武十一年,定于春秋 仲月与社稷坛同日致祭。坛制:东西二丈五尺,南北二丈五尺,高三尺,一成 四出,阶各三级,僚以周垣,四门朱色,自南门入坛,立石或神木与社稷同坛。 东南隅设燎炉一座,甃砌西向。神牌高二尺四寸,宽六寸,座高五寸,朱漆青 字,临祭设于坛上,祭毕藏之。因《周官》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自古先王成民之人,即致力于神,故圣人以神道设教。 陈兴之礼达于孝感乡,有祈、有报、有弭灾息祸捍患之功,故祭之!

山川坛既是一县之宗正,旧时的知县、士大夫、乡绅都很重视它的建设。 明初的麻城,刚从古城畈移至今址,百业待兴。从史料上看,洪武五年麻城在 确定山川坛基址时,就把这么重要的神脉定在孝感乡都沈家庄,是有历史背景 的。据《都碑记》记载:“当洪武初,太祖定迁民之策,迁诏至,公署县堂徙 治磨子汤。十年,遂升其都为散州,统属七县。”原来山川坛的定基和建设, 是与国家大的迁民政策有关。成化六年,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移民活动已近尾声, 这年的一场大水冲毁了它。四年后,迁建今址麻城县东,没几年又废了。庚子 知县胡琮觉得还是磨子场那里的地脉好,又迁了回来。到了陈兴做县令时,他 一上任就大建大修,除了植松,还配建了三间住宿的房子,购置神器,立千年 古木,宰杀牲品供奉,自此风调雨顺。

(4)乡贤祠:在儒学戟门外右。成化初知县胡琮建。入祀吴山、邹来学、 周鑑、周祥、李正芳、董应轸。弘治乙卯知县聂贤重修。后世嘉祀陈兴、刘奕、梅国桢、梅之涣、李长庚、陈以闻、刘侗。

乡贤祠是祭祀一乡贤能的祠堂。入祀人员的贯籍必须是本土人氏。“乡贤 祠”条中列举的 13 人除陈兴外,其余全是麻邑之儒。陈兴史载许州进士,为 何入祀麻城乡贤祠?是麻城人搞错了还是另有其因?这一谜题将在后面的章 节中加以考释。

(5)蚂蝗坝:在孝感乡。原系古迹,积水溉田,年久倾颓。成化二十一 年知县陈兴纠众重修。

蚂蝗坝遗迹尚存,在今沈家庄河对面,引河水灌溉,石质拦水坝。这是陈知县来麻城第二年所做的一笔惠政。

(6)神主祠:祠在县东南七里都都乡,神位系知县陈兴也。兴刚直烈壮,少与海内名士皆相连结。仕麻邑令,始倡复乡。义门于邑有二庄,缘源议并, 兴力举二庄存昌。曾迎母于署邸。丁母忧,兴哀伤本瘦,因贫无榇归许州,以 麻衣敛尸葬于乡原。不月亦殁。其妻刘宜人出售发簪、耳环、佩饰、花绳。麻 邑土民呈请入祀名宦祠。义筹建祠。

这条史料很精彩,也很重要。史料介绍神主祠的神位是祭祀麻城前县令陈兴,它的位置在县东南的孝感乡都。史料共说了八件事:一、陈县令性情刚烈,与他结交来往的人都是海内名士;二、陈县令一到麻城就任,就上书朝廷恢复孝感乡,这与《鼓楼志》《孝感乡志》《都碑记》里的记载是一致的;三、明初的麻城,有两个麻城庄。有人认为陈氏祖源如一,不如合二为一。陈县令裁决二庄并存。只有这样,才能昌盛;四、曾迎母亲来居住。母亲身体不好, 不几年去世了。陈县令哀痛伤身,又因无钱购置棺木回许州,只好用麻衣收敛母亲,葬在孝感乡的大地上;五、陈县令在守孝期间,不到半年也在麻城去世; 六、因家贫,其妻刘氏变卖耳环等物,才将陈县令葬于麻城;七、陈县令去去后,麻城的乡民呈请入祀名宦祠;八、入了名宦祠,麻城人甚念这位前县令,于是众人筹集善款,修建了这座神主祠。 《麻城县志稿》还有几处史料隐形涉及到陈氏,但没载明,登录如下: (1)补《惠政义举》卷二载“养济院”。 (2)卷二《水利陂塘》载“陈公大塘”,无注释。 (3)卷二《水利陂塘》载“漏泽园”,无注释。 这些史料都与陈氏义举有关,有待细考。

《麻城县志稿》卷六《人物》草本《补名宦》载九人,又附科贡蔫辟十一 人,其中记述篇幅最多的是进士刘奕,陈兴居二。检索陈兴记述,可分以下内容。

(1)陈兴事迹

《志稿》卷六《人物》载:陈兴,本县人,中河南乡试。朝列圣相,承以 深仁厚德。兴治于邑,田野之民皆自足。兴当壮年,多善政,稂莠锄,嘉禾殖。 著《麻邑治略》纪文三十有余,偕不传,后世知县多密藏。国初遣民,都宪考 功,兴公大鸣于时,而麻邑即兴公故地也。兴公曾泣曰:“吾祖生长于斯,吾 在许州时,常以麻城累。”岁癸卯就任,念不可逭而致然耶。今录其语,其信 然哉!此麻城之士,所以盛也。陈公蒞教于此邑,与士子讲习诗书、礼乐之文, 究窮道德性命之旨,盖其所以为教,有卓然出于科举,县人学子益感兴也。兴 期以所修者,施用于世以报家乡休养之恩,而嗣书于志者,将丞丞乎,其未艾 也,故为记之以俟!

这条史料向我们说明陈兴原是麻城人,高中河南乡试,有点象如今的高考移民。陈兴相貌像圣人,心宽仁厚。自从他来到麻城做县令,多善政,更换粮食作物,四乡之民都丰衣足食,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陈兴还著有《麻邑 治略》一书,载文三十余篇,后世知县密藏不示人。清朝初年,朝廷也实行湖 广填四川,都宪府要借鉴前朝经验,陈兴的事迹被挖掘出来,曾轰动一时。而麻城是陈兴的故乡,陈兴曾哭着说:“我的先祖生长在这里!我在许州时,常常思念麻城!”成化末,陈兴就任麻邑县令,夜以继日地工作。他到学府去, 给士子们讲授诗书礼乐,用道德性命启发乡人,县人、学子们十分感谢他,而陈兴这样做,主要是报效家乡的养育之恩。

(2)全文二篇 《麻城县志稿》卷六《人物》草略本《补附录》卷上,存有陈兴文章五篇,

通过探究整理,全文二篇,残文三篇,现一一刊载:

其一,严禁官防告示稿

大明成化二十一年,岁次乙巳,己卯月,甲辰朔,越祭日戊午,黄州府麻城县正堂陈兴,敢告于本邑城隍神位之前。 为严禁官防,以杜诈为事。照得本县历任数载一切公事,均系亲自裁判,从不假吏胥丁役之手。随带幕友数人,亦皆住居署内,不与民间来往,至家工 人等向来约束最严,不准私自出署,不得入诏仓。所有词讼案件,无不准情酌 理,虚衷定断。如收受百姓分文贿赂,贪赃枉法,神鬼莫荣,子孙莫保。即堂 讯时,亦不准书差等,妄发一言,以免混淆作弊。所有厨役人等,均发给先钱, 公买公卖,不容丝毫赊欠。

合行出示晓谕,为次示仰县属军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倘敢与署内人等交 接,或与书差等联络勾通声气,亲身尝试。一经查处,定即从重严惩,与受同 科。如有冒充署内官亲幕友丁役等,在外撞骗,准该军民等,扭送到县,照例 惩办,绝不宽贷。各宜遵照。毋违特示。

此文可能原载《麻邑治略》一书,文为明成化麻邑县令陈兴所撰。通过上篇可以窥见陈县令任职麻城的治迹。这篇文告,涵盖了麻城明代的政情民俗、 社会治安、上禀下达及司法裁判等诸多基层公务之要律,这对麻城地方史研究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二、补《陈兴谱墨原叙》

闻之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良以尽其理之,当然率其性之,自然即有以协乎。人心之同然,而无或异也。然非祠以萃之,谱以录之,则日久而生 齿繁,世系不几无据乎?窃憶我陈氏,旧有族谱,因乱丧失。谱之不存,迄今 十余世,亦不明矣。尝有钦点乡试硃卷文牒便览,始祖太高祖、高祖、曾祖、嫡堂祖胞、叔祖、从堂叔及祖训俱备略载。兴父蔫卿公,处世精详,有志修谱 而未逮焉,且命兴等同迁河南,耕读为本汲汲焉。惟兹是务,毋庸多念。而兴 年方弱冠,诵读有声,钦命麻邑正堂,至今数载。每念族中生齿日繁,上溯本 源:宋仁宗时,“江州义门陈”奉旨分关,先祖思一公分庄麻邑,并领县事。 所凿井一十九口,列街而布,皆以众人汲之。

《统志》云:陈公好佛法,喜施 与,造桥阎公城下,名陈公桥;凿井街中,名陈公街。今几同灭没,谱叙亦未 载,又何能展孝敬而昭示来许也哉?丙午秋,叔父贵卿归乡,与余议及修谱事, 余曰:“此举也,余父之素志,授字“承之”,今当承之而襄厥事也!然非尽 其理之当然,率其性之自然,则不惟不能尊祖敬宗,且将何以收族乎?爰倣先 哲而谱之。

查阅往牍,叙载麻城庄与孝感乡庄,派为义门,两庄源一,相跟七里。一 居均政里,一庄居泰和。义门族繁,同源多,异流更盛。分庄往后,诸兄仲弟 互结,因年煙代远,世嫡混淆,虽有谱牒,亦难为系统也。而外散子孙,开枝 移播,迁图无踪。知之叙之。类宗元之交,温公一族,移居五脑山,又迁高安 河,续迁巴蜀;其远世叔以明,目昏喜光,俚人称熹明。公偕高祖妣吴氏,从 筷子街簸箕巷携曾祖公、曾祖李氏结伴诸氏,甫至四川重庆府仁寿县社里三都四甲,地名和里乡落业;亦有原章、太章、启章、始杰、始然外迁,里居不详; 又载奇凤公居巴邑铜锣井,续迁临邛;有义公居綦邑金钗井,继迁恭州;受一 公迁富顺,有后。公思慕族人,仍回麻邑,享寿八十殁,葬城外;亦有入黔者, 思文公妣殷氏迁野猪池,复迁白芝蔴镇;果公妣李氏随众兄移黔,转辗蜀地盐 井壩;亦有孔文公者,公偕族人迁贵州平越府教场壩,族人多不回。例不多举。 载亦无载。

后传闻,所徙之人,迄今生齿日繁又五世矣。爰述先世来历,迁徙以为修 谱地,伏愿族人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党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 非为,则家道日兴,人文日起,子孙蕃衍必能光大吾义门矣!兴谨录所闻,以 贻后世云。

大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思一公世裔孙 陈承之 兴 谨识

这篇《谱墨原叙》是陈兴的原作。在全国“义门陈”各大宗谱上未见刊录, 也是迄今为止所见陈兴叙述家史的唯一一篇力作。王汝霖独具慧眼,把它增补 到《麻城县志稿》卷六《人物》卷中,才使这篇佳作得以留传。

《谱墨原叙》叙事清楚,文辞语句带着明初的境意。陈兴所述、所思、所 载,都保存了大量的史料。说这是一篇家谱序言,实是一篇移民文章。文中述 录了温公、熹明公、原章公等 21 人迁往川蜀,另载入黔者 5 人。这都是难得 的珍贵资料!

在谱叙中,陈兴叙述了自己的家史以及修谱的目的,至今仍有启发和借鉴 作用。

(3)残文三篇

其一:恤灾说预防成化甲辰

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食者□□□□□□□

□□□故国无六年、九年之蓄者,非完国。至于无三年之食,则国非□□□□ □□□□□是土地者,犹是人民也。无食以聚其心,虽父不能有其子,君安能 有其民乎?尔时□□□□□□□□□憔?其身,愁苦其心,以幸天下之帖然, 而安吾令虽至愚,知其不能世,故古□□□□□□□□之食,九年耕,余三年 之食;积三十年,余十年之食,国有余粟,民有余积,纵有□□□□□□□□

其二、无识无题

□□□□□□□□□□□□□□□□□□□自伯宣公以来,仅经一十三 世,率族三千七百余口,屡被□□□□□□□□□□□□□□今因文彥博包拯, 范师道,吕诲上疎论陈旭谓门义朝□□□□□□□□□

其三、无题无标

□□□□□□□□□□□□□□□□□□□□□□□□□按王昭禹□□ □□□不□□□□□□□□□□□□民壮二百五十名

因缺字太多,残文每篇文字估计有 700 到 900 个。其中《恤灾说》,王汝霖编纂时注明此文以预防为主,是成化甲辰年之作。通阅此文,陈兴起位高, 用辩证的思维,站在人民的角度,深刻阐述一个完整的国家,离不开人民的辛 苦劳作。陈兴站在故乡的这块土地上,他所创造的历史,都是这块土地上人民 的历史。

第二篇《无识无题》的文章,记述的是自己先祖在宋代分庄的历史。因为 缺文中出现了包拯、吕诲等历史人物。

附录的第三篇《无题无标》之文,因陈兴“多善政”还安排“民壮二百五 十名”,可能与修建某水利或夜防有关。寥寥数字,体现了陈兴为官之道。

《麻城县志稿》补《职官选举履历》草略本,没标明卷数。在众多人物履历补载上,都是选择硃卷形势。其陈兴履历,亦是如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王汝霖在补载陈兴硃卷履历时,又附录了一份《三代履历便览》。我们先看《便 览》:

刘明西/孝感乡新发现有关“义门陈”史料考释

我们再看《陈兴职官选举履历补畧》——

刘明西/孝感乡新发现有关“义门陈”史料考释刘明西/孝感乡新发现有关“义门陈”史料考释刘明西/孝感乡新发现有关“义门陈”史料考释

以上两份朱卷,一繁一简。什么叫朱卷?明、清两代科举试卷的名目。考 试时,为防考官徇私舞弊,乡试及会试场内,应试人的原卷即墨卷,须弥封糊 名,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送交考官批阅,此称为朱卷。考中后,应考人 将本人在场中所作之文刊印赠人,也叫朱卷。这种朱卷先载姓名履历,继载始 祖以下尊属及兄弟叔侄、妻室子女;附载受业、受知师;最后选登文章数篇。 这样就保存了考中者的大部分史料。

我们现在不去猜想王汝霖是怎样弄到这些朱卷的。两份朱卷,相得益彰。 这一补略,实是陈兴家族的一份简易家谱,这对我们研究陈兴和他的家族,是 非常珍贵的史料。通读全文,有以下发现:

(1)陈兴“系开封府许州学生,原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民籍”,原是麻 城移民后裔;

(2)陈兴远始祖旺公,始祖思一,他是“义门陈”子弟;

(3)陈兴亦认麻城“义门陈”一世祖武富公;

(4)陈兴的祖父迁往河南,他是在许州长大的;

(5)陈兴的祖上有多人外迁。其始叔祖尧裴徙居汴梁;远叔祖乘美,迁居黑 江;二世叔祖孔山偕六兄弟走马入川;三世叔祖秀二、秀八入黔等等;

(6)麻城义井得名与四世祖子华公有关,因他掘井甘甜故称;

(7)陈兴的后人俱迁川蜀;

(8)麻城历史上有两个义门麻城庄,明中期分治,明清之际已合二为一;

(9)思一公初建的麻城庄在古城畈;子华公于明初重置的麻城庄在义井;

另陈兴后人外迁的去向不明。陈兴《谱叙》里记述外迁的人能否找得到?

总之,这些新史料的发现,将有助于我们寻根对接和麻城孝感乡的人文建设。传说中的神主祠,又能清晰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陈兴光大“义门陈” 的初衷,今天在这些新史料的支撑下,终于可以落地生根了!

2020年7月于长愁斋

一一end一一

刘明西/孝感乡新发现有关“义门陈”史料考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孝感   城隍   史料   麻城   山川   叔祖   乡贤   成化   乡试   神位   义举   县志   县令   知县   履历   美文   刘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