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岭的“误会”,这位学者第一次解释的如此清晰


关于秦岭的“误会”,这位学者第一次解释的如此清晰

编者按


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的祖脉。2018年,秦岭,再度成为一个热词;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再度成为一个热点事件!


保护好秦岭是“国之大者”,是政治责任。


在秦岭保护方面,有一位学者型官员,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实地考察,建言献策,为这座中国人心目中的“父亲山”奔走呼号、著书立说,解开了萦绕在人们心目中的诸多谜团。他就是秦岭文化学者、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


保护秦岭就要认识秦岭,认识越深刻保护越自觉。于是,不少人也对秦岭、秦岭地理、秦岭生态、秦岭人文、秦岭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人对于秦岭的认识出现了知识的盲区和传媒的误导,导致大秦岭在人们心目中“面目全非”。于是,党双忍开始了破开云雾的开拓性学理构建。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单之蔷《秦岭: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一文;2010年,央视播放了纪录片《大秦岭》, 由此引发了一轮“秦岭热”。在认真阅读与观赏之后,党双忍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秦岭,我曾经是那么熟悉,那么亲近。如今,怎么又会变得如此陌生,甚至是玄妙而虚空?我隐约感到,秦岭的一切,皆是未名!以至于面对真实存在的秦岭,我常常觉得无言以对。”


自那时起,秦岭就紧紧地牵住了党双忍的心,让他一刻也放不下。党双忍有太多的问题需要问清楚、弄明白。比如,这大秦岭究竟有多大?为此,党双忍问过许多人。近处的、远处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知道大秦岭的具体边界范围。有人说知道,其实也只是知道陕西境内的秦岭, 即陕西秦岭的范围、大小。于是,党双忍急切地想要找到一张大秦岭全图,看看大秦岭究竟是什么样子。为此,他找了许多人、许多家单位,而得到的答案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没有”!“没有”,也许是最好的答案。党双忍在思考,也在行动。他查阅了《辞海》,然而,《辞海》并没有提供大秦岭样貌的描述,也没有大秦岭的范围边界、形态特征、面积大小…… 于是,党双忍的思考范围越来越大,行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他开始大量阅读有关秦岭的文章或是书籍,变得比以前更喜欢上网,收集并珍藏与大秦岭相关的信息。


后面就有了一出版就被抢购一空、连续加印三次、被誉为“秦岭学”开拓性之作的《秦岭简史》一书的问世。党双忍以跨学科、多角度的视野对“秦岭学”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考察和研究,准确把握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蕴和艺术特色,初步明确了“大秦岭”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历史地位,为未来人们研究秦岭留下了宝贵的本土文学信史。


作为研究“大秦岭”数十年的学者,党双忍第一次提出并论述了世界昆仑山的概念。从古至今,地球上存在一纵一横两大山系。纵向山系,即南北纵贯美洲大陆的科迪勒拉山;横向山系,即横贯世界岛的世界昆仑山。党双忍笔下的“大秦岭”不是一个僵硬的研究样本,而是一个人格化的精神图腾。从远古到现在,从世界格局到局部单元,从地壳运动到地貌形态,他深情款款地为“大秦岭”唱与赞、惊与叹、鼓与呼。


本文特把党双忍先生的《“三误”秦岭》《七个秦岭》两篇力作编辑于此。与诸位共赴“秦岭之宴”,解开“秦岭疑云”!


文|党双忍


走进新时代,面向全世界,中华民族景仰祖脉秦岭之时,遭遇了“知识恐慌”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认识上的不足,甚至是认知错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今天,重点说三方面之“大误”。


大误一:秦岭是“陕西的南山”


长期以来,不少人抱持这种观点。在秦岭一词刚刚出现的时候,即是指长安的南山,相当于终南山范围,比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后来,泛指关中南山,比如“秦岭七十二峪”。再后来,秦岭成为中国中央山脉的统称,比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作为“中国中央山脉”的秦岭,即是大秦岭,也是中国秦岭。大秦岭与昆仑山一脉相承,西起青海、甘肃、四川交壤的西倾山,一路向东磅礴逶迤1600公里,直达华北大平原边缘的中岳嵩山。中国秦岭由西倾山、岷山、巴山、秦岭四大版块组成。中国秦岭包括陕西秦岭,也包括河南秦岭、湖北秦岭、重庆秦岭、四川秦岭、甘肃秦岭和青海秦岭。对秦岭各省而言,秦岭只是或南或北或东或西的一隅,多地皆称“后花园”。对于全国而言,秦岭是中国芯,处在心脏地带,尊称中央山脉,或是“中央公园”。


关于秦岭的“误会”,这位学者第一次解释的如此清晰

  

大误二:秦岭把中国“一分为二”


在无数网络文章中,宣称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长江黄河分水岭。其实,秦岭并不是一条线,也不是一道岭,而是一岭放过一岭拦,岭连岭、山连山,组合套装成大型山系。黄河、长江是两条世界级大河,大秦岭是一座世界级大山。大秦岭之中有长江流域,也有黄河流域,黄河与长江两大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共享了大秦岭。大秦岭之内有中国北方,也有中国南方,南方与北方共享大秦岭。大秦岭把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合二为一,把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融合为一体。中国有名的一家杂志,曾在封面大字标题《秦岭:把中国一分为二》。我看到这样的标题时,吓出一身冷汗。秦岭与黄河、长江构建的“一山两河”是大一统中国的象征。当今世界,中华崛起,伟大复兴,任何力量都无法遏制,更无法分裂统一中国,无法分割“一山两河”。

  

大误三:秦岭是“天下之阻”


“度娘”不止一次告诉人们,司马迁《史记》云:“秦岭,天下之大阻也。”非常遗憾,司马迁《史记》中没有这样的记述,只是后人在作注的时候有过类似的句子,被人误以为是《史记》原文。必须指出,无论是“夫南山,天下之阻也”,抑或是“秦岭,天下之大阻也”,都是极为偏颇,站位低凹,毫无历史厚重质底。中华文明原生地“以华山为中心”,也即是秦岭与黄河相交的地理空间。正因为如此,从大河文明视野,中华文明即是黄河文明。然而,中华文明数度面临北方草原势力侵袭,并数次大规模“衣冠南度”。因为秦岭巍巍,阻挡了南下的游牧铁骑。当游牧力量衰退之时,中华民族又北归故里,复兴故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连绵不绝五千年,得益于“一山两河”的地理套装。就此而言,秦岭不但不是“天下之阻”,而且是“天下之幸”。秦岭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万世不竭之“诺亚方舟”。

  

秦岭,一座中国山脉。然而,秦岭不是一般的山脉。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于秦岭的“误会”,这位学者第一次解释的如此清晰

七个秦岭


毫无疑问,秦岭山脉只有一个。然而,“秦岭”一词,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含义。截至目前,人们至少是在以下几个意义上使用“秦岭”一词。


首先,本原意义上的秦岭。


秦,原本是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一个小地方,在今天也称之“秦亭乡”。因“非子”的养马才能,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将这个叫“秦”的小地方封赏给“非子”。由此,“非子”便成为“秦非子”,其后代以“秦”为名号。于是,有了秦国,秦朝,秦始皇……于是,“秦”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于英文China一词也来自于“秦”之音Chin。在东汉,班固以“秦”名山。班固《西都赋》:“睎秦岭,睋北阜,挟沣灞,据龙首。”这是古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秦岭”一词。显然,班固所言秦岭即是西都长安的南山。至班固时,周代和汉代,皆曾以长安与洛阳为都。唯独秦代,不曾在洛阳立都。以“秦”字,名长安之南山,独具匠心。汉长安城在渭河南岸的龙首原上,自然只能看得见南山的岭脊部分,难以看到山的全貌。所以,称之为“秦岭”,而不称“秦山”。可见,“秦岭”一词原本是指长安的南山。因此,不少文献指出:秦岭,一曰终南山。


关于秦岭的“误会”,这位学者第一次解释的如此清晰


其次,传统意义上的秦岭。


无论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抑或是开创中华千年大一统格局的大秦帝国,皆立都关中,立都陕西。所以,陕西的简称即是“秦”。久而久之,人们习以为常,便把“秦岭”等同于关中的南山,陕西的南山。然而,如今的陕西,是历史上版图最小的陕西。“陕西”一词,源于“分陕而治”。这里的“陕”即河南三门峡市黄河南岸秦岭北坡的“陕塬”。陕西,即“陕塬以西”。在宋代,“陕西路”的行政版图,东至“陕塬”,西抵青藏高原上青海一带的黄河岸边。如今,这一地带的人,依然在说“陕西话”,听“秦腔”。这一地带的南山,自然也是“陕西的南山”,也是文化意义上的“秦岭”。抵达青藏高原黄河东岸的秦岭,实现了与具有“万山之祖”之称的昆仑山“一脉相承”。后来,从“陕甘分治”再到“陕甘分省”,作为行政单元的“陕西”,其版图出现大面积的收缩。而事实上的秦岭,并不会因此而缩小。也就是说,秦岭的范围,早就不是现在陕西版图内的南山。


关于秦岭的“误会”,这位学者第一次解释的如此清晰


第三,地理意义上的秦岭。


不少人所知道的秦岭,是中学地理课本讲述的“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既然如此,淮河向西,具有中国南北分界线意义的山脉,皆可称之为秦岭。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河南豫西的山脉。结合前文所述,由河南嵩山向西直达青藏高原黄河东岸,所有东西向山脉,皆可称之为秦岭。东西长度超过1500公里,可谓“三千里大秦岭”。高峻挺拔的秦岭,阻挡了南来的水汽,也阻挡了南下的冷气,从而使得秦岭北麓与秦岭南坡呈现出显著不同的地理生态样貌,维持着“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中国南北大格局。长期以来,人们重视“分”,而不重视“合”。其实,所谓南北分界线,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带,更多的表现出南北过渡地带特征。秦岭山里,既有中国的南方,又有中国的北方。既不是典型的北方,也不是典型的南方;或者说,既像是南方,又像是北方。其实,也是一种“既南又北”、“不南不北”的格局。因此,秦岭是中国的北方,也是中国的南方,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共享了大秦岭。


关于秦岭的“误会”,这位学者第一次解释的如此清晰


第四,生态意义上的秦岭。


黄河、长江是母亲河,大秦岭是父亲山。大秦岭与黄河、长江组成的“一山两河”地带,是中国心脏地带。秦岭四宝:水、森林、文脉和美景。第一宝即是“秦岭水”。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根脉。大秦岭是黄河、长江、淮河的分水岭,也是黄河、长江、淮河共享了大秦岭。在长江流域,秦岭孕育了汉江、嘉陵江。在嘉陵江与汉江之间,是玉皇山和大巴山。嘉陵江南北流向,塑造了四川盆地,精气聚结于重庆。汉江东西流向,塑造了江汉平原,精气聚结于武汉。如今,来自秦岭的汉江水北上,滋润北京城,滋润京津冀,滋润华北大平原。在黄河流域,秦岭孕育了渭河、洛河。渭河塑造了关中平原,精气聚结于西安,也是古长安。洛河塑造了洛河盆地,精气聚结于洛阳。长安与洛阳是两大千年帝都。华山是渭河与洛河分水岭,统领着长安与洛阳。华山与渭河、洛河组成的小“一山两河”地带,是中华文明的本部所在。嵩山是洛河与淮河的分水岭,是中国的“王城”集结地,堪称是大秦岭的“东方王冠”。


关于秦岭的“误会”,这位学者第一次解释的如此清晰

第五,全球意义上的秦岭。


在6亿年前,秦岭尚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与现代地中海连为一体。此时,华北、华南两大板块隔海相望。后来,经过多次全球范围的造山运动,秦岭洋以推手风琴方式关闭,海水被由东向西、从北向南逐一挤出,褶皱隆起为山脉。经过复杂而深刻的造山过程,秦岭、巴山、岷山、西倾山相继隆起,并合体为大秦岭。再后来,在印度次大陆撞击下,青藏高原快速崛起,大秦岭西部随之抬起,并形成了今天这种四兄弟姿态各异的大格局。如今,从卫星、影像图上一目了然,可以发现亚欧大陆中央横卧着一巨大山系,由中国腹心地带的大秦岭,经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波斯高原,土耳其高原,一直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长达1.2万公里。这一巨大山系,即是世界昆仑山。世界昆仑山是“世界岛”上的中央龙脉,秦岭是东方龙首,阿尔卑斯山是西方龙首。帕米尔高原是世界昆仑山的腹腰,向东伸展出昆仑山-大秦岭,构成了中国的中央山脉,也是中国的中龙、干龙,腹心之龙。


关于秦岭的“误会”,这位学者第一次解释的如此清晰


第六,法律意义上的秦岭。


大秦岭布展在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四川、重庆、湖北6省1市。各省市的秦岭,自然适用各自的政策法律。陕西秦岭处在大秦岭的腹腰地带,约占全部秦岭四分之一。嘉陵江、汉江、洛河的源头,以及秦岭主峰太白山皆在陕西。在地理、生态、人文三维度上,陕西皆是“最秦岭”。“最秦岭”的陕西,也最先在法律意义上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07年,陕西“破天荒”,颁布实施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秦保条例”)。在中国,以山脉为对象立法保护,这是“首例”。于是,地理属性、生态属性、人文属性的秦岭,成为具有法律属性的秦岭。秦岭法律属性,建立在地理、生态、人文属性的基础上。于是,在自然边界的基础上,秦岭有了法律边界。“秦保条例”,就像是为陕西秦岭量身定制的“金钟罩”。这个“金钟罩”,由核心到外围,设置了三层保护结构和保护机制。2017年,第一次修订了“秦保条例”,升级了“金钟罩”功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新版的陕西“秦保条例”,建造起更为牢靠的“金钟罩”。毫无疑问,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需要6省1市联动,建造覆盖秦岭全域的“金钟罩”。如果国家层面出手,打造“中”字号“金钟罩”,无疑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


关于秦岭的“误会”,这位学者第一次解释的如此清晰


以上六个“秦岭”,皆是从一个方面定义了“秦岭”。当我们以“秦岭”为对象,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也就可以得到一个《秦岭学》知识视野的大秦岭。在《秦岭学》知识视野中,地理-生态-人文是一个三维耦合系统。在这样的三维耦合系统中,大秦岭获得了极为特别的地位。这种特别地位,可以用一个“芯”字来表示。芯,本指灯芯草的茎髓,转指事物的精髓和关键部位。这里的芯,对应着英文core,而不能对应为chip。大秦岭是中国芯,这里的”中国芯“不译作china chip,而译作china core,可以直接链接为一个词chincore。大秦岭是世界昆仑山的东方龙首,是丝路中国芯;大秦岭链接着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横断山脉,是地理中国芯;大秦岭是中国森林宝岛,中央水塔,物种基因库,生态中国芯;大秦岭是华夏文明原生地,庇佑了两大千年帝都,是人文中国芯;大秦岭是自然美景与人文美景聚集地,是美丽中国芯。


以上六个“秦岭”,再加《秦岭学》意义上的“秦岭”,也可算作是“秦岭,非常6+1”。


关于秦岭的“误会”,这位学者第一次解释的如此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秦岭   渭河   昆仑山   淮河   汉江   青藏高原   山脉   山系   黄河   长安   长江   陕西   美文   中国   南山   误会   学者   地理   清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