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因抨击《中国之命运》扬名


陈伯达因抨击《中国之命运》扬名

对于自己后来的升迁之路,陈伯达曾经对自己的同乡陈矩孙说过“真言”:“最要紧的是跟人,跟准一个人;第二是有自己的一批人……”

这句话能够看出陈伯达是一个善于投机的人。因为这种投机性,他才凭借“理论家”身份一度成为党内第四号人物;也是因为这种投机,他最后一步步走向了毁灭,并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当然,陈伯达的崛起凭借的不仅仅是投机,还有他过硬的理论功底,这从他抨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可以看出来。

1943年,抗战进入了第6个年头,偏居重庆的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旨在和共产党争夺人心。在书中,蒋介石全力宣扬中华民族所谓“固有的德性”,最后得出结论,抗战的最高指导原则唯有三民主义,抗战的最高组织唯有中国国民党。

《中国之命运》出版后,国民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规定国民必须阅读。一时间,该书成为国统区人人必读的“政治圣经”,成为大中学校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很快,延安也有了这本书,毛泽东看了以后,笑着对陈伯达等几个“秀才”说:“蒋介石给你们出题目了,叫你们做文章呢!”

陈伯达自然知道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看来主席是让我们写文章抨击蒋介石的这本书了。回去之后,陈伯达就开始动笔写。据他后来回忆:我一面写,一面哭,我太激动了,因为极大义愤吧。我以前写文章,从来没有这样激动过。

因为情绪激动,陈伯达思想格外活跃,思如泉涌,他连写了三天三夜,终于把稿子写好了。陈伯达立即把文章送到毛泽东那里。当时毛泽东正在休息,陈伯达把文章留下后,就走了。

毛泽东醒来后,读了陈伯达送来的文章,感觉写得不错。他又在原稿上加了一些尖锐、精彩的句子。

第二天早上,毛泽东派人把陈伯达找来,把原稿递给了陈伯达。陈伯达看到毛泽东在原稿上批示:“送《解放日报》发。”

文章送到报社后,报社领导也感觉文章写得很好,但他们又担心文章中有些地方说得太过于尖锐,担心会影响国共合作。所以他们提出,要先请在重庆负责统战工作的周恩来过目。

恰在这时,周恩来回到延安。于是,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讨论了陈伯达的这篇文章。经过讨论,会议提出了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小的改动,并把题目定为《评(中国之命运)》。

1943年7月21日,文章以陈伯达个人名义在《解放日报》发表,但文章并没有因为陈伯达个人名义发表而削弱影响。因为文中处处有“我们共产党人”的口气,文章又是发表在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上的,而且是头版头条。同时,周恩来还指示,把文章用电报发往重庆,在国统区印制成小册子发行。

因此,这个以陈伯达个人名义发表的文章,实际上代表的却是中共对《中国之命运》的态度。

抛开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文章的内容也非常精彩。针对蒋介石“我们百年来国势的陵夷,民气的消沉,大抵以不平等条约为造因”的说法,陈伯达斥其“倒果为因”。在陈伯达看来,“民气不得发挥”才是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救中国,必须发挥民权”。

更值得一提的是陈伯达的文风。陈伯达曾经跟他身边的人说过,写文章要学习梁启超,笔尖要带感情,这样才能引起共鸣。文章讲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的革命者很多时,陈伯达写道:蒋介石杀人流的血“真是太多了,真是太多了,真是太多了”。“真是太多了”,连用了三次,读起来让人无比沉痛。

《评(中国之命运)》的出现,在国统区产生了很大影响。敌人的强烈痛恨,正是对陈伯达战绩的最好褒扬。当时,蒋介石立即发出一个内部通令,严禁这个小册子,并称呼这篇文章的作者陈伯达为“陈逆伯达”。

确实,《评(中国之命运)》是陈伯达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凭借这篇文章,他第一次引起了全中国的注意,甚至连外国人也开始关注起他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中国国民党   解放日报   中国   周恩来   国统区   民气   延安   命运   原稿   小册子   重庆   蒋介石   美文   名义   激动   文章   陈伯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