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脑读诗和用心读诗

诗有用脑作的,有用心作的。

用脑作的,理性为主;用心作的,情性为主。

同样,读诗可用脑读,用心读。

用脑读诗,就是以理性分析为主,篇章结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典故引用等等,通过一系列技术分析,判断岀诗的好坏。用心读诗,以情感体验为主,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共鸣越多,感悟越深。用脑和用心,完全是两种体验。

用脑读诗和用心读诗


比如,读到这样一句诗: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用脑读,可以判断岀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饱含深情等。再结合全诗来看: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知道是描写动乱中与故人的一次短暂相逢,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体现出人生的聚散无常。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应该有很多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这些,都是用脑读理性分析判断出的。

用心读,一念到这句,不必知全诗,立刻身心沉浸进一神悲凉、肃穆的氛围中,这氛围压迫得心脏沉甸甸的,有种想哭,却哭不岀来的感觉,眼泪仿佛流干了,说话也哽咽。这句诗的每一个字都如—记重锤,狠狠地敲在心上,痛得无法言说。说完沧海事那句,脱囗而出暮天钟这句。除了这一句,再找不到其它语句了,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感觉。这感觉让人着迷,久久不愿脱离。所有诗句,都从心底流淌出。根本不考虑技法,诗句就自然冒出来了,好像就非得这么写,不这么写根本无法平抑自己的情绪。读诗时,能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写诗时的情绪状态,还非常形象。一切都那么地鲜活,用心感受,仿佛触手可知。

用脑和用心的差别极大。究竟是用脑读诗还是用心读诗,从诗评中可以明显看岀来。

随便一句诗,就可以看出用脑读和用心读的不同。

如“一点红花春释意,千行淡墨字如丹。”这句,

用脑读就评为“要注意字词间组合、类比、关联等等的合理性!

用字、词之前最好先弄清原有含义,是否符合需要和表述。

红花一朵一枝一树一簇等等,一点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说。

墨是黑、丹是红,墨字如丹到底是黑是红?”

用心读的评论:“意象上讲,很美。”

“真感觉这联很有思想的。”

“王国维有"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相",看碧成朱嘛”

读诗最好用心读,这样收获极大。但这样有个弊端,就是用心投入了,很容易进去了就岀不来,人魔怔了。因此,我们只好用脑读大多数的诗,对平庸之作泛泛而过,只对少数精品用心赏析。

如此,可提高效率,但容易遗漏些杰作。还是那种表面上平庸的杰作。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尽可能多用心些。毕竟,大脑太容易偷懒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避实就虚   遣词造句   用心   动乱   典故   诗句   红花   杰作   美文   平庸   沧海   氛围   日暮   理性   感觉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