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又一大发现,曹雪芹误笔,贾琏和林黛玉去江南,贾雨村去干吗

林如海去世,贾琏和林黛玉去料理后事,贾雨村跟着干吗去?

这个事件或许很多的红楼爱好者没有注意,也未曾发现,但是曹雪芹的确提到了这一点。今天就写写这个事。

红学又一大发现,曹雪芹误笔,贾琏和林黛玉去江南,贾雨村去干吗

说起伟大的世界名著《红楼梦》,那可是字字珠玑,几乎没有闲笔,可有这么一出误笔,让人有些费解,或许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对于这本书,要想有发言权,最少细看三五遍,而且要具有红楼思想和时代认知,不然就是满纸荒唐言,自己的才学和思维驾驭不了红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更不能谈论历史性和哲学系,或者说佛学和哲理,以及心理学,复杂的红学世界里有很多的文化至宝,也有很多的梦,文学不倒梦不断。

先看看贾雨村的仕途:

1、出生于末世,家道落魄,无力赶考,寄生在寺庙,卖字写文为生。

2、遇见甄士隐,得到了一大笔资助,不辞而别,连夜赶路,后考取功名。

3、罢官回去,周游世界,来到林如海的家乡,当起了林黛玉的老师。

4、冷子兴胡言乱语,给贾雨村讲故事,但透露了一个信息,就是可以再次当官。

5、贾雨村找林如海,得到锦囊书信一份,和林黛玉一起去贾府找贾政。

6、再次步入仕途,补授了应天府职位。

写到这里,就意味着贾雨村在贾府等人的运作下,重新回到了官场,头一件事情就是葫芦案,看似糊涂,其实贾雨村很明白,最后的替罪羊就是那个小沙弥,而贾雨村以此邀功请赏,这是第四回的内容,此后书中短暂时间内并没有提起贾雨村。

红学又一大发现,曹雪芹误笔,贾琏和林黛玉去江南,贾雨村去干吗

到了十六回,贾元春封为贤德妃,晋升为凤藻宫尚书,此事一出,贾府上下欢声笑语,乐不思蜀。

唯独贾宝玉若无其事,闷闷不乐。

曹雪芹趁热打铁,接二连三写出两件事情。

1、林黛玉此时正在赶路,马上就回来了。

2、贾雨村面见圣上,和贾琏林黛玉、贾琏作伴而来。

本来这几个事情不相干,可作者写在了一起,最不靠谱的就是贾雨村为何去江南?

先看看原文:

方知贾雨村进京陛见,皆有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后补京缺,与贾琏是同族弟兄,又与黛玉有师从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

这段话表述不明确,不严谨,红楼梦有很多的时间概念和内容阐述比较模糊,这也是红学研究的一大课题,作为三删五减之后的精品,不应该出现任何错误,可这段话的确扯不到第四回的内容回忆,尤其是故同路作伴而来这句话,让人一看就觉得贾雨村去了江南。

莫非贾雨村文采好,贾府专门请了去给林如海写祭文?

如果说同路,贾琏和林黛玉还在路上,贾雨村已经面见皇帝,作者说亦进京陛见,亦就是也的意思,这样的话,时间概念就不准确,如果是重复以前的往事,后面这句提出和贾琏的关系,故同路作伴而来,的确让人误解。

难道这就是曹雪芹的误笔。

1、作者这样写,写出了一个护官府的产业链,告诉读者这一切都是运作而来。

2、贾雨村,贾语存,真的事是贾元春的职位也是运作而来。

3、这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也是红楼思想。

林如海是官,贾雨村是官,贾琏也是官,贾元春也是官,王子腾是官,作者把这几个人放在一起,想说明,朝内有人是贾元春,朝外呢,上到贾府和王子腾,下到贾雨村这样的小官,都是官官相互,这样的护官符下能不出现荒唐的葫芦案吗?能不被抄家吗?最后都落了个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红楼梦》有很多的封建思想和治国学说,作者想通过更多的表现艺术把当时现实上层建筑和阶级意识给人们告知,但是这件事、这段话的确写得有些模糊和梦幻。

红学又一大发现,曹雪芹误笔,贾琏和林黛玉去江南,贾雨村去干吗

其实雨村去江南也在情理之中,林如海有恩于他,林黛玉也是他的学生,贾府更是百般照顾,抛开当官不说,从人情世故上理应该送林如海最后一程。

可贾雨村的确是个官员,不以国事为主,且和贾琏称兄道弟,借助贾府的辉煌和王子腾的名气走仕途之路,的确彰显了古代选拔人才的弊端。

曹雪芹在第四回和十六回,关于贾雨村的描述不精致,含糊不清,有误导性,脂砚斋也没有评论,所以属于误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红学   江南   凤藻   邀功请赏   红楼梦   仕途   美文   葫芦   红楼   干吗   模糊   王子   事情   概念   思想   发现   作者   内容   曹雪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