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殡当日,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出去,从此盗墓贼定下一个规矩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之人就必须为老百姓办实事,不然不配吃国家和老百姓的俸禄,还不如回家做点小买卖。自古以来平民百姓对官员都有着很高的期待,当地官员如果是大清官,百姓们的日子会好过很多,因此历朝历代的清官大都受到人们的称颂和赞扬。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位大清官,个个都能名垂青史,有包拯、狄仁杰、海瑞等。

包拯出殡当日,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出去,从此盗墓贼定下一个规矩

提到包拯大家肯定不陌生,他乃北宋名臣,在职期间秉公办案,不附权贵,明朝秋毫,还英明决断,经常为老百姓申冤抱不平,被世人誉为“包青天”、“包公”等。包拯深受百姓爱戴,而他公正威严的形象多次被拍摄成影视剧,热度非常高。就是这样一位受人敬仰、伟大的人物,死后却不得不造出21口棺材,分散开从7个城门出殡下葬,从此盗墓贼定下个规矩。很多人表示好奇,包拯究竟在怕什么?这21口棺材有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包拯形象影视剧中的包拯肤色漆黑,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形的疤,传说他乃文曲星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不过这只是民间神话传说,来源于戏剧,戏曲为了塑造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所以在他额头上画上一道月牙。此后无论戏曲还是影视剧中,包拯都以这种形象出现,历史上包拯真的长这样吗?《宋史》中并没有关于包拯形象的记载,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包公祠里面的包公像额头上没有月牙疤。

包拯出殡当日,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出去,从此盗墓贼定下一个规矩

21口棺材的“烟雾弹”包拯在职时皇亲国戚都很怕他,因为包拯不惧强权,任何人犯罪他都会秉公办案,还受害人一个公道。史料中记载包拯只在开封当了两年知府,其余时间不是在外地办案就是在朝廷中担任谏官,皇帝有过失包拯会直接道明,那些贪官污吏就更不用多说,大多数都被弹劾。受到包拯弹劾之人一直对他心怀怨恨,为防止死后有人对自己的坟墓进行报复,于是包拯想出一个绝妙的对策。

包拯出殡当日,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出去,从此盗墓贼定下一个规矩

这种方法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人用过,曹操生前盗了很多墓,他怕死后墓葬也遭到破坏,所以足足准备了72口棺材,也就是七十二疑冢。包拯借鉴了这种方法,他一共准备了21口棺材,但并非只为自己。当时那个年代的人都比较迷信,他们相信祖先可以庇佑子孙后代,如果祖上是个有名气的人,不仅牌位要放在祠堂里面供奉,坟墓也会有人守护。如果祖先的坟墓被人挖盗,子孙后代的气运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一生不顺,整个家族也会因受到牵连而衰落。

包拯出殡当日,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出去,从此盗墓贼定下一个规矩

包拯棺木下葬除了准备21口棺材外,包拯还让后人到处散播谣言,这些谣言并非全是假消息,主要为迷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让他们无法判断自己墓地的准确位置,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坟墓的安全。包拯勤于公务,最终积劳成疾而终,享年63岁,临终前包拯警醒后人要清正廉洁,爱国爱民,等自己去世后抬着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分别出殡下葬。出殡当日全城百姓几乎全来哀悼,他们分散在7条道路上,很好地避免了出现踩踏等意外情况。等真正棺材下葬以后,其余20具被后人收回,有些留在家里备用,有些拿去送给需要的百姓,棺材有“升官发财”之意,所以古代人并不避讳。其实包拯不放“烟雾弹”也没有人敢盗他的墓,这样一位受到百姓爱戴的大清官,如果有人挖盗他的墓,会被世人所唾弃。当时的盗墓贼们对包拯也十分敬重,出于多方面考虑,从此盗墓贼定下一个规矩,那就是包拯墓绝对不可以挖盗。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情况属实,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宋史   棺材   城门   包公   子孙后代   月牙   戏曲   心怀   谣言   祖先   美文   剧中   坟墓   规矩   当日   老百姓   形象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