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村里的讨饭人


散文:村里的讨饭人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说是农村,倒不像偏远山区那般贫困,是近郊,离市区顶多也就15公里,生活条件还算凑合,不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国生活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也太好不到哪里去。

因为地理位置和当时大环境的原因衍生出一种现象——吸引了一部分外地人,来此地讨饭。

打我记事起,就记得有讨饭的人,来往穿梭于村里的胡同之中。

散文:村里的讨饭人

初始,讨饭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脚上的鞋多半都露着脚趾头,右手杵着木棍,左手攥着一个破了窟窿的鱼鳞编织袋,他们男性居多,看上去年龄大概在40—60岁之间。

我们农村都有院子,平时外大门是终日敞开的,他们也不敲门,径直走到院中用极浓厚的乡音讨要:大哥,大姐帮帮忙,大哥,大姐帮帮忙。

讨要声一直重复不休,直至把屋里的人喊出来为止。

妈妈都是吩咐我:去掰块馒头给他。我照做,在递给他馒头的时候,极力避免触碰他那双黑乎乎的,皮肤开裂的大手,然后逃也似的跑进屋。讨饭人给啥要啥,不会挑剔,接过馒头啃几口,迈出院子。

要是赶上爸爸在家,会给他们一些炒菜,他们很激动地用搪瓷缸接了,搪瓷刚也是黑乎乎的,缸口满是缺口,沾满了泥。爸爸偶尔会和他们在院中攀谈几句:从哪里来?为啥要饭?家里几口人,等等之类的闲话。

记得讨饭人经常都是说从AN’H,或者HE’N来,理由几乎都是说发大水。

过几年,慢慢发现讨饭的人数见多了,有时候只要外大门开着一天能接待10余个讨饭的,我有时不上学在家,都应付不过来,一个接一个,要烦了,妈妈会说:快把大门插上,别让他们进院。

还发现他们都是很熟悉的面孔,感觉总是似曾相识,要的东西也挑剔了起来,好说话的接了馒头扭头就走。有些个讨饭人看到馒头,摆手说要的馒头太多了,吃不过来,来几分钱买衣服穿,有的甚至开口要旧衣服。

心情好的时候 ,妈妈就给几分,有时候真是要烦了,就说:愿意要就拿馒头,不愿意要,钱没有。讨饭人也无可奈何拿了馒头满脸不悦地走掉。

又些年,我已上小学高年级,只觉一到农务不忙的时节,讨饭人就愈发多起来,一天二三十个,吓得我有时半天半天的插着院门。

他们讨要的早已不是一块馒头那么简单了,几乎都是要钱,赶上哪家高兴遇上喜事给上一两块也是有的,尤其男主人在家格外大方。打扮也干净利索,要不是听见他嘴里还照旧喊着:大哥,大姐帮帮忙,从外貌根本看不出是来讨饭的。

散文:村里的讨饭人

在我家,妈妈还是每次给块馒头,爱要不要,我在家会从炕席底下拿一毛钱给他,爸爸在家就会格外爽快,不等讨饭人开口直接拿出2毛或者5毛。

妈妈每次都会数落他几句:真是有钱,就你穷大方,你知道一天能来多少个讨饭的,他们不是穷,是农闲来咱村挣外块来了,对门三嫂子亲眼看见他们把要来的饽饽馒头卖给养狗的了,好几毛钱一斤呢,斜对门小顺子还看见他们在小饭馆吃炒菜,听说在老家他们拿着要来的钱都给儿子盖上大砖房,娶上媳妇了。他们是把讨饭当职业,都是好吃懒做的主,干点嘛不好,大老爷们干这个。

行了,行了,撇家舍业的都不容易,他们家里要是百万富翁,谁出来讨饭?当职业就当职业,那也得拉的下来脸面,让你去,你去吗?”爸爸抢白着。

妈妈一看爸爸根本不往心里去,哼,一声转头进屋,顺带把门关的老响。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末,村里再也看不到讨饭的人了,他们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散文:村里的讨饭人

时间变迁,事物更迭,真的或是假的讨饭人消失的无影无踪,现在的社会有了更完善的救助保障机构,即使遇到突发地不可抗拒地天灾,政府也会以最快地速度展开最强有力地救援行动。

同时国家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让老百姓不但吃的饱,还吃的更好,吃的更健康。

由衷赞叹现在的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有幸享受这太平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乡音   村里   炕席   搪瓷   炒菜   帮帮忙   美文   院子   大姐   挑剔   馒头   散文   大哥   大门   爸爸   妈妈   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