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小时候不用补课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关中农村,那是年满八岁才能上小学。报名需要面试,问你几岁了?2+3=?,你家是什么农?(原来都会问家庭出身)。农村的小学,只有五间简单的瓦房,教室的门与其说是红色,经过多年风雨不如说是没颜色。窗子是用塑料纸粘的,偶尔有一个角开了,一刮风哗哗做响,体育课大概就是丢沙包,猜丁壳你追我,我追你。不小心和同学碰到头破血流,手捂住伤口,等不流血了,撒点土过几天就好了。农村比城里孩子多一个假期的,寒假暑假当然要有,还有个忙假,主要任务是帮家人收麦子,当然主要是老师要回家收麦子。假期结束后每个人要交一定量的麦子给学校,买了之后作为学校的日常费用。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老师,现在想来当年的老师真是全能王。语文、数学、体育都是一个老师。三年级后每天是要早读的,冬天的农村更是刺骨的冷。最好的棉衣是大哥穿了二哥穿,下来轮到我穿的。我家没有闹钟,家门口有一条孩子们上学必经之路,每天听到脚步声,马上爬起来,胡乱穿上衣服就跑了。农村孩子没有吃早餐的习惯,要吃的话,跑进厨房,掀开铁笼摸一块铁一样的冰馒头,边跑边吃。高年级的孩子是需要大声朗读的,到了学校拿出语文书地上一坐,扯着嗓子念课文,不是为了记忆,更多是为了让老师注意我在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关中   塑料纸   都会   铁笼   沙包   瓦房   麦子   美文   语文   假期   小时候   说是   农村   老师   孩子   小学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