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拆房拆出一幅古画,竟是元代倪瓒真迹

村民拆房拆出一幅古画,竟是元代倪瓒真迹


上世纪70年代,在江苏省高邮市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个村民拆老房子拆到一半的时候,从墙壁发现了一卷早已经被蟑螂和蛀虫啃咬得千疮百孔的古画。随后,他把这幅古画拿到了扬州的文物商店。


文物店的店员也看不出来是哪个朝代的画,看它烂成了那个样子,就给了村民十块钱收下了。其实,这个店员的文化程度也不高,他也看不懂古画,收完后就把这幅古画放到了仓库里。此后,由于“文革”的原因,也没有对这些被称之为“四旧”的古字画进行研究。


村民拆房拆出一幅古画,竟是元代倪瓒真迹

国家文物局七人鉴定组合影。

左起:谢辰生、刘九庵、杨仁恺、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傅熹年。


1986年,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等专家组成的全国书画专家鉴定组到无锡鉴定古书画。一天上午,专家们集中鉴定扬州方面送来的书画,一幅幅古代山水画在他们面前逐渐铺开。只见其中一幅古画画面灰暗、裱纸残缺,上面还有污迹和霉斑,字迹也多漫漶,品相不佳,但一股清幽萧散之气扑面而来,令人眼前一亮。


村民拆房拆出一幅古画,竟是元代倪瓒真迹


倪瓒


谢稚柳、杨仁凯、刘九庵诸位先生反复鉴定甄别后,认定此作为倪云林(倪瓒,号云林,元代画家)的真迹,初步定名为《枯木竹石图》(也就是后来的《苔痕树影图》)。谢稚柳宣布后,全体在场人员拍掌叫好。大家明白,在浩如烟海、品类繁杂的古字画中,能觅到一件国宝级的珍品,太难了。


画中仅有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及青竹数丛。枯树高大坚挺,表现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大石用侧锋,以干而带毛的渴笔作折带皴,这是倪云林独创的皴法,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倪氏画竹极负盛名,画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


村民拆房拆出一幅古画,竟是元代倪瓒真迹

元 倪瓒《苔痕树影图》


整个画面用笔简逸,充满了画家的自我性灵。对中国山水画来说,无论在境界上还是在技巧上,这种简单的美均超过繁复的美。通过作品确立了新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这应该是倪瓒对中国画最大的贡献。


村民拆房拆出一幅古画,竟是元代倪瓒真迹

倪瓒自题六言诗


画之左上倪瓒自题六言诗:“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诗文大致意思为:雨后山石浸润,苔痕清冽,天高云阔身处山林中只见竹影树影斑驳。听说这山里的寺庙最妙,能够包容性情狂傲之人尽情放声抒情。表现出画家天真幽淡、狷介横逸的性情。


村民拆房拆出一幅古画,竟是元代倪瓒真迹

氿应七绝诗与云泉子题五绝诗


画之右上另有二题,其一为氿应七绝诗一首:“曾记林间扣绿阴,故人留我共高吟,到来几欲寻陈迹,口叶苍苔口雨深。”另为云泉子题五绝诗一首:“挺挺口悚林,英英君子节,抱此负坚心,岁寒傲霜雪。”从以上两题来看,除以画来赞美倪瓒的人格外,也表达了对倪瓒生平的回忆,所以这二题应该是倪瓒去世后所为。


画面虽有破损,却透泄了不同凡响的气息,专家们表示,这确是一幅散于民间的不可多得的珍宝。


村民拆房拆出一幅古画,竟是元代倪瓒真迹


当画作被鉴定确认为真迹后,消息传到了无锡博物馆,倪瓒是无锡人,遗憾的是,作为倪瓒故乡的无锡博物馆却没有倪瓒的片纸只字,无锡博物馆自然想拥有这件珍品。但对扬州文物商店而言,其不舍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后经多方协商,扬州方面象征性地收取了5万元作为让售费。


当时这幅画上已经有了污迹和霉斑,纸张发黑,字迹也多漫漶,品相不佳。无锡博物院立即将它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重新装裱,装裱后即“定居”在无锡博物馆了。600多年前,74岁的倪瓒因染病去世,葬于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600多年后,他的作品离散四方,离他最近的,就是18公里外收藏在无锡博物院的《苔痕树影图》。


村民拆房拆出一幅古画,竟是元代倪瓒真迹


无锡博物院《苔痕树影图》


《苔痕树影图》回归故里,集名家、名作、名收藏、名鉴定于一身,与倪瓒对山水画的影响一样,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传奇,也为无锡留下了一段风雅的故事。


责任编辑:子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古画   真迹   污迹   扬州   枯树   无锡   博物院   山水画   元代   树影   美文   画家   村民   书画   文物   博物馆   鉴定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