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历时10年的“叶问”,随着《叶问4》的开播,迎来了完结。

在1.2.3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霸权、英国殖民主义霸凌、国际黑帮黑恶势力欺辱,在一次次抗争中,挺身而出的叶问,彰显着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不屈精神;在一次次打斗中,让人体会到一种荡气回肠的侠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叶问4》还是熟悉的配方,秉承着“叶问系列”一贯的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主线。

《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金融时报》中一篇题为《中美大环境下细究<叶问4>》的文章,在题记中发问:作为甄子丹的封拳之作,12月25日美国首映的《叶问4》有没有故意消费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和反美意识?

但其实从第一部到完结,整个系列都带着强烈的民族主义“胎记”,这是它的卖点,更是它的使命。

它宣扬的是一些曾经存在过,或者现在依旧存在,值得我们每个人牢记于心的东西。

与其说,是故意消费名族主义情绪,不如说影片只是将这股弥漫于各处的情绪大胆地摆在台面上,进而展示给世人。让大家更深刻体会到,傲慢与偏见带来的,只是不断的互相伤害,沟通和包容才是王道。

它讲的也不仅仅是武术,更是借助武术的外在,剖析那些内在的家国人情。

《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01再铁骨铮铮,也敌不过家的柔情

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当父母遇上青春期的孩子尤甚。

步入老年的叶问,不幸患上癌症。而幼年丧母的叶正又正好进入青春期。

因打架被学校开除后,叶问为了儿子的发展打算送他赴美念书;可叶正志并不在此,他想学武术,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

于是一个爱子心切,却不知如何表达,只能诉诸武力;一个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接受父亲的安排,只能用叛逆的方式来诉说自己的不满。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有个明显的特点:渴望独立,有"成人感"。

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容易片面,更容易固执己见。这时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关注与疏导,亲子间的关系就会进一步恶化。

而暴力冲突则是最坏的解决方式。

这样一来会更加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隔阂;二来还很可能会让事态往反方向发展。

《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叶问显然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冲突发生后,他不顾叶正的想法,孤身来到美国,为儿子奔波。在这里,他遇到了美国唐人街华人总会会长万宗华和他的女儿若男。

万宗华希望若男能跟随自己学太极,而若男恰恰不喜欢武术,喜欢舞蹈。父女矛盾日益加深。

直至若男喊出那句叶正也曾说过的话,

怎么都是我的错!

这句台词鲜明地表现了父母和子女在观念上的分歧和争执,不仅引起了叶问,也引起了无数为人父母者和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深切共鸣。

当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一种单向命令的权威式行为时,对孩子来说,父母绝不再是孩子成长途中的铺路石,而变形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亲子间的对抗性情结由此产生。

厚重的父爱是会蒙蔽很多东西的。叶问在看到万宗华与若男的冲突时,终于明白了叶正的心思,也意识到不该随意左右孩子的人生决定。

所谓关心则乱,这份关心该带点理智,否则就成了对孩子的妨害。

《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影片中还有一对父女,即欺负若男,歧视华人的贝奇,跟她的移民局领导父亲。

贝奇在欺负若男时,自己脸上受了伤。贝奇的父亲,不问原由,就直接动用职务之便,报复唐人街。

这种因溺爱女儿,而导致的畸形父女关系,会让女儿是非观缺失,甚至偏离人生正道。

自己也会像《误杀》中的警察局长拉韫一样,虽然为人父母的爱让人动容,但滥用职权注定要接受法律的审判。

影片中三个铁血铮铮的父亲,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柔情,只是在爱的路上,他们都犯了类似的错误。

首先,他们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塑造孩子,至于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不认同也没有去了解。这是代际沟通问题和亲子间鸿沟的根本原因。

其次,他们对孩子的个人生活毫无所知。互相缺乏了解导致的隔阂,让彼此的心越来越远。

最后,对孩子的过度控制与保护,反而让孩子束手束脚,心生叛逆。也让他们自己丧失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父子/女隔阂时,束手无策。

《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都说父爱如山,这里的山应该是子女依靠的山,而不是压力山大的山。我们也不该在看到他人的问题时,才想起自己在亲子相处中犯的错。

为人父母,是需要以身作则的。做好榜样,才能让孩子不迷茫;

要在他们迷茫时,给他们指导;在他们痛苦时,给予抚慰。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爱好和优势所在;

不要替孩子包揽一切,而要成为孩子的教练,不断指导他们自己一步步去磨练,去总结。

《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02“忍不下去,就不要忍了”

片中以万宗华为代表的在美华人,整体上都奉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策略。

万宗华以为,只要多点忍让,就可以减少争端,为自己某得一处安身之地。

但在美华人在面对美国的种族歧视和社会霸凌时,依旧举步维艰;若男被贝奇欺负时,却被贝奇父亲陷害,殃及所有在美华人,若男下跪求饶……

这些都深深刺激了万宗华内心最柔弱的部分。让他反思,以“忍让和包容”为对外交流策略的中华文化,在面对以“霸权和扩张”为对外交流策略的美国文化时,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味的退让,换来的只能是更严峻的非人性生活方式。

忍辱负重尚且不能偷生,退无可退的万宗华这时才恍然大悟,再退让,关涉的就是在美所有华人的生死存亡问题。

于是他选择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从“身在异乡为异客,你不在美国生活,你根本不懂”的委曲求全,到“好,我跟你打”、“再让着他,就不是中国人了”。

都从侧面体现了中华文明何以悠久绵存的深层次文化基因密码。

中华文化是讲忍让,但绝不是毫无底线的退让,事情逼到一定程度,中华文明中的反抗强权和欺凌的文化基因必然会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爆发力。

《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其实万宗华懂得收敛锋芒是好事,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他们的处境之所以艰难,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如何,更是那根深蒂固的偏见。

根哥在找人帮忙写介绍信时,两人被无情羞辱;贝奇不服若男赢得啦啦队比赛,最大的原因是不满她的种族身份;军官看不起中国武术,并一次次挑衅……

全程虽没提及偏见二字,却处处从侧面反应了偏见给所有在美华人带来的艰难与不公。

而叶问说的那句,

胜负真的这么重要吗?我们应该用武术来改变外国人对华人的偏见。

恰恰指出了关键问题所在。尊重是靠自己赢来的,自己想要的东西,要自己试着去争取和改变。

《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03叶问还是这么自信

影片中叶问除了老年的颓态外,依然还是那个谦卑但又不乏大义的一代宗师。

他说,

其实,做人最重要的是自信,到哪都是一样的。

叶问秉承着中华文化中“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为人处世原则,就影片而言,他的自信源于两种机缘。

一是,万宗华的忍让求全不但未能换来美国人对在美华人的承认和包容,反而带来的是步步惊心。

二是,叶问在美国的一番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自我菲薄是不利于个人人格健全的。

他说,

外国的月亮,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圆嘛。

也从侧面表达了他的态度:与其在种族歧视文化色彩浓厚的美国仰人鼻息地生活,倒不如在香港这个殖民主义和霸凌主义的夹缝中有尊严地活着。

也反映着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蹂躏下的香港人,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如果没有整体国力的强大,注定要一直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撕裂和弥合难题。

而能否或是否自信,恰恰关涉到一个人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问题。

《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影片中叶问在跟美校校长说自己是教武术的老师时,校长则是一脸茫然地说,

体操?

这为影片最后,虽然叶问上了年纪,体力大不如前,也无心打斗,却依然坚持为国人争光,并将中国武术传播海外埋下了伏笔。

叶问晚年,中国国际地位虽然提高,但美国对华人的歧视依旧未消,中美文化的差异也始终存在。

是时身在美国的叶问仍需面对中美武术交流中的现实矛盾(在片中被具体化为咏春拳和空手道的矛盾)。

最终,叶问挺身而出,主动迎战巴顿,为的,正是中华武术、中华民族的尊严。

而这场对抗赢得胜利的关键也是华人之间的彼此襄助,也只有华人间的彼此襄助,所谓民族大义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叶叔叔是个练武之人,遇到不公义的事一定要站出来,这就是我们学武术的初心。

叶问说给若男的这句话,恰好将这两个层次,统一在一个人物的主要精神之中,它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

《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04什么才是永恒

叶问在与巴顿的终极一战前,打电话给儿子。当叶正得知叶问病情,满面泪痕接起电话,听到的第一句话,却是父亲的道歉。

此处,观众深切感受到死亡如最强力的黏合剂,令叶问父子间的情感伤口迅速愈合。

影片最后,叶问从美国回到香港。看到正在练拳的叶正时,微笑对他说,

我来打一套,你把它录下来。

这句云淡风轻的对白,看似普通平常,却饱含叶问对生命对亲情最后的深情,他既是在为儿子准备“遗产”,也是在表达对生死的敬畏。

有人说,电影只是单纯为了打斗而打斗,但我却觉得电影在传达一种远高于胜负的东西。一种凝入中国人骨血当中,永远不能被摧折的东西。

《叶问4》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看未必

导演叶伟信说,

这个题材拍到了第四部,除了想让观众看得爽,欣赏中国功夫外,还想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人的心态,中国精神的内涵。那就是无论如何打压,中国人都不会低头,我们会团结在一起,用实力证明我们中国人。

如果说,电影只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情绪,我想是片面的。因为有些东西的确需要我们牢记于心,特别是那些叫做国仇家恨的东西。

叶问能打败一个日本人,但打不败日本帝国主义;叶问能打败英国殖民者的世界拳王龙卷风,但打不败英国殖民主义;叶问能打败一个个黑帮分子,但打不败国际黑帮主义。

我们在电影院逞一时快意恩仇的同时,更需要考虑的是:没有国家的强大,焉有个人出彩的舞台。

月是故乡明,一切的关键还是在于团结,更在于那些永恒的家国人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巴顿   唐人街   中美   殖民主义   民族主义   美国   青春期   偏见   美文   武术   亲子   情绪   父亲   父母   影片   东西   孩子   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