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落日:太阳落山的极远之地。

2.望极天涯:极目天涯。一、二两句说:人们说落日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是极目天涯还是见不到家乡的影子,可见家乡之遥远。

3.碧山:这里泛指青山。三、四两句说:已经怨恨青山的重重阻隔,而青山又被层层的暮云遮掩,可见障碍之多。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人家说日落的地方是天涯,我能看见日落的地方也就是能看到天涯,却看不见我的家。我已怨恨层层群山把我和我的家分隔,可层层的群山还是被无尽的云朵所遮盖。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住县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家学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40岁那年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他为“李直讲”,李觏家于盱江边,创办了盱江书院,故又称“李盱江”,学者称盱江先生。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家世寒微,自称"南城小民"。自幼聪颖好学。5岁知声律、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但科举一再受挫,仕途渺茫。从此退居家中,奉养老母,潜心著述。于庆历三年(1043)创办“盱江书院”。同年受郡守之请主学事,课业授徒,慕名求学者常有数百人。“为盱江一时儒宗”,人称“盱江先生”。曾巩和任过御史要职的邓润甫等,都是他的高徒。王安石与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书》一文中就提到过自己曾采纳过李觏的意见,而邓润甫更是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范仲淹于皇祐元年(1049)上书,称李觏“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后经范仲淹、余靖等人多次举荐,乃授为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海门(今江苏海门)主簿、太学直讲等职。嘉祐四年(1059)权同管勾太学,以迁葬祖母,请假回乡,八月病逝于家,享年51岁,葬于凤凰山麓。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是北宋中叶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著书立说,大胆创新,在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认识上,承认主观来自客观,“夫心官于耳目,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则感于心,感则思,思则无所不尽矣。”成为宋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学派的先导,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觏还具有比较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他卓有胆识地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他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他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所以,他反对把实际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即“利”和“义”对立起来)。李觏认识到,物质财富多寡不均的症结所在,是由于土地占有的不合理。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他专门写了一篇《平土书》,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张,并引经据典,寻找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借鉴。为了拯救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缓和阶级矛盾,李觏提出了“富国”、“强兵”、“安民”的主张,写了《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独树一帜的,为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哲学理论上的准备。由此看来,他的弟子邓润甫等人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那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他主张“文以经世”、“致用为贵”,所以他的文章内容比较充实。即使是解经之作,也常常以古说今,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潜书》十五篇,即是出于“愤吊世故,警宪邦国”,“以康国济民为意”纂写而成。《庆历民言》三十篇,更是“言吉药石,字字规戒”的为民请命之作,人称“药国之书”。这些政论文章,大胆指责时弊,阐发己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李觏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著作家。一生著述宏富,生前自编《退居类稿》12卷,《皇祐续稿》8卷。其门生邓润甫为其辑有《后集》6卷。现存有《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先生全集》)37卷。1981年,中华书局整理、校点出版了《李觏集》,全集共37万字。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的其它散文,如书信、志铭、碑记等,也都写得通达有理,逻辑性强,为人们所称道。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他的用世思想时有流露。如他的《袁州州学记》(袁州即今江西宜春),起语不落俗套,立论警切,结构严谨,文笔稳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前人称李觏“著书立言,有孟柯、扬雄之风”。“在北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间,别成一家”。

李觏也是一位卓有才华的诗人。清人王士侦在《居易录》中曾称赞李觏的《王方平》、《壁月》、《梁元帝》、《送僧还庐山》和《忆钱塘江》五首绝句“风致似义山”(李商隐)。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伦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称,亦可谓(陶)渊明之赋《闲情》矣”。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李觏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李觏虽有一些描绘自然景物及酬和之作,但也写了不少有着充实内容的诗篇。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极力追求意境、辞何方面的奇特,在内容上则敢于大胆涉及政治得失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南城小民”的思想和情感,真挚朴实,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李觏的《老妇吟》对一老妇“寡时十八九,暮年从二夫”的悲惨生活,刻划细致,催人泪下。“我时闻此言,为之长叹鸣”。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写法。诗人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即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落日   南城   故宫   乡思   天涯   太学   青山   长安   北宋   写法   美文   人称   故乡   诗人   哲学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