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士,是扫地僧还是当代范进?


张博士,是扫地僧还是当代范进?

川大惊现一奇人,今年73岁的王忠厚老人,绰号“张博士”,在四川大学蹭课17年,主修过数学、拓扑学、俄语。4次去俄罗斯当翻译,2007年回到重庆生活。这位老人至今单身,因为那个年代的政治运动,学习成绩优秀的他仅仅学到初中就被勒令退雪了,长大后想把失学受害的创伤弥补起来,于是奋发图强,在38岁那年进入川大做旁听生,学完数学的本科课程后,又学习拓扑学的研究生课程,为此经常被学校驱赶,他就转而学习俄语至今,即便如此,仍然没有放弃求学的念头,面对记者,他说道:“活到老学到老” ,这几十年没有白过,没有庸无度过。”

看了这个新闻,我不禁感叹现在的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不论是莘莘学子还是底层的百姓都有一份对于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从8年前北大保安,到现在川大的“张博士”,一代代人孜孜不倦的学习知识、探索真理,也正因为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张博士,是扫地僧还是当代范进?

我也佩服这位老先生,真可谓“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在赞叹的同时,我也不免惋惜,我想起了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范进半生潦倒,参加科举25年还是个童生,好不容易考中了,人却疯了,虽然范进是可悲的可也是无奈的,范进那个时代正处于我国的封建历史时期,当时是农业社会,人的职业被划分成三六九等,也就是“士农工商”,士也就是公务员,是当时社会地位最高的职业,而普通人想成为公务员唯一的方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要考试就得读书学习,这就使当时整个社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崇学之风,因此,那个时代的读书人除了科举并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张博士,是扫地僧还是当代范进?

而张博士,今年73岁也就是1946年出生的,他38岁开始自学大学课程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机会大把大把的,此时的他要是选择其他人生道路,很可能会开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试想一下,像他这般好学上进的人,又能学习数学、拓扑学、这种高深抽象的知识,智力肯定不一般,而且那个时候初中学历的文凭也不低,他完全可以凭这份学历进入体制内找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教师、基层公务员,然后,再取妻生子,成家立业。至于兴趣爱好完全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工作单位的优势想办法再进一步深造,他能得到的学习环境岂不是更好?更有利于他的职业发展,如果当初这样选择,此时的他很这会可能已经是位资深教师或者领导干部离休,在家里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闲情逸致好不自在了。

张博士,是扫地僧还是当代范进?

或者,他选择那个时代最普遍的生活方式:下海,投入到当时改革开放的浪潮里,选择去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或者汕头、深圳特区闯荡,此时的他正值年富力强,精力阅历都是人生最好的阶段,学识又高,在当时那个遍地是机会的年代,他如果创业很可能成功,成为富人。即使成就不大,也能衣食无忧,再怎么样也不至于沦落到如今这般穷困潦倒,孤身一人,还要靠自己妹妹救济。


可惜,世上永远不缺范进,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人穷经皓首,却始终郁郁不得志。这位张博士不幸加入了范进们的队伍,孜孜不倦几十年,付出了几十年宝贵的光阴,却至今单身,无儿无女,晚景凄凉。

如果他当初能看清局势,做出一点改变也不会落得如此后果。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给自己找到适合的方向,从他学习的内容上看,他选择学习的专业是数学、拓扑学、俄语,都是一级学科,偏向于学术性的,那说明他当初是有志于走学术或者科研的道路了,他的梦想应该是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专家、学者这种类型的职业了。

张博士,是扫地僧还是当代范进?

可惜,他没有看清自己,更没有看清他想从事的行业,要知道干科研学术这个行业天赋真的很重要,科研学术这个行业永远只能适合极少数天赋极高又勤奋努力的人,根据统计,截止2019年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418万人,仅仅占总人口的2.9 ‰,这说明科研的殿堂的门槛不是一般的高!就拿和他境遇相似的华罗庚院士来说吧,当初也和他一样少年失学,可是天资聪慧的他一边做着勤杂工一边自学数学,1930年春,年仅20岁的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被当时的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相中,熊庆来教授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华罗庚利用这个机会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仅仅用了一年半就学完了所有大学课程。后面又被国家公派出国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此人生开挂,完成了从勤杂工到一代数学宗师的逆袭,更成了整个国家励志的榜样,一切有志于学的青年都以他为榜样,估计这位张博士当初也是看了华罗庚的事迹开始重新求学的吧,张博士当初学习的第一个专业就是数学。


可惜,张博士至今已经求学了17年,按理说,他这般好学,也应该有所成就吧,可现实太无情了,范进好歹还中了举,可这位张博士别说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了,至今连个学位都没有得到。唯一可圈可点的地方也就是通过劳务派遣进入俄罗斯做了临时翻译的这段经历了。在拍摄的纪录片里,他说过:人家俄罗斯科技发达,种地都是机械化,所以想去俄罗斯发展。”拍摄时间是2006年,这就是典型的井底之蛙,这位张博士对俄罗斯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殊不知此时的俄罗斯早就不是当年辉煌的苏脸了,他真有心出国发展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美国。试想一下,如果他当时要是把精力放在英语上该多好,英语难道要低于俄语,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发展空间大,如果他当时要是去美国,不论是经济环境、个人的成长空间都比俄罗斯要好得多,如今的张博士也不至于这般窘迫。


路遥有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时代一粒灰落在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选择决定命运,范进的选择其实相对于那个时代是对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那时候读书人的最好出路。而张博士却是那个年代的悲剧,大人做错事却伤害到孩子,从这方面说张博士也是无辜的受害者,而成年后的张博士的悲剧在于在于在他身处于伟大的时代,却在人生十字路口选错了方向,思想还停留在传统观念里,这位老者十几年如一日钻在象牙塔里孜孜不倦,却到如此地步,实在可惜、可悲、可叹!

张博士,是扫地僧还是当代范进?

由此看来,这位张博士,既不是扫地僧也不是范进,张博士就是张博士!有着对理想极为执着的追求,可惜,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荒唐、无情,并不会善待每一个追求真理的人,真理与谬误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人生往往就在执着与固执之间摇摆前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之路由此进,地狱之门由此开,张博士38岁的那个念头,是开启了天堂之路还是地狱之门呢?

张博士的坚持即是坚持真理的执着,也成了自身的局限性,而人类最大的监狱恰恰就是自己的思维局限,这位张博士的求学精神可叹可赞,可是他的思想观念和经历却是需要我们吸取教训的,选择决定命运,对于人生方向的选择一定要慎之又慎,一方面要着眼于自己的所处于的局势、环境,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特点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决不能好高骛远,才能避免走弯路、走错路,为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华罗庚   俄语   拓扑学   博士   俄罗斯   科举   孜孜不倦   美文   真理   当代   当初   可惜   也就是   道路   数学   人生   时代   范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