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有一位妈妈留言说,养孩子太难太累了,自己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儿子初二,性格变得难以相处,一不高兴就甩脸色,门一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知从何时起,她和丈夫在孩子面前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说错了惹得他生气。

“说实话,我现在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他以前不这样,特别听我们的话”,她回忆起孩子小的时候,一切事情都是大人作主,孩子总是言听计从,甚至有点唯唯诺诺,在暴脾气的丈夫面前表现得更加谨慎。

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逐渐拥有与成人相仿的体格身形后,仿佛彻底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好像获得了什么“武器”,拥有了针锋相对的底气,变成了一个让父母畏惧的“强者”。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1

互换的亲子剧本

这是亲子教育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很多家长在孩子年幼时,采取的教育方式是绝对的控制,彼时,孩子非常乖巧听话,养育十分省事。

到了青春期,这种情况会来个180°大转折。孩子变得嚣张,一意孤行,无所畏惧。换父母变得谨慎、不安、各种看孩子脸色行事。

让人特别诧异,他们是不是拿错了剧本。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知乎上也曾有一个热议话题,“如何看待父母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高赞回答里,各种回答总结出的结论无非一个:那是因为在他们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在他们面前活得小心翼翼。中国的家庭,很多都是“家长制”的:父母说一不二,作为孩子只有服从。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懂得尊重孩子;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拥有发言权、选择权,以及一个和父母平等沟通的渠道。而家庭氛围的差异,就决定了未来亲子模式会不会出现变化。

“家长制”的家庭里,孩子终有一天会和父母身份互换,只不过时间或早或晚;而“平等制”的家庭里,亲子间始终如一地相处着。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造成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因为孩子小心眼,报复心,而是作为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尊重、平等、理解,那么他才会真正去践行。就像网友总结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无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欺他小,他自然也不欺你老。”

2

听话的孩子vs听话的父母

许多父母从不去思考,也拒绝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要听大人的话?

在一部分人看来,家长对孩子的控制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放弃了讲道理,而是采取了一种看似简单、有效的方法去“镇压”“制服”孩子——“因为我是大人,所以你必须听我的。”

有些家长还会通过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来建立权威,当孩子变得小心翼翼、学会看父母眼色行事时,他们还会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管教有方,培养了一个“听话的孩子”。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但殊不知,教育孩子,靠的不是家长的权威。而以权威和打骂为手段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与子女的关系疏离甚至埋下仇视的种子。

对孩子而言,这无异于灌输了一种“恃强凌弱”的思想:自己被剥夺了话语权和自主权,是因为自己太“弱小”。换而言之,等到自己具备了某种“实力”(比如体力、经济等)就可以实现抗衡和逆转。一些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身体的变化和个人意识的觉醒,而产生心理膨胀,出现父母口中的“叛逆”现象。

更多孩子的“爆发”,会随着父母日渐衰老后才逐渐表露:

因为你老了。

因为我不吃你得喝你的。

因为我能离开你。

因为我有反抗的能力。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随着时间流失,父母管理孩子的“枷锁”终有一日会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一些失去对子女原有掌控权的父母也会变得敏感起来,他们不再如当初那般强势,也慢慢放低了姿态,学着站在子女的角度小心行事,现实的赡养问题也会让他们显得更加无助,变成了那个“听话的父母”。

过去“听话的孩子”,现在“听话的父母”,一样的小心翼翼。但这样的小心翼翼未尝不是一种“风水轮流转”。这是父母的悲哀,也是孩子的悲哀。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3

好的关系,不需要“听话”

认真反思一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是彼此轻松自在的,任何一方需要小心翼翼都是不对劲的。孩子小的时候,总要小心翼翼,担心父母不爱他、骂他、打他。

父母老的时候,也要小心翼翼,担心孩子不管他、恨他、虐待他。

这样的关系,从经营的起点就是错的。我们常以为关系是个博弈战;亲子间,夫妻间,非得分出个强弱来。但其实好的关系,并不需要“听话”,而是需要尊重。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而在家庭教育中,“人格平等”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不以养育“听话的孩子”为目标,是为人父母基本的自觉。我们应该希望孩子能够在遵守家庭规则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的自我意识。相比让他反抗权威,或服从权威,更希望他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判断自己应不应该接受对方的意见。

孩子视父母为赖以生存的重要人物,当我们用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惩罚孩子的错误时,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焦虑感,或者积聚非常强的愤怒却未必敢公开表达出来。这些情绪在孩子身体内上蹿下跳,无法让孩子平静下来,肾上腺激素飙升,难以平静地思考和体会自己内心感受和别人的内心感受,也就增长不了处理此类事情的能力。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孩子做错事情,往往是因为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缺乏更好的认知,或者缺乏对别人的关怀和同情心,或者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些方面的缺乏都不是一顿暴揍可以解决的,相反,它需要的是耐心、明确的指令、同情孩子的困难,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发动头脑风暴,练习更好的解决方案。

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里,小马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应该在听取别人的意见下,自己再去体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而不是简单的,听父母的,听老师的,这样单一的服从权威的思维方式。

比告诉他“因为我们是大人,你必须听我的”,更有说服力的东西,是告诉他这些“道理”背后的逻辑。这种平等的、开放的交流,是保证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4

希望每个父母,都不再以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为骄傲,而是可以去欣赏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过程,有多么精彩。也希望每一对亲子都能将彼此放在平等的位置加以尊重和爱护,在任何阶段都不必小心翼翼,而能够放肆幸福。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孩子一定要管,关键是怎么管。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教育。就像最近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校长所说的: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平等,尊重,健康,快乐!

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国际不打小孩日”,每一天都是“国际不骂小孩日”,每一天洋溢温馨幸福,是“尊重小孩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家长   孩子   美文   亲子   教育孩子   听话   小心翼翼   子女   平等   大人   面前   父母   妈妈   老师   权威   关系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