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丨儿时故乡收稻子

文/江浙一兵

图/木子630507

乡土散文丨儿时故乡收稻子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秋收农忙一点也不会陌生。在我的老家一年种两季粮食,一季麦子,一季水稻。

我家分有4亩多地的水田,在村子的西北拐角,与我家住的地方正好是个大对角,也是村子里最远的一块田。

一碗白米饭要吃到嘴里不容易,要经历制种育秧、拔秧插秧、田间管理、媷草施肥、抽穗拔节、成熟收割等环节,晒干加工才能变成米煮成饭。

乡土散文丨儿时故乡收稻子

插秧时母亲顶着烈日,低头弯腰在水田中向后退行的场景历历在目,一天秧插下来,母亲累的直不起腰来,睡了一觉起来,整个人像散了架似的,腰酸背痛,说不出的一种滋味。但看到自家秧苗插完了,母亲脸上会露出喜悦的笑容。

从秧苗插下到稻子成熟大约半年时间,每到中秋过后,一阵秋风吹过,金黄色的稻穗一个个弯下了腰,当天气晴朗时,找几个帮工就可以收割了。

乡土散文丨儿时故乡收稻子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收割稻子那是纯手工的苦力活。准备工作早在三五天前就开始了,父亲拿出一把把生锈的镰刀,在水桶里泡上一块砖,把镰刀一把把磨快磨亮,磨好的刀无比锋利,那是割稻子的必备工具。

割稻子全家总动员齐上阵,全家6口人,除了我只能当当下手外,父母和3个哥姐都是壮劳力,另外还会请上几位村子里会割稻子的小大娘和能挑担子的小大爷,大清早一大帮人吃好早饭就下田了。

乡土散文丨儿时故乡收稻子

秋天的早晨凉风送爽,乘着朝露割稻子,不一会儿那些割稻子的小大娘们衣服早已被露水打湿了,当太阳升高时,此时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汗水在衣服上凝结成了一块块白色的盐霜。

一趟稻子割完少说也得半个小时,此时女人们开始在田头黄豆地里坐下休息喝点烧饼茶,解解渴垫垫饥,男人们用麻绳和榆树扁担开始挑稻把,一担挑在肩上少说也得有一百多斤,扁担压在父亲的肩头吱吱作响,宛如演奏一支神曲。

乡土散文丨儿时故乡收稻子

为了挑担子尽可能轻松点,父亲带着几个挑稻把的男人们,走在只有一人多宽的田间小道上,有节奏地喊着号子,"哎唷歪,快点走哟,快要到了!"号子喊起来很有气势,挑担的人顿时会轻松许多。父亲挑担换肩那是一绝,他能在不停下的情况下,用双手轻轻一托,并从左肩换到了右肩,如同玩魔术似的,看得我眼花缭乱,佩服的五体投地。

一担担稻把挑到打谷场,一排排堆好,掼稻子那是费劲的力气活,只见男男女女轮流在一条长石磙上用力地甩把掼稻,只见稻粒四处飞溅,打在脸上火辣辣的疼。4亩多地10多人从收割到脱穗要忙上一整天,只见父母忙的灰头土脸的,头发上都是一粒粒稻谷,仿佛发间长了稻,样子挺搞笑。

乡土散文丨儿时故乡收稻子

脱完了稻子农忙大的任务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晒稻谷、扬杂质、装袋子拉运回家,还有把稻草一个个捆起来堆成草垛。一个秋收农忙下来,最辛苦的是父母,晒的黑不溜秋,一下子消瘦了许多,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如今,已不再手工插秧割稻子,一切都是机械化作业,插秧机、联合收割机一应俱全,轻轻松松就能把几亩地的稻子收了,且产量由原来的一亩600多斤,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斤,只要把稻谷装袋拉回家即可。父母如仍健在,看到如今的收割方式和幸福生活,睡着了都会笑醒的。

乡土散文丨儿时故乡收稻子

种庄稼收稻子的苦与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更有体会,农民是我的衣食父母,也是最可爱最普通的劳动者,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致敬!

乡土散文丨儿时故乡收稻子

完稿于2021年9月26日弁山脚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稻子   榆树   盐霜   打谷场   秧苗   号子   扁担   水田   稻谷   镰刀   大娘   乡土   美文   儿时   故乡   散文   父亲   父母   衣服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