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一览 | 毛泽东18副对联,文采了得!写尽了情怀与智慧!

导读:毛主席不仅擅长诗词,而且所写的对联也精妙绝伦。今天就来带你细味品赏,希望能得到你的喜欢。

01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床头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大意是说,人难能可贵的是有恒心,没有必要三更睡觉五更起床,最不好的,莫过于做一天,歇十天。

此联指做事贵在持久,不能忽冷忽热。

典出:明代胡居仁《自题》:“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一曝十寒”,典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02

贺廖廷璇、皮述莲婚联

二月梅香清友;

春风桃灼佳人。

大意是说:在春天美好季节,两位结成连理,真可谓天作一双,地作一对。

联语是对学友结成百年好合的赞美和祝福。

“二月”、“春风”指廖、皮的结婚时间,“梅”、“桃”分别形容他们的品貌。

“桃灼”典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915年春,同窗好友廖廷璇和皮述莲喜结连理。毛泽东为他们的婚礼撰写了这副贺联。

03

畅游湘江联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大意是说:我自信我的一生将有二百年,那当然就可以以手击水三千里。

上联是言勤奋,珍惜时光,夜晚也当白昼使用,这样就拥有两次人生的时间(人生俗称百年,两次人生的时间,即二百年)。

下联典自《庄子》,在人生的大江大河中搏击风浪,定能施展鲲鹏之志。

《宋书·宗悫传》记载宗悫年轻的时候,有人问他的志向,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917年,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写下了这副对联,抒发了青年毛泽东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

04

赠同学王熙联

爱君东阁能延客;

别后西湖赋予谁。

大意是说:喜欢在你家的东边楼阁款待我们,来年后我定当在西湖边等待你的大驾光临。

联语表达了同学间深挚的情谊,写来对仗清闲新颖流畅!上句出自苏轼的《次韵王诲夜坐》

“爱君东阁能延客,顾我闲官不计员。”构思和意境上可以说是对苏诗的化用。

下句出自苏轼《和晁同年九月见寄》:“古来重九皆如此,别后西湖付与谁?”毛泽东在此将“付与”改为“赋予”,使诗句更趋雅致。

1917年仲夏,毛泽东邀学友肖子升徒步旅行。路过同学王熙家,受到热情款待。临别毛泽东留赠了这副对联。

05

为同学刘能诗家题春联

过乱世新年,何分贵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过年,何来的贫穷与富贵之别。问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又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联语字里行间无不浸透毛泽东忧国之情与济苍生之志!

这是毛泽东1927年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在老同学刘能师家过春节时所撰书的对联。

06

为同学刘能诗家题写的春联

一年好景随春到;

三亿苍生盼日升。

大意是说,一年好时光随着春天的脚步而来临,三万万农民同胞却期待着天地焕发光明。

当时中国人口大约不到4亿人口,农民大约占到3亿多。毛泽东与刘能师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二十八班读书,两人情同手足。他俩在1927年访贫问苦,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不觉时间到了农历新年了。

常言道:“有吃无吃,红纸上壁”。贴春联是中国传统习俗,毛泽东撰写了三副春联。从“过乱世新年,谁主沉浮”到“三亿苍生盼日升”再到“长怀国运救中华!”可谓一气呵成!

这是1927年春毛泽东在进行农民运动调查时为同学刘能诗家题写的春联。

07

挽黄公略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大意是说,黄公略在两次暴动中都没有死,反而现在离去了,真是祸从天降。两次战争中有功,一生何其英勇,真是后继者的楷模。

联语既切亡者生平,又激励后人奋斗,文词洗练,言真意切。

1931年9月15日,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在转战途中,路经江西吉安县东固山六渡坳时,遭敌军空袭,不幸中弹牺牲。

毛泽东亲自主持追悼会并撰写挽联。

08

挽王铭章联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顽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大意是说,不惧牺牲守卫孤城,乃革命军人本色。以身殉国歼顽敌,此壮中华民族之荣光!

王铭章曾以其禀性刚毅、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在中国抗日战争徐州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国军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这是1938年5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联名为抗战中英勇牺牲的一位川军将领题写的挽联。这位川军将领就是王铭章!

09

挽郭朝沛联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达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大意是说:郭朝沛先生“为有道后身”,别以为他是什么德隆望重的鸿儒硕学,他不过就是个精明强干、经营有道的商人;说他“衡门潜隐”,他其实并未遁世隐居,而是为忙生意常年不辞奔波于途;说他“克享遐龄”倒千真万确,他享年86岁,这在那个年代应是难得的高寿了;说他“明德通玄超往古”,考其一生学问德业,无外乎精于土木工程设计,还懂些医术,乐于免费行医送药,又能使家业重振等等,多少有些过誉。后笔锋一转,着墨其“哲嗣”郭沫若当时的“文坛宗匠”,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故云“戎幕奋飞”;正值国共二次合作的抗战时期,又是中共的亲密战友,故有“共驱日寇”之勉励;最后期许他在团结抗日中立下丰功伟绩,勒石铭勋以激励后来人。

联语可谓意蕴丰厚,上联悼念去世的父亲,下联称赞儿子,宣传抗日,激励人心。长者辞世,多免不了褒饰颂扬之辞。因为赞扬其子,便是间接褒奖养育了此子的乃父;何况儿子如此有出息,不也是对父亲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么?这种从对面着笔、以宾形主的写法,既关系密切又比主更为声名显赫 ,收到了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衡门”指简陋的房舍,也指隐士的居所,典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遐龄”是高寿的意思。“哲嗣”是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先生病逝。毛泽东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叶剑英联名送了挽联。

10

宁都军事会议动员大会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大意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我军游击战的方针策略。“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则是我军运动战的方针策略。

这副对联阐发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游击战争的作战指导原则。它包举了反“围剿”作战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在战略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出发,利用根据地创造的有利形势,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法,趋利避害,扬长击短,在战争中务求保存和发展自己,以多打胜仗、消灭敌人的办法,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的运动战,夺取战争的胜利。

1930年12月,红军在江西宁都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反围剿作战计划。在动员大会上,毛泽东作了富有说服力的和振奋人心的动员报告,详细说明了我军反围剿的有利条件,也反复说明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并为此专门撰写了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自己的游击战略思想。

11

挽蔡元培联

学界泰斗;

人生楷模。

大意是说,在做学问上是人中魁首,在做人方面也是人中榜样。

蔡元培先生将其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教育事业,清廉正直,生活简朴,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购置房产。他曾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当天的报纸这样描述:“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北京成新政新事,人们对改革之举充满期待。”他如一颗明星,照亮民族教育之路!

1940年3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香港逝世,延安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撰送了挽联,表达了对蔡先生的崇高评价和景仰之情。

12

挽续范亭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大意是说:为了人民革命的壮丽事业,敢于以命相搏。其革命的浩然正气,感动天地,令人不禁悲从中来。

“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这是续范亭剖腹明志时留下的绝命诗。

续范亭,1893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组织西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925年前后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旅长、国民军军政学校校长。

1935年12月26日,续范亭因不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奉行的对日不抵抗政策,亲往南京呼吁抗日,遭拒后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杀,举国为之震惊。续范亭的壮举,是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有力揭露和抗议,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遇救不死的续范亭继续为抗日奔走。1941年5月,积劳成疾的续范亭赴延安疗养,1947年9月12日病逝于山西临县。

这是1947年在山西临县续范亭的葬礼上,毛泽东主席特意为其撰写的挽词。这也是对其一生的高度评价和总结。

13

挽冯玉祥逝世一周年联

置身民主;

功在国家。

大意是说,为民主而立身行事,为国家而功勋卓著。

冯玉祥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可敬的民主斗士,中国共产党真挚的朋友。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中,他反对帝制,御侮救亡,为民请命,为国效劳,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他一生中有许多不平凡的事迹,“为毛泽东设家宴””就是其中之一。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和平建国,毛泽东亲赴重庆和蒋介石进行谈判。对于毛泽东不惧风险、毅然飞渝的举动,冯玉祥非常佩服地说:"毛泽东到重庆,说明了他胸襟坦白,一片至诚。"

冯玉祥当时身为国民政府的要人,但由于蒋介石对他与共产党接近这一点上相当不满意,所以,他本人不便亲往迎接,就派他的夫人李德全代表他去九龙坡机场欢迎毛泽东,还专门在家为毛泽东设宴欢迎。是一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将军。

1949年9月1日,在北京纪念冯玉祥将军逝世一周年大会上,会场两侧悬挂着毛泽东撰送的这副挽联。

14

为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联

要做人民的先生;

先做人民的学生。

大意是说:做好老师,先要做好人民的小学生。

联语阐发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辨证关系,挑明了“知行互发、教学相长”的哲学思想,彰显了“人本精神、民本理念”的人文情怀。

1950年,毛泽东回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写了这副对联,作为对师生的勉励。

15

贺张维母八十寿联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大意是说:恭喜张维母长寿,好像上弦月逐渐圆满,好像太阳升起来一样。

这里的恒:音“更”,月上弦。好像上弦月逐渐圆满,好像太阳升起来一样。

典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1950年9月19日,毛泽东为他早年同学张维的母亲八十寿辰,借寓写了这副对联。

16

题洞庭湖联

八百里洞庭重入眼;

五千年历史再从头。

大意是说:重新整理旧山河,重新开辟新纪元。

联语对工整,词句铿锵,气魄壮伟,胸襟豪放。

上联从空间入笔,下联从时间着眼,空间的开阔与时间的悠远凝结着历史的沧桑厚重之感,表现了一代伟人改天换地、继往开来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这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写了这副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洞庭联。

17

题扇联

各求各志各行各路;

离凡离圣离因离果。

大意是说,人各有志,各走自己的路。最后就怕是,人不人鬼不鬼,一生名节不保。

上联“各求各志”,意即各从其志,语出《史记·伯夷传》:“道不同不相与谋,亦各从其志也。”既然各有各的目的和志向,必然会各走各的路。

下联的“凡”、“圣”来自儒学范畴。“圣”指圣贤豪杰,“凡”指人民大众。“因”、“果”为佛家语。

1971年9月的一天,周恩来向毛主席书面汇报了林彪准备叛逃的异常情况,请示处置办法。毛主席阅过材料后,在他喜欢用的一把丝绸折扇上题写了这副对联,旋即叫警卫人员直送周恩来。

18

赠叶剑英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大意是说:诸葛亮一辈子办事小心,吕端一生遇到大事都淡定!

联意既是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对其褒扬,也是在用心良苦予以勉励。

联语出自明代李贽《藏书》。上联的“诸葛”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魏将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谨慎”即古人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之意。

下联的“吕端”是北宋大臣,宋太宗至道元年担任宰相,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病榻上的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这副对联相赠。

————

后记:对联,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毛泽东一生所做的对联甚多,或临窗伏案时,或日理万机之余,或沉痛悲伤时,或欢心愉悦时……我们从其对联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能领略到领袖作为普通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宁都   革命战争   对联   遐龄   诱敌深入   挽联   上联   下联   春联   湖南   文采   美文   大意   情怀   牺牲   智慧   同学   战略   时间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