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资深合伙人:10%的差距,决定100%的输赢

麦肯锡资深合伙人:10%的差距,决定100%的输赢

先讲一个故事,两个朋友在森林里野餐,看到了一只熊。

其中有一个人开始换运动鞋(跑步鞋),旁边的人问他:你换了鞋有什么用,还不是跑不过熊?

换鞋的人说:是跑不过熊,但是,跑得过你就行!


“10%的健康差距很快就变成了100%的健康差距”。

什么叫100%的健康差距?


只比你跑快了10%,但是你被熊吃掉了,跑得快的就活下来了,这就是100%的差距。


一、疫情带来的影响


我们先看一看这次疫情究竟对各个行业、企业造成了哪些影响。


今年,上市公司市值都在大幅地下降,最低点是3月份。到了8月份,还有若干的行业没有恢复。

所以,不管关注国内或国外资本市场我们都会发现,股市好像很好,甚至标准普尔指数都超过了危机前的数值,但是事实上标普指数是由几个权重股给拉起来的,尤其是科技类。

包括银行、油气、保险、一般制造业、农业、化工、商业服务、零售、旅游、航空这些传统行业,依然处于大面积的市值下降的状态之中。


各行各业受到的冲击很大,但各个行业中好的企业和不好的企业差异非常大。


零售行业去掉市值最高10%和最低的10%,中间的公司市值变化是从-40%到+40%。确实有一部分零售企业涨了40%,但是也有一部分零售企业跌了40%,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就说明在熊面前跑得快的人和跑得慢的人,确实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疫情也加大了行业间的分化程度,好的行业更好,但是差的行业更差。

一定程度来讲是先前趋势的“加速度”,即原来可能是这个情况,但是这次疫情加速了原来的趋势。

我分享一个餐饮行业的小案例。


多米诺比萨以送餐为主,星巴克以门店销售为主。过去六个月以来,多米诺的市值增长远远领先于星巴克。


主要原因是,在疫情期间,外卖成为主要的餐饮消费方式。


星巴克的定位一直是“第三目的地”,也就是消费者在家和工作场所之外停留时间最长的目的地。


如果星巴克开始接外卖订单,而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形象不太好的外卖小哥,这对品牌形象和客户体验都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星巴克很长时间以来都很犹豫要不要大规模做外卖业务。


从这一点来说并不是这家企业不知道要转型,不知道要数字化,或是不优秀。恰恰相反,因为它坚守对自己最重要的品牌价值和客户体验,所以转型的步伐很谨慎。



因此,不同的行业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规律做出选择。受到冲击比较大的行业,会更快地做出调整。


企业应该怎么做?

我建议快速地启动前瞻规划,而这个前瞻的规划不需要做很长时间的战略,而是对这些趋势做一个“体检”,看看在这个趋势面前企业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转型和调整。

1.宏观环境的变化

① 数字化

刚才讲的所有行业和企业,之所以拉开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数字化的接受程度和拥抱程度不同。

② 全球连接降低

原来依赖于全球出口的和全球供应链的企业,都受到了冲击,所以需要更多地去探索怎样重新布局目标市场和供应链。

③ 竞争程度加大

目前,市场竞争强度在加大,所以各个行业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头部企业的份额在集中。

④ 消费者趋于成熟

同时,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之前大家讨论消费者行为时,讲了太多的故事、新概念和题材层出不穷。

这次疫情让大家都回归到产品和服务的本源。


当安全性、物流、供应链受到影响的时候,企业是不是能稳定供应,满足消费者的切实需求,往往比新奇的故事来得更重要。

⑤ 社会动员能力增强

这里内涵比较丰富,一部分是讲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一部分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还有是一些社会组织也对企业的生存环境形成了新的影响。

有家公司前段时间因为中国跟美国关系比较紧张,所以,它的供应链打算双轴布局:在中国有供应链基地,在墨西哥有供应链基地,这样可以更稳健。

疫情爆发后,在中国的生产基地一个病例都没有,但是墨西哥的生产基地出现了好几百个病例,甚至死了几人。之后,他们就重新去反思社会的治理水平在供应链决策中的作用。


疫情期间,包括疫情之后,企业要重新思考战略,重新做规划。尤其很多的课题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更多是做确定性的,严密的规划。现在很多的课题是属于边做,边调整。

再分享一个案例。


一家企业有好几个事业部。不同的事业部后面复苏的路径是怎样的、什么时候能够回到之前的水平?要回答这些问题,企业对于疫情怎样控制,市场的需求什么时候能够恢复,做了若干关键的假设:不同情景对于业务的短期影响,不同业务受的影响程度分别如何?


通过这些假设和情景分析,企业可以很快地做一个量化的测算,把企业的收入、利润做了比较快的、模拟性的情景推演测算,大家可以看到有些业务相对来讲利润还是能保住的,但是有些下降得严重。


这家企业本来有一个战略规划——所谓的“增长战略”。但是经过这次疫情冲击之后,在利润提高计划当中,最高优先级的不再是增长措施,反过来变成两个:一是成本管理,从成本里面还有多少的潜力可挖掘?哪些计划中的支出项目要果断砍掉?二是对于已有客户的保留和激活。


这两点是他们一开始没有想到的,也是大家争论比较大的,后来发现想要争夺的所谓的空白市场都没那么靠谱,在这些新业务的项目上支出成本看不到回报。


真正能够比较靠得住的,短期能出业绩的,是去激活已有客户,深入把握这些客户当中产生了什么样的需求,把这些需求更好的满足。


要去了解各个事业部重点在什么地方,哪些受到利润冲击最大,哪些客群、产品种类是需要马上花精力做的,这就产生了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图景,不同事业部所带来的利润的影响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所以,这次危机之后,对于怎么再去看待战略规划,很多企业得出了几点较有共识。

第一点,迎接冲击。

这次不能仅仅作为一场短期的危机来处理,因为从宏观角度来讲,这可能是过去三代人以来面临的最大规模的经济冲击。



我相信对于中国这个经济体来讲是多个因素的叠加,不单单是疫情,还包括外围市场需求、地缘政治、中美关系等因素的叠加。

所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很多经验都不适用了。


现在很多的CEO的人生经历可能是从60年代、70年代开始,而很多企业里的管理人员的人生经历是从80年代、90年代开始的。这些人生经历中,中国经济的单边增长是主旋律,纵使有起落,也能很快回到增长轨道上。

而未来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有多重冲击,对于很多行业来讲可能是总体低增长,而且波动性会非常大。

第二点,变化加速。

虽然疫情带来的人员流动性限制让有些流程变得很慢,但是形势的变化、事态的进展非常快。以前对于时间、对于多快做完一件事情是用“走”的,但现在得用“跑”的。

第三点,团队实力。

要有跨职能的、前瞻的规划团队,能够持续设想规划、判断趋势,以及资源分配,随时做动态调整和动态跟踪。

所以,在跟很多客户交流的时候,大家也都越来越坦率地认识到自己对于局势、公司和最终经营结果的掌控度不像自己想得那么高。


我们一定要接受事实:掌控不了结果,只能在变化面前做出最快和最好的应对。


二、三大视角与四大规划原则


1.前瞻规划的三大视角

① 市场视角

前瞻规划时,我们需要清晰回答这几个问题:客户是谁?你所在的市场最新的变化和形势是什么样的?客户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竞争对手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空间?在这个行业当中,对于市场最大的颠覆性因素是什么?

② 竞争优势视角

我们需要清晰回答这几个问题:与竞争对手相比,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当下,这项优势还管不管用?如果原来的优势不管用,要做出什么样的变化?

③ 金融/投资者视角

所谓的“投资者视角”,就是股东怎么看你这家公司。


很多的管理层感觉自己好像没做错什么,但是市盈率越来越低。债权人怎么看这家公司?银行和评级公司怎么看待资产负债表的质量?


资本市场对于不同行业之间,同一个行业的企业之间,用脚投票,投出来的估值差异非常大。

很多管理人员其实没有真正搞明白为什么大家用脚投票,把自己的市盈率投得那么低,此时有必要从股东的视角来检视一下,原来做的事情是不是仍然在正确的方向上。

2.四大规划原则

① 快速

现在不能是花4个月时间做战略,然后5年再回顾一次,而是要快。



我最近做了一个最快的项目,3个星期不到战略总的方向性结论就上董事会了,然后再用了3个星期,基本上资源分配的原则也出来了。

② 不追求完美

基本正确就可以,不要做大的方向性的误判。

③ 灵活

要基于什么样的假设、什么样的情景,你做了什么样的决定,要把这个情景背后的假设说清楚,当这个假设发生变化的时候要能及时调整。

④ 迭代

规划完成后,每两周回顾战略规划的结果。

案例一:小额信贷


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本来是有战略的,但是在疫情来了之后,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风险比增长重要。


在处理这个问题的同时,他们又很模糊,究竟谁才是重点客户。


如果单纯从“谁还有工作,谁最近日子比较难过”而言,我们会发现送快递、送外卖的小哥似乎还是不错的,他们因为疫情期间业务量大增,大家都非常忙。相反,现在很多小企业即将倒闭,处境似乎很糟糕。


因此,是不是就应该改变目标客群,把小额信贷产品设计给快递小哥呢?


这是一个很大的争论,所以你还得去做衡量,看看哪个客群能给你带来最好的风险收益回报。


要搞清这个问题,每2-3个星期就需要重新做评估,最终这个企业发现,对于低收入人群、蓝领人群的一次性繁荣不是一个重大的趋势,可能还得回到小微里面去,这是这家公司的主要的客群方向。


但这个结论也不是永久不变的,可能过几个月你再检视下各个地方的补贴政策是不是发生变化了?餐饮行业是不是又可以开放了?零售店又可以开放了?或者疫情可能又复发了,所以需要不断地调整。



案例二:建筑施工


这个客户是做建筑施工行业的,前面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来做战略规划,疫情的时候,工地停工了,所以他没什么业务,他当时有点茫然,不知道怎么办。


经过了前面几周的分析后,他做了两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关于客户。


他的客户是开发商,而开发商的采购行为是比较分散的,导致这个建筑施工行业没有全国性的大公司,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区域市场。而他大胆判断,开发行业将来会更多地向头部企业集中,头部企业一定会提升工程环节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个判断关于竞争。


原来这个行业里,“劣币驱逐良币”:竞争者先低价中标再一边做项目一边想各种办法把价格抬上去。他的判断是,当开发商越来越多采用“总对总”的采购,就会不仅考虑价格,更得考虑施工质量和对成本的承诺。


同时,要真正解决客户的痛点,一定要用数据和算法来分析。这个行业里原来的施工质量问题、工期拖延问题、物料的算量的问题,其实都有大量的浪费和管理漏洞。


他们自己做了一个管理软件,这个管理软件可以抓取现场的大量的数据,然后形成提升工程管理的服务,某种程度上来讲,像在垂直领域做SAAS平台(软件即服务)。这个系统做出来,不但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也可能是未来一个新业务的方向。


经过分析,这个企业觉得机会来了:可以在零散行业里占据大的市场份额,就像链家/贝壳,原来在一个很零散的区域性行业里,现在也统一了市场。


但现实跟他的判断差异仍然非常大,所以今年的业务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在这个节点上,就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


这个企业的判断是不是能够指向成功的方向?未来一两年内,要不断跟踪,如果从市场得到正向反馈,就可以追加资源投入,迭代出一个成功的路径。


这个企业的战略转型,是很大的设想,但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确实也需要不停地做出平衡和取舍,主要是关于什么时候能够有足够的条件来做这件事情,可能你原来的方向判断并没有错,但是在这种不确定面前,你可能出发太早了,资源跟不上,反而把自己给拖垮了,所以需要不断动态的调整。


并非要大家用大量时间去做计划,而且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里,计划越来越不管用,但是规划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前瞻规划和一般的计划,区别是什么?


做规划过程中,你会探讨形势,理清自己的思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去调整,所以并不需要一成不变的计划,而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小哥   差距   合伙人   输赢   疫情   市值   外卖   美文   视角   程度   消费者   战略   客户   业务   行业   市场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