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北大捐了10个亿!凭公务员培训赚出千亿身家

给北大捐了10个亿!凭公务员培训赚出千亿身家


草根出身,靠公务员培训成为一代枭雄!


力压俞敏洪,凭千亿身家抢得“教育界首富”头衔!


这个人,就是李永新!中公教育的创始人。


就在昨天,李永新再次“出圈”!以“北大史上最大个人捐赠”在北大校友圈留下了浓烈的一笔。


3月3日,李永新和他创建的北京中公公益基金会,给北大捐赠了10个亿。据北京大学官方微信信息显示,这是李永新的第三次捐款。


在此之前,李永新已经给北大捐赠了1亿8千万,再加上此次捐赠的10亿元,李永新已经累计给北大捐赠了11.8亿。


11.8亿什么概念?据《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大学接受的捐赠总额为31.87亿,也就是说,李永新个人的这次10亿元的捐赠,就占了北大往年捐赠的1/3


根据2020年胡润百富榜的数据,李永新及其母亲鲁忠芳的身家达到1400亿元,位列百富榜第19位。


同年,李永新更是名列《2020胡润百学·教育企业家榜》第1位,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界首富”、“最有钱老师”!


创业20年,李永新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


作为“过来人”,李永新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坦诚地讲,创业是一个九死一生的决定,要成功真的很难。”


放弃保研、放弃去政府部门和国企工作的机会,选择创业,却屡战屡败,最后咬牙坚持,这就是李永新。


碰壁:开启创业之路


1976年,李永新出生于吉林通化的一个普通家庭,爸妈都是普通工人,家里却有4个孩子,生活过得很艰苦。


从小到大,李永新家里经常缺衣少食,有一次连李永新的学费都父母挨家挨户去借,才凑足的。


1995年,李永新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父母月工资总共只有200块、还要供四个孩子上大学。


好在李永新“很争气”,进北大后,吃饭都成问题的他,拿到了助学金、奖学金。靠着燕园食堂三毛钱一份的虾米炒白菜和免费粥、免费汤,撑过了大学四年。


1999年,在大学读了4年之后,李永新放弃了保研的机会,也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公务员和国企的岗位,选择了创业。


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叫“新兴伟业”,这是一家专门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全方位服务的公司。


不少投资人对此很感兴趣,纷纷上门想要合作,李永新雄心勃勃,想要搞一番大事业。


没想到现实很快给了他重重一击。


由于缺乏经验,他给了投资人90%的股份,自己创始人团队只有10%,活动收入了二三十万,最后只拿到了六千块钱,因为之前没有签订任何协议。


李永新当时非常天真地看待商业环境,以为善良可以超越规则,但商业的基本伦理就是按规则做事,商业必须要约定,要签订协议,要遵守固有的商业逻辑与伦理


双方很快发生了矛盾,公司也就开不下去了。


在这之后,李永新没有气馁,他觉得创业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好了。


但他没想到,自己会陷入屡战屡败的境地。


之后,他又围绕教育行业连续创业,做过北大状元演讲团、计算机培训、中小学辅导、奥数班等,没有一个成功的。


李永新就这样做了3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看到什么就做什么,完全误打误撞


迎接他的,自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经常穷得无米下锅,最惨时甚至连1块6毛钱的炒饼都吃不起。


机会:创立中公教育


2001年,为准备公务员考试,一群学生找到了李永新的导师、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导师则向他们推荐了正在搞教育培训的李永新。


在李永新两个月的精心辅导下,所有学员都通过了国考,全部成为中央部委公务员。


听到这个消息,导师启发他道:“你为什么不专注做公务员考试培训呢?”李永新开始认真思索起来。


当时大学不再分配工作,人人期盼“铁饭碗”,社会上掀起公务员考试热。


李永新敏锐地看到这种发展的趋势,他立即抓住公众对教育的感受,就是要“学而优则仕”,把产品、服务做好,贡献核心价值


2003年,李永新正式创办中公教育;母亲鲁忠芳为了支持他创业,拿出3万元,这就是中公教育全部的起始资金。


雷军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尽管李永新当时没有意识到,但中公教育确实站上了风口。


2003年,国考报名人数从2002年的6万暴增到12万。那一年,正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第一批大学生的就业年,160万毕业生嗷嗷待哺,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公务员报考上。


中公教育的创立,正好赶上了市场的大爆发


李永新终于踏上行业发展的列车,朝前奔去。


中国文人讲究“学而优则仕”。而1993年正式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和1994年开始的公务员考试,让大学生有了一条走向仕途的新通道。


但中公教育成立时,“公考”已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


北京公务员考试网的统计数字显示,2004-2009年,通过国考资格审查的人数从18.2万涨到105.2万。


随着考试难度加大,公考培训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在广东教书的易定宏,也一脚踏进了这个市场,这个人就是华图教育创始人。


李永新从培训切入,创办了中公教育。易定宏则用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敲开了公考行业的大门。


2004年前后,双方开始“杀入”对方的大本营,并在之后的竞争中,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教育培训行业历来有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重名师,典型代表是新东方。


另一种模式不依赖单个名师,而是看重研发和教学的标准化,典型代表是好未来。


第一种模式的名师广告效应强,但公司也容易对名师产生依赖,一旦名师出走,将会给集团带来很大损失。


第二种模式,集团不依赖于个人,权力更加集中


华图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中公教育采用的则是第二种模式。


起初,华图势头凶猛,一度是公考行业老大,但随着全国化扩张的推进,中公教育的模式优越性渐渐体现出来。


从2005年开始,中公教育为了快速把业务推向全国,采用了代理商合作模式。中公教育负责课程、教材和师资,代理商负责招生,双方采取分成制。


代理商在当地熟门熟路,招生更快,中公借此在同业中率先完成全国布局。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的运用,让中公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迅速铺开市场,迎来了第一波迅猛发展!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8年,中公教育年度面授招生人次超过10万+。

变革:直营化转型


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搅得百业萧条。这一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就高达611万,还不包括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和失业人员。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公务员成了香饽饽,报考人数骤增。特别是2009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此后12年,年年爆满,再也没有跌落过百万以下!


市场需求急剧扩大,让中公迎来黄金时代。


但李永新心中,却开始酝酿一场新的变革风暴。


中公发展初期,代理商功不可没。但是,昔日的代理模式也存在巨大弊端,公司与代理商之间,既存在商业协作,又充满观念冲突和利益博弈。


由于总部无法对地方进行有效管控,各地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实现标准化。


更可怕的是,眼见着市场爆发,一些代理商却鼠目寸光,不想着扩大规模、提高服务品质,只想着赶紧捞一把


长此以往,最终损害的一定是中公的品牌和口碑。


过去的商业模式与现在发展状况矛盾日益凸显,怎么办?重新定义!重新选择!


2009年前后,李永新下定决心全部转向直营化。消息一出,引来众多争议,但李永新没有妥协,他内心觉得,商业模式一定要变!


他开始召集各地代理商开会,说服他们加入中公教育的直营体系。


2年时间里,中公教育完成了直营化转型


很快,公司员工人数从不到1000人迅速增长到了2015年的1万人,到2020年6月,这个数字超过了4万人。


由于权力更为集中,所以中公教育总部的管理能力极强。


高质量发展和标准化管理逐步跟了上来。


有员工这样评价中公教育的管理:“别的公司如果下沉到县城,县城的员工是否上班了,总部可能都不知道。而在我们这,迟不迟到,总部都知道。”


高度集中管理之下,管理规范化、教学精细化、服务统一化的标准运营逐渐推广开来。


举几个例子吧:


在管理规范化上,实行了分校的层级管理制;
在教学精细化上,做到了对老师选拔、培训、授课的标准化;

在服务标准化上,怎么问好、怎么送水、第一句讲什么、最后一句讲什么等全都有细致的规定和严密的奖惩。

……


标准化运营成为李永新二次发展的助力点,也为中公在深入布局线下渠道上提供力量。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公职考试每年有两次大考,备考周期最短可以切成6个月,6个月,用户对品牌认知短,接触少,“大品牌”自然成为首选。中公深入各地级市和县,让中公的品牌效应辐射范围更宽广。


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公教育全国直营分支机构达到1335个。深度覆盖300多个地级市。


2019年2月21日,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成功上市,成为A股“公考第一股”,市值也开始一路狂飙。


中公教育目前的市值为2041亿。

商业这门生意不是终身制


当然,中公的持续增长并非没有隐忧。


近年来,中公教育频频曝出学员“退费难”“被贷款”的问题。不断陷入退费纠纷。今年7月份,海淀区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4家因退费纠纷多次被消费者投诉的企业,中公教育赫然在列。


面临新的挑战,踏入资本市场的李永新能否带领中公更上一层楼仍然是个问号。


但不管怎样,创业二十多年,头3年屡战屡败、碌碌无为,穷到连1块6毛的炒饼都吃不起,到如今成为教育行业首富,李永新的创业经历,真的非常传奇。


面对过去,李永新坦然道:“一个创业者决心创业的时候要想清楚,你的未来一定有诸多失败,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并且在失败的过程中努力反思,那么,你干脆就放弃创业。”


在李永新的创业之路上,我们能看到几个标签:一、改变命运的北大人;二、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者;三、搭上公考发展快车的幸运儿。


但是,这还不够,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能成为如今市值2000亿的上市公司,背后还有一套亘古不变的、可以提供参考借鉴的创业方法论:踩对行业大势,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可复制规模化的项目,夯实产品和服务体系……


技术、资本等外部力量固然可以加速创业的进程,但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等不够成熟,同样会成为企业们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毕竟,商业这门生意不是终身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北大   学而优则仕   公务员   屡战屡败   身家   市值   首富   美文   名师   商业模式   代理商   总部   模式   商业   行业   全国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