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咱们的“双减政策”并不是世界首创

其实号称“教育最强国”的北欧国家芬兰,早已将这项教育策略践行多年了。

不得不说,他们的一些经验和现象非常值得咱们借鉴了解。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二战结束后,芬兰迎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40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芬兰富裕的社会就已具备条件,开始探索新环境下基础教育的改革之路。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也进入了持续四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可以说社会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传统的学科类应试教育也会在当下出现了各不适应的问题。

可以说,我们现在进行的双减,和芬兰当年的教育改革颇有相似之处。

在双减下最直接的声音,是让教育回归本源,让竞争内卷的鸡娃式育儿理念得到纠偏。在整体的教育环境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同时,也要给孩子留出更多的素质类发展空间。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在芬兰,低年级的孩子不用考试,没有作业不需要同窗竞争,却被世界称为“教育最强国”。这按照我们的理解,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国内拍摄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记录了不同国家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期中第二集提到芬兰孩子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中,阅读类和科学类的专项成绩位列欧洲第一。

这让身处国内的人们不禁疑问,芬兰的孩子是如何在没有压力没有测验的情况下,受到这种世界级认可的?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芬兰,哪所学校是最好的

家长鸡娃的意向,无非是想让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可如果社会中,所有的学校教学水平都一样了,那鸡娃自然就没意义了。

在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都一样好,老师都由政府统一分配,学校也没有公立私立之分。

老师的没有职称分级,薪资也都是据年限提升。

不同的地区,人们能享受到的教育水平都一样,不论乡村或城市。

念小学的孩子,在上四年级前,都没有考试,没人能按分数给孩子们分成三六九等。

而只是更具孩子们校园生活中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一个评估。而目的仅仅只是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以及兴趣点或潜在的方向。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期间,老师,孩子,家长统统抛开一切等级观念,大家在一起没有隔阂。

你可能会说,这在启蒙阶段或许还可行,等到了需要考虑就业问题时,这些美好的育人理想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是芬兰教育中奇妙的地方了,芬兰人认为在涉及到未来生存问题的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时,两者是平等的,不会有人因为分数不够被迫选择职业教育,就要遭到社会的冷眼。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不论孩子们未来是选择掌握一门技术,还是继续学问深造,在芬兰都能找到幸福的前路。

所以芬兰有没有最好的学校,当然有,就是那所离你最近的学校。

芬兰都教孩子学什么

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初阶段,都会用手、眼睛、耳朵、鼻子,去感受,去抚摸,通过好奇的引导去了解周围的一切。

这是最初的“学习”。

一般的孩子,要在11岁后才能逐渐培养出抽象思维的能力。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也就是说,低年级的孩子,是很难通过反复的背诵和阅读,去理解抽象的学科知识的。

所以在芬兰的课堂里,学科知识是有的,但也会有许多基于生活,能够融合学科知识的现象教学。

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更好的和生活结合,最后把掌握的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

比如老师会带同学们去自然环境中,让孩子拿着草木的图片,再亲手去感受真实的自然。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培养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的意识,这样的孩子能更好的保护身边的环境。

这便是芬兰的教育者们,传授给孩子们的东西。

考试并不一定必要

没有测验,没有作业,没有详细的学业水平划分,怎样知道教育是否成功?

纪录片中一位老师如此解释:他们能从现实生活中学到知识,在3年级没有任何考试,因为我们想要避免竞争,我们唯一可以评估的,不是他们在学科中学到了多少的知识,而是他们如何学习,还有在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

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什么,这是芬兰教育理念的核心。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所以对孩子的评估,不是考核他们在学科中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要看他们如何去学习,如何思考,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那么这就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熟练的通过自学来掌握学科中的知识?

不能,学校中也有知识掌握差的孩子,但面对这种问题,老师首先不会去批评孩子,而是要反思自己。

“我们会思考我们教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不会认为是哪个孩子有问题,我们会尽可能多地检查我们的方法。如果他对玩小汽车有兴趣,我们会用小汽车来教学,或者我们会数乐高。我们会去杂货店,我们悄悄地把数学引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里,然后数学就会变成擅长之物。”

芬兰社会中的小孩会告诉你,什么是成功: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一样好,大家平等,没有最好的人。如果有一份工作,有一个伴侣,再有一点钱,那么你就算成功了。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孩子都有发觉自己有点的机会与空间,社会也会给予足够的认可和鼓励。

人们对教育的信赖与认可,使芬兰拥有了高度人性化的理想教育环境。

唯分数论的绝对选拔制度,在这也就失去了成形的条件,家长轻松,孩子快乐,老师尽心,最终促成芬兰教育的共赢。也就无愧“教育最强国”的称号了。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如果从芬兰的教育中,能看到孩子们为了回归更好的生活而学习,培养拥有独立思维,有创造力,有兴趣爱好,最终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为社会贡献的人。在没有鸡娃,没有内卷竞争的环境下,看看芬兰孩子走的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视角。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学生在非高压自然成长状态下,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好奇心、对专业的兴趣。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急,慢慢来,只要给他们机会和时间,一定能学好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时候可以成才,但我们不应过早地帖上差生的标签。

芬兰的教育堪称世界第一,究竟是否成功,我们不予以置评。我们的双减要根据自身情况摸索前进,我们可以借鉴,我们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相信我们的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更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

关于“双减”,我们有例可鉴,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芬兰   目的   作业   糟粕   小汽车   强国   美文   学科   家长   竞争   老师   孩子   精华   环境   学校   社会   知识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