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陈独秀,文化领袖为何最终晚景凄凉?

章士钊这样评价陈独秀,“仲甫为天生领袖”。


陈独秀,字仲甫。近代史研究员唐宝林先生这样认为,1915年到1927年,可以称之为“陈独秀时代”。


陈独秀之前,是“孙中山时代”;陈独秀之后,是“毛泽东时代”。


也就是说,陈独秀是一位与伟人们并肩的,领袖式人物。

《觉醒年代》:陈独秀,文化领袖为何最终晚景凄凉?

以《新青年》为阵地,他凭借自己深刻的思想和爱国的热情,引领中国人走向觉醒,主导了五四运动、中共成立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在这些事件当中,不同阵营与不同年龄的人,都以一颗救国之心,很明显地团结在陈独秀的周围,他成了一个具有实际话语权的领导核心。

《觉醒年代》:陈独秀,文化领袖为何最终晚景凄凉?

这样一位领导者,1929年11月15日,被开除出党。


从此,他在民间长期的形象是一位失败者。因为“右倾机会主义”导致大革命失败,导致党组织遭受严重损伤。


1938年,拒绝国民党出资另立党派要求的他,到达江津。


妻离子散,好友不再,63岁的老人,在穷困潦倒中郁郁而终。


为什么,一位引领潮流的领导者,最终晚景如此凄凉?

《觉醒年代》:陈独秀,文化领袖为何最终晚景凄凉?

不可否认,陈独秀是一位领导者,而且是一位天然型的领导者。


1919年6月,陈独秀因为在繁华地带发《北京市民宣言》的传单,被捕入狱后,《新青年》无人编辑,面临停刊危机。


胡适站出来说,让我来负责吧。当时,所有的教授都沉默了,明显都不赞同。


鲁迅一句话点破,《新青年》是仲甫兄带来的,只能是他的《新青年》。


在那一圈教授中,其实各人的性情、年龄和信仰都不是完全相同,但陈独秀却能够把他们团结起来,听他的指挥。


即使有共同的追求,可要让一群牛气哄哄的大佬文人彼此服气,那可不容易。


胡适做不到,鲁迅也做不到,只有陈独秀,能够成为他们默认的领导者。

《觉醒年代》:陈独秀,文化领袖为何最终晚景凄凉?

固然是陈独秀的思想走在前端,更因为,他是一位天生的领导者,具有一切天生领导者的特质,也就是两个特点。


第一,性格外向,性情中人。


从小到大,在学校中,可以发现,一个班集体,能够率先收获众人眼光,被班主任钦点为班长的,通常是两类人。


一种就是为人稳重、处事成熟的大哥型人物,做事情妥帖全面又周到,班主任让他办事很放心,立刻会委以重任。


另一种就是性格外向头脑灵活,这种人你都不需要花心思去找,他放在人群中,会自动发亮发光,大家会自然靠在他周围。


就如同一个自然发光的小太阳,放在班集体,他会是老师第一眼发现的人才,而且即使过了十几年,可能老师还会记得他。


进入社会,他会是在一群年轻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领导核心,被领导另眼以待。


这样的人,就是天然的领导型人物。陈独秀,很明显,就是这样的人物。

《觉醒年代》:陈独秀,文化领袖为何最终晚景凄凉?

来到北京,感到天地辽阔前景无限的快乐时,他直接躺倒在雪地,感受大地的怀抱,是直接而纯粹的情感。


胡适回国时,他直奔上海去接他,渴望之情溢于言表。


看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时,他激动到直接说,我要亲吻他。


他对喜怒哀乐的表达非常直爽,带着一种畅快的热情,让人感到希望。


而被他情感感染的人,一方面,会觉得生活更有力量,我们都乐意跟乐观的人交朋友,也喜欢能带领我们闯前程的领导。


另一方面,也会觉得自己在他那里非常重要,有得遇伯乐的激动,感念于心,自此忠心追随他,比如胡适。

《觉醒年代》:陈独秀,文化领袖为何最终晚景凄凉?

这样的热忱希望,更是黑暗麻木的中国需要的,也是他的领导力来源。


第二,为人坦荡,用人不疑。


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陈独秀从茫茫人海中,挖掘出了最合适的人才,不问资历,不管年龄,唯才是用。

《觉醒年代》:陈独秀,文化领袖为何最终晚景凄凉?

胡适还只是一位美国的博士生,陈独秀就从一篇文章,发现一位白话文先锋的光芒。


周树人仍躲在小楼成一统,陈独秀已经看到他的大才,从故纸堆中把他挖出来。果然,鲁迅犀利笔锋震天下。


陶然亭雪天相见,别人只觉得大雪天外面相会太荒唐,只有陈独秀懂得钱玄同之心,更见知己心心相惜之意。


鲁迅先生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说陈独秀的大门敞开,门口刀枪林立,坦坦荡荡让人放心。


也只有这种性情自然、为人坦荡的天然式领导,才有可能留住思虑较重的鲁迅。

《觉醒年代》:陈独秀,文化领袖为何最终晚景凄凉?

所以,胡适提出《新青年》换主编,其他人都沉默,开口反对的,只有鲁迅。


由此可见,陈独秀是一位具备天生领导特质的人物。他这种天然型的领导才华,让他走上革命事业的巅峰。


但是,也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天然性格,导致他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性格外向的性情中人,为人坦荡从不怀疑,其实意味着另一面,那就是做人太单纯。


他用自己的纯粹热情吸引别人,成为领导核心,也最后败于这种单纯天真。

《觉醒年代》:陈独秀,文化领袖为何最终晚景凄凉?

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说,陈独秀“缺乏中国政治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这是他“注定要失败”的原因之一。


所以,1926年,面对革命联合战线越来越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对国民党右派的阴谋酝酿,作为领导者,他看不清。


他选择了妥协退让,也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导致白色恐怖发生时,大批志士壮烈牺牲。


而天然式领导还有一个问题,情感强烈,人格魅力强,也容易固执己见,自己一条路走到黑。


胡适说他“容易走极端”,陈乔年说他爸“封建大家长”,就是如此。


这也让他在大革命失败后,坚持自己的判断,反对中央路线,最后众叛亲离。

《觉醒年代》:陈独秀,文化领袖为何最终晚景凄凉?

性格决定命运。邓小平曾说过,陈独秀“不是搞阴谋诡计的”,最终走向悲情革命者的道路,实是可叹。


但永远不能否认的是,他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那个年代的实际领袖,引领社会思想思潮,为中国觉醒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胡适   领袖   鲁迅   晚景   雪天   坦荡   领导者   美文   中国   性情   凄凉   新青年   为人   性格   热情   走向   年代   领导   人物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