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下去,终究会有结果


李时珍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下去,终究会有结果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 祖父是一位手摇串铃、四处奔波的游方郎中。 父亲小时候读过一些书,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医生,并写过一些医学著作。

李时珍从小念书,14 岁时中了秀才,后来三次考举人落选了,就绝了做官的念头,选择行医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李时珍24 岁开始行医,在行医中感到识药、用药是个大问题。一个医生对药物、药性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处方开得再好,也不能治好病。

他还发现,许多药物学方面的书籍,例如汉朝《本草经》、南朝的《本草经集注》、唐朝的《新修本草》、宋朝的《开宝本草》等书,在分类上有不少错误,有的将一味药分成两种,有的将两种药混为一谈。

书中记载的药物虽然有图形有解说,但是,有的图形与解说不是一回事;有的有解说而无图形;有的解说是正确的,图形却绘制得不正确;抄错刻误的地方也举不胜举。

“医术再高明,处方再灵验,没有一本可靠的医药书籍作指导,也难治好病,弄不好还会害了病人的性命。”李时珍阅读的医书越多,这种担心就越强烈。

渐渐地,一股欲望在李时珍心里升腾起来--写一部药物品类齐全、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医药学著作。

李时珍把这个大胆的想法告诉了父亲。 父亲惊愕了:“谈何容易,我写那几本书,少者数千言,多者万言。 你要把全国的药物都搜集齐全,一一解说,即使用一辈子的功夫也难完成。 难啊!”父亲最后长叹了一声。

“困难是不小,但只要我每天不间断地干下去,总会有个结果......”李时珍倔强地答道。

父亲被儿子的精神感动了,他望着李时珍,点头同意了。

李时珍开始写《本草纲目》的这一年,已经35 岁。 他以唐朝人写的《证类本草》作为底本,参照各家的本草书籍,按自己拟定的体例整理一年来搜集的笔记资料。

写了一段时间,李时珍发觉,古代许多官修本草书错误百出的原因,是编纂者对于许多药物并没有亲眼见过,只是从书本了解其特性,或者凭自己的经验猜度判断。他感到,仅仅根据古人的书籍和自己行医的经验,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


李时珍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下去,终究会有结果

例如,“远志”这味药,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说它是小草,形态像麻,叶青色,开白花;而宋朝马志的《开宝本草》中却说它像大青。两种说法到底谁是谁非,仅凭文字是难下判断的。

李时珍感到,要获得真知灼见,只靠博览群书远远不够,还必须深人到出产药物的大自然中去。

于是,他在搜罗、参考百家书籍的同时,常常头戴斗笠,肩负药筐,带着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到山林、田野、江湖去观察、采集药物标本,广泛收集民间治病的土方子,与农民、渔民、猎人、樵夫、药农、果农、花匠交朋友。

他从药农那里知道:藏袭和女藏是两种毫不相同的药用植物,过去大多数医书把它们混为一谈;南星和虎掌是一种植物的两种名称,《证类本草》中把它说成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李时珍把这些亲见亲闻的知识都一一记录下来,写进《本草纲目》中。

一次,他到武当山采药,听说山上生长一种叫榔梅的仙果,山上的道士每年都要用蜜汁腌好,献给皇帝,说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为了研究榔梅的真实价值,他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偷偷采了几次,亲自品尝,才知道榔梅的药性不过是生津止渴罢了,从而揭穿了仙果的秘密。

李时珍一边行医,一边考察药物、撰写《本草纲目》。在武昌府,他治好了楚王儿子的气厥病,被强留在楚王府中,担任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的事务。《本草纲目》的编写被迫中断了。

李时珍在楚王府工作了两年,因为医术高明,被楚王推荐到京城的太医院任职。他时常惦记着《本草纲目》的写作,但是枯燥的坐班生活,使其行动极不自由,好在太医院藏有丰富的医学典籍和许多他未曾见过的秘方,还储存着许多稀有的名贵药材,敏而好学的李时珍整日整日地读书,分辨药材。这多少排解了无法写作弓起的不安情绪。

李时珍想:太医院有这么好的条件,如果由太医院来主持编修《本草纲目》,岂不是既快又好?

他向太医令谈了自己的想法,哪知太医令不但没有认真考虑,反而斥责他重新修订《本草》是“擅动古人经典,狂妄至极!”其他医官则讥笑他自不量力,自讨没趣。

当时,太医院的太医都热衷炼丹升仙。李时珍非常反感,他更加感到时间紧迫,就借口自己有病,辞职回到家乡。

他找出三年前写的旧稿,继续编写《本草纲目》。像从前那样,边行医,边四处考察,边写作。他多次长途旅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下去,终究会有结果

《本草纲目》第一稿完成后,李时珍进行过三次修改,每次修改,他都不断完善这部书的体例,增补新的内容。当初设计纲目时,包括释名(解释药物名称的来源和依据)、集解(说明药物的产地、形态和采集方法)、气味(说明药物性质)、主治(阐述药物功用)等。后来,他亲自栽培一些药物,炮制并且临床试验,了解药物在不同情况下药性、功用的变化和适用的范围,又有了新的发现。 因此,修改补充过程中,他又增加修治(阐述抢制方法)、发明(记述前人和自己使用这种药物的临床经验和药理方面的研究),有些药物还防有“辨疑”和“正误”栏,纠正过去本草著作的错误,最后还有“附方”,说明药物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这就使《本草纲目》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在李时珍61 岁那年,《本草纲目》终于完成了。他独自一人,呕心沥血,整整花了2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 190多万字的巨著。 27 年里,李时珍参考的前人著述就达八百多种,书中附录的药方有11091个,其中8161个是李时珍亲自搜集的民间药方,还附有药草图谱1110 幅。这部书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中期(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巨大成就,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当时,这部医药学巨著并没有引起官府的重视,书商不识货,担心印了卖不出去,李时珍也没有钱去刊印这部著作,因此,此书好多年都无法出版。

李时珍为了出版这部书,先后只身到武昌、南京联系刊刻之事。 在南京,他一边行医,一边联系书商,辛苦了几年,没有一家书商愿意刊刻《本草纲目》,他只好扫兴回到蕲州。

又过了几年,南京一位名叫胡承龙的藏书家专程赶到蕲州,向李时珍商议刻书的事情。李时珍喜出望外,但此时他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

1593年,76岁的李时珍困卧病床,还念念不忘《本草纲目》的刊刻,他最终还是没等到《本草纲目》问世,就在这一年的秋天,李时珍带着终生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1596年,《本草纲目》初刻本终于在南京出版了,不久就风靡全国,以后又被翻刻了几十次。

1606年,《本草纲目》传人日本、朝鲜,以后陆续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传至世界各国,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的成就告诉我们,任何事,坚持下去,总会有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李时珍   本草纲目   本草   药农   武昌   书商   楚王   药性   南京   太医   美文   药物   图形   父亲   书籍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