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杀死11岁弟弟”:重男轻女,会将女孩逼成魔鬼


“14岁女孩杀死11岁弟弟”:重男轻女,会将女孩逼成魔鬼


“14岁女孩杀死11岁弟弟”:重男轻女,会将女孩逼成魔鬼

之前,陕西省安康中院审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案,主角是一位年仅14岁的女孩,受害者是她11岁的弟弟。

“14岁女孩杀死11岁弟弟”:重男轻女,会将女孩逼成魔鬼

女孩杀害弟弟的手段极其残忍。在凌晨三点多钟,女孩想趁弟弟熟睡时将其掐死,但没有得逞,因为这时候旁边的妹妹醒了。

她只有停止作案,假装熟睡。等妹妹睡着了之后,她从厨房找来菜刀,朝弟弟砍去,接着又拉着弟弟的头,狠狠地往墙上撞去。

将弟弟撞晕之后,她准备把弟弟扔进粪坑中溺死。意料之外的是,在她将弟弟拖进粪坑的途中,弟弟醒了,挣脱着逃出了家门。

14岁女孩一路追着弟弟到了石桥上,这时候的弟弟已经极度体力不支,女孩抱起弟弟就往桥下扔,将其摔死。在确认弟弟已经没有呼吸后,女孩将其用泥沙埋了起来。

弟弟本来是她为数不多的血缘亲人,她却忍心下此狠手,这让常人都是无法理解的,然后,抽丝剥茧之后发现,一切的作恶,都是有源头的。

而这个源头,是我国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文化,这样的文化,不仅毁了女孩,还毁了男孩和一个家庭。

“14岁女孩杀死11岁弟弟”:重男轻女,会将女孩逼成魔鬼

这个14岁女孩的家庭中,一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带着三个孩子生活的同时,还兼职在宾馆打工。

出事那天,母亲照常去了宾馆,留下三个孩子在家睡觉。事故的导火线是14岁的姐姐躲在被窝里看手机被弟弟发现。

她怕弟弟到父母面前告状,于是起了杀心。这样的犯罪动机,在大众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其实,这只是导火索,姐姐对弟弟的恨已经积累成了一座雪山,雪崩之后,姐姐的供词是:

“父母给年纪更小的弟弟买了手机,却不允许我和妹妹玩手机,我和妹妹就像是弟弟的陪衬。”

14岁的女孩由于害怕弟弟的告状就对弟弟下了毒手,这从侧面就可以证明,平时父母对两个女儿的态度有多恶劣,对儿子有多溺爱。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姐姐》中弟弟安子恒对姐姐说的一句话:

“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打过我,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同一个人。”

“14岁女孩杀死11岁弟弟”:重男轻女,会将女孩逼成魔鬼

《我的姐姐》中,姐姐安然也出生于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遭受了难以释怀的原生家庭之伤。

在那个计划生育的年代,由于安然是一个女孩,父亲想要一个男孩,就让安然一直装作残疾人生活。安然不肯,父亲就往死里打她。

“14岁女孩杀死11岁弟弟”:重男轻女,会将女孩逼成魔鬼

安然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但父母觉得女孩子读再多的书最后也是结婚生子、回归家庭,没有必要培养,于是擅自改了她的志愿,让她读了一所离家近的大学,专业是护士。

这样一来,安然也可以帮忙照顾弟弟了。

在那个必须依靠父母给钱才能上学的年纪里,安然选择了顺从,先读了护士专业,毕业后在家附近的医院工作,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努力赚钱,想考研到北京。

就在梦想即将实现时,父母因车祸双双去世。周围的亲戚都觉得她不应该去北京读研,将自己的弟弟抚养长大才是正道。

面对这样一个和自己一点感情都没有的弟弟,安然不知道为什么要牺牲自己的前途去照顾对方,就像故事原型中的姐姐说的一样:

“如果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给我生了这个弟弟也许我会很疼爱他,会把所有财产留给他,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亲情。”

在传统的社会文明中,女性就是用来牺牲的,特别是为家庭牺牲。所以,周围的亲戚才会觉得安然将弟弟送人的决定是自私且不对的。

而整个社会文明都有重男轻女的倾向,才会让安然的姑妈说出这样的话:

“你家就这么一个传宗接代的人,你将你弟弟送人,怎么对得起你九泉之下的父母?”

女性同样流的是父母的血,为什么就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为什么只有男孩才能被称之为父母生命的延续?

如果仔细探究《我的姐姐》这部电影,会发现一个问题,其实姐姐想要既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北京读研又不将弟弟送人,是有可能的。

在读研期间让周围亲戚照顾一下,读完后工作了,就将弟弟接到身边就可以了,只要有这样的想法,就一定有实现的可能。

但安然并没有往这方面去想,父母去世之后,她的第一想法就是将弟弟送人,这是为什么?因为在潜意识里,她还是恨自己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的,由此,她还把恨转移到了弟弟身上。

如果不是弟弟,她不会被要求装残疾人,不会为了照顾弟弟而被改专业,这些压迫,都发生在她没有选择的时候。

如今父母去世,面对照不照顾弟弟这个抉择时,她有了选择的余地,心里恨父母的重男轻女,恨弟弟让自己承受了这么多,这时,她必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将弟弟送人。

其实,看过《我的姐姐》的观众里,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姐姐的决定,很多人依然在指责姐姐的不负责任。

在这里,我只想说,姐姐安然的冷漠无情是父母的“重男轻女”造成的,在质问姐姐的无情时,还得先质问“重男轻女”对女性的伤害。

《我的姐姐》中的故事原型,其实比电影中的姐姐更为“绝情”:

“14岁女孩杀死11岁弟弟”:重男轻女,会将女孩逼成魔鬼

在父母去世之后,原型中的姐姐直接将弟弟送人了,永远不和他联系。不仅如此,还卖掉了名下的两套房子,在北京付了首付。

她名下有两套房子,一套是爷爷赠与给她的,一套是父母闹离婚时过在她名下的,父母还在时要求她过户一套给弟弟,并且照顾弟弟,因为父母老去,逐渐感觉力不从心,这其实很容易让她感到父母的“重男轻女”。

毕竟,在她看来,属于父母的房子只有一套,能和弟弟共享的就是父母那一套,当父母要求她过户一套给弟弟并照顾弟弟时,她感觉自己被牺牲了。

《我的姐姐》是在此基础上改编的,大多数情节都与原型相似,只是把结尾做了开放式的改编。

由此可见,现实是比艺术作品更为残酷的存在,父母的“重男轻女”思想,会将女性变成何等的“冷酷无情”和“自私自利”。

几年前,有一部爆款电视剧《都挺好》。苏明玉作为一个典型“重男轻女”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物,她的伤害,是无法释怀的。

小时候的她,就被要求洗哥哥弟弟的衣服。吃饭时,肉永远都是摆在哥哥弟弟旁边,高考时,本来想考清华的她,被母亲安排到一所二本师范学院读书……面对这些不公,她选择了离家出走。

所以,在母亲的葬礼上,她才会表现得如此淡然,并没有很大的悲伤。“重男轻女”,是扼杀情感的刽子手。

再回到最开始的那个14岁女孩这里,这个女孩之所以对弟弟如此冷漠且恨之入骨到起了杀心,这样的心理,是多年的“重男轻女”压迫下的冲动爆发。

为什么父辈会有如此深入人心的“重男轻女”思想?

这还是由于女性的付出得不到社会的承认造成的。传统社会中,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两者本来是平等的,但社会只以经济收入来衡量男女对家庭的付出,这就导致,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有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局面。

男性一旦在家庭中成了掌权者,女性在嫁人之后就成为了他的附属,没有自我,不能随时侍奉自己的父母,让父母老无所依,父母自然就会“重男轻女”,

因为他们也要“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在某种意义上,撕开了亲情的遮羞布,被贴上“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标签的亲情,不过也只是利益棋盘。

作家黄佟佟说:“中国女孩的成长史,太多利用,太少关爱。”

其实,何止是中国女孩,在利益棋盘上的亲情,中国男孩也一样,如果不是有所图,男性恐怕也得不到这么好的待遇。

然而,人与人之间,确实是没有绝对纯净的情感的,只付出不求回报的是神,不是人,要想改变女性的处境,只能让自己变得有价值。

值得可喜的是,“重男轻女”这个问题已经被拿出来广泛探讨,虽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但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热点。

就像《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女主角在电影发布会上说的一样:“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女性的声音会被聆听的时代,过去的女性是没有这样的权利的。”

“重男轻女”现象要想真正改变,还得从“女性的付出重审”谈起。当女性和男性结婚后,女性和男性的地位能够平等,女性也能成为父母老去时的依靠后,父母才不会觉得养女儿是没有用的。

而“非重男轻女”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女性,才会更独立、有担当、内心充满爱,而不至于成为杀人凶手和情感漠然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重男轻女   弟弟   女孩   名下   原型   美文   北京   安然   亲情   魔鬼   姐姐   男性   母亲   父母   家庭   女性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