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魏延:一伐时两个高傲男人之间的暗斗

《魏略》这本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诸葛亮在南郑与自己的手下商量对策,魏延说:“我听说夏侯楙年轻,住不过是魏主的女婿罢了,为人胆怯而且没有谋略。如今给我五千个精兵(负责进攻),五千个士兵背运粮食,直接从褒中出,沿着秦岭向东而行,接着顺着子午道向北而行,不过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到达,必定乘船逃走。长安城中只有御史、京兆太守而已,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够吃了。等到魏国东边的兵将聚合攻过来,尚且需要二十多天,而你从斜谷出来,一定能够到达。如此,则一举就可以把咸阳以西的地盘平定了。"诸葛亮认为这个计策太危险,不如从平坦的道路走,可以平安地攻取陇右,十全必克,不犯错误,所以不用魏延的计策。

而《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更有意思,“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也就是说,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魏延都要求率一万人走跟诸葛亮不同的道路来与诸葛亮于潼关汇合,就像当年的刘邦与韩信那样。而每次诸葛亮都拒绝了。魏延则经常说诸葛亮胆怯太怂,感叹自己的才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诸葛亮与魏延:一伐时两个高傲男人之间的暗斗

魏延

不管是《魏略》上记载的诸葛亮拒绝了魏延一次还是《三国志》中诸葛亮多次拒绝魏延,都说明了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矛盾。人们常常把重点放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的“十全必克”到底谁对谁错上,其实魏延与诸葛亮对策略的争斗是表象,对权力的争斗才是本质。

昔日,刘备为汉中王,把治所迁到了成都,需要重要的将领“以镇汉川”,众将都认为是张飞,张飞也觉得应当是自己。然而,刘备却提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下子让众人简直惊掉了下巴。刘备紧接着与众人开会,问魏延:“我如今对你委以重任,你说说你会做些什么事呢”魏延回答: “如果曹操率所有大军而来,请为大王抵御他们;若偏将率十万士兵而来,请为大王吞掉他们。”先主认为他说得棒极了,众人都赞叹他说的话。但这也体现出魏延高傲自大的个性。若把他用得好,他可以成为一名猛将;若把他用得不好,他可以成为一颗“定时炸弹”。刘备称帝后,进拜魏延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魏延在汉中那些年尽心尽责,没有大乱,成为汉中前线实际上的一把手。

诸葛亮掌权后,“驻汉中”,让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这样一来,诸葛亮成了汉中前线的一把手,而魏延的实权就被削弱了。魏延之所以不停地向诸葛亮请求由自己率兵从其它道路进攻,其实是想尽力争取自己对兵权的掌握性和独立性。

偏偏诸葛亮也是一个高傲的人,不肯分权。别看诸葛亮在奏折上称自己“驽钝”“才弱敌强”,仿佛诸葛亮是一个谦逊低调之人。但人性是复杂的,那只是诸葛亮的一面而已,诸葛亮另一面是高傲。

诸葛亮与魏延:一伐时两个高傲男人之间的暗斗

刘备

比如南征时不肯派偏将去,非要自己去,认为“诸将之才皆不如己”,结果诸葛亮自己南征返回后,南中地区继续叛乱,还得张嶷等人给他擦屁股,给他解决遗留下来的一大堆麻烦。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众将认为应当以“宿将魏延、吴壹等”为先锋,诸葛亮偏偏“违众拔谡”,原因不详,或许是诸葛亮与魏延策略不同,而魏延鄙视“亮怯”让诸葛亮心里不爽,所以不让魏延当先锋吧。结果马谡惨败,诸葛亮“徐行不进”,第一次北伐随之告吹。

之后,蒋琬、李邈劝诸葛亮不要杀马谡,诸葛亮皆不听。马谡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诸葛亮用马谡时,谁劝都没用;诸葛亮杀马谡时,谁劝都没用。马谡死后,诸葛亮请自贬三级,但是仍然“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没有遭到实际性惩罚,实权没有任何损失,意思很明显:我诸葛亮可以自贬三级,但从不会放弃实际的权力,魏延、李严,你们洗洗睡吧,我是不会把权力让给你们的。然而,魏延、李严等人并没有放弃,依旧想方设法来获取自己领兵的自由权和独立权。

诸葛亮与魏延:一伐时两个高傲男人之间的暗斗

诸葛亮

恶果渐渐埋下,蜀汉的悲情色彩更浓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南中   南郑   京兆   潼关   太守   汉中   偏将   长安   子午   实权   计策   先锋   丞相   高傲   美文   夏侯   将军   两个   男人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