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语文的浪漫


教出语文的浪漫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固然可以千变万化,但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与无奈: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置若罔闻。学生为何对语文如此消极?究其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学方式陈旧,过于工具性、机械性,一味灌输,缺乏互动,使原该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就为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脑子转起来、双手动起来、嘴巴说出来?笔者认为,就是要抓住语文自身的规律,引导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领悟、鉴赏作品的语言美、艺术美、思想美,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让诗意、幻想和神采飞扬的奇思妙想浸润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句话——要善于教出语文的浪漫。

这里有必要对“浪漫”一词作简要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二是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常指男女关系而言)。本文取义于第一义项,即要让语文课充满诗意幻想,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语文是一门浪漫的学科

浪漫是语文的特质之一。尽管音乐、绘画、雕塑、舞蹈也包含了浪漫的要素,但没有那一门艺术有着语文这样丰富的浪漫。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的浪漫在教材编排上的体现。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纵观高中语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外,还有60%以上的篇目是文学作品,加上《语文读本》和其他要求课外阅读背诵的古典诗词,这就使语文的文学性、浪漫性更加突出。教材中有形散神聚、收放自如、抒发真性情、描画佳风景的散文;有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深刻揭示时代主题、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小说;有熔文学、音乐、美术、表演、舞台艺术于一炉的戏剧;更有情感强烈、想象丰富、高度凝练、充满跳跃性与音乐性的诗歌。

2、语文的浪漫在文学作品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体现。从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诗经》开始,历朝历代出现了一大批浪漫主义大家,有庄周的“万里逍遥”,有屈原的“千古风骚”,有王勃的“滕王绝赋”,还有李太白的“千丈白发”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等等,他们汪洋恣肆、纵横挥洒、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文学的浪漫,还有近现代的散文佳作和小说精品,无不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芒。即便是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也同样充满语文的浪漫光彩。《红楼梦》作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典范,全书构思奇巧,想象丰富,诗意盎然,读后仍让人充分感受到属于语文的那份浪漫。

3、语文的浪漫在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上的体现。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有“怒发冲冠”的爱国激情,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情怀,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缠绵悱恻,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和“人生如梦,一撙还酹江月”的感悟……其浪漫的篇章可谓流光溢彩。

教出语文的浪漫


二、浪漫的语文浪漫地教

语文学科客观存在的浪漫性,要求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1、用艺术的手段诠释语文的浪漫

语文教学中,我们固然可以用阅读、吟诵、赏析、仿作等纯语文的手法来体会语文的韵味,但借助艺术的手段则更能充分展示语文的浪漫。

——美术。将美术图片展示给学生,对学生感悟作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的初中老师颇具美术功底,他在教我们《卖炭翁》一课时,寥寥几笔,在黑板上画出“黄衣使者白衫儿”与“回车叱牛牵向北”的情节。全班同学顿时兴趣大增,边听老师的吟诵,边看黑板上的绘画,不仅深深感受到宫吏的霸道、卖炭翁的无奈,更被绘画融注诗意的艺术氛围所折服。整堂课气氛活跃,同学们踊跃作答,是堂异常成功的课。师道传承,受益终生。现在,我执掌教鞭了,也常用这种方法在三尺讲台上演绎起语文的浪漫。我的美术功底浅薄,但现有的教学条件好,可以利用课件演示来弥补。如在教《琵琶行》一文时,通过课件将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和弹奏琵琶时的动画展示出来,同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不仅对“沦落天涯”的琵琶女寄予深切的同情,而且对白居易出神入化的音乐描写产生无尽的遐想。

——音乐。散文,也叫美文,加点音乐的旋律,朗读起来,不仅语言本身美得惊艳,那份诗一般的韵致也活灵活现地显示出来。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时,我精选了一盒配乐朗诵磁带,先请学生闭上眼睛冥听一遍,把他们带入那个虚无飘渺的唯美的艺术境界中,再整堂课播放轻音乐分析课文,我想,音乐中叽喳的鸟语、潺潺的水声和似乎可闻的花香、似乎可视的云雾,定然使学生终生难忘。而古代诗歌,本身就是可以配乐演唱的,教学时,如果恰到好处地配上音乐,再朗读之,自然沁人心脾。我在教岳飞的《满江红》时,就是结合原唱录音,在吟咏的同时,教会学生唱这首词的,那沉雄激越的音乐,让许多学生热泪盈眶。

——电影。有声音,有影象,有演员的倾情表演,电影手段在课堂中运用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如教《祝福》一文,屏幕上出现的是鲁镇祝福的热闹场景、祥林嫂几年间容貌变化的特写以及她拄着拐杖在风雪中走向最后死亡的镜头,有了这些感性的认识,那么,作品的主题则只需轻轻一点,便可成为深刻的记忆。

2、让学生展演出语文的浪漫

语文的浪漫让学生去展演,更利于他们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领略文章的美好灿烂,产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造欲望——二次创作。二次创作是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续写,这既有利于对课文进一步深刻理解,也有利于向课外延伸。杨斌老师在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以《我想为刘和珍塑像》为作文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精心阅读课文的同时,进行二次艺术创作,刘和珍烈士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为鲜明生动、呼之欲出了。

编课本剧。把课文编写成课本剧由学生进行表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有时,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让老师都自叹不如。我在教《苏州园林》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把学生编成两组,一组做导游,一组做编导,导游组写导游词,编导组写分镜头剧本,学生无不兴趣盎然、专心致志。

让学生演绎课文的方法很多,不一一赘述。

3、睿智和幽默催化语文的浪漫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语言应该规范而有艺术性,应该幽默睿智、抑扬顿挫,应该妙语连珠、简洁深刻,学生最不喜欢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甚至是废话。听过钱梦龙、魏书生语文课的人,无不为两位老师的睿智和幽默动容心折。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就迅速架设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创设出语文教学的特有氛围;一两句睿智的点拨,马上云开日出,使学生从苦思到顿悟。

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慷慨陈词、真情独白,让学生享受朗诵般的语言美;讲到精彩片段时,我们可以辅助手势,利用态势语言,增强讲述效果;遇到难理解字词时,有时可用方言来解释,浅显易懂。有的老师上课学生百听不厌,如坐春风,就是因为老师的语言睿智、幽默,富有魅力,能化枯燥出浪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出语文的浪漫

我曾经听一位老教师们讲他的一个教学掌故。说是一日教“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中的“冉冉”一词,学生正等着听他的解释,可他不仅不解释,反而蹲到讲台下不见了,学生正纳闷时,他慢慢地从讲台后面露出头顶,再慢慢露出身子,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在表演“冉冉”。随着他的这一幽默举动,“冉冉”立即变得有形可循,即“缓缓地、慢慢地”的意思,学生们恐怕终生都不会忘记这个词的意思了。我自己也曾有过小尝试,一日在教鲁迅先生《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时,结尾处的“活该”一词,我故意用闽南话念成“达请喜”,学生顿然哄堂大笑,沉闷气氛烟消云散。

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情境,把语文课上得富有诗意,富有浪漫的幻想,最大限度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更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教出语文的浪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义项   语文   浪漫   课文   琵琶   文学作品   睿智   美文   诗意   深刻   美术   老师   幽默   艺术   学生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