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记忆——中秋月寄思乡情

注:本文原创发表于报刊,请勿转载!

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烙印着对月饼滋味深深的留恋,那是深植于国人味蕾里的本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缩影,也是旅者对于家乡无限思念之情的缩影。

对于月饼这个词的由来,度娘给了我这样一个答案:“月饼,又称月团、小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是的,从我懂事时开始,月饼就是八月十五必备的美食,同时也是长辈们非常重视的节日。记得当时叔叔、大爷都要在这一天去爷爷奶奶家里过节,必须吃一顿团圆饭。这个节日对我们这些小辈们来说也是非常快乐的一个节日,堂兄弟、堂姐妹们很难得的聚在一起玩耍,还有好多好多好吃的,好玩的,真的是幸福得一塌糊涂,那时不懂什么叫团圆,可是月饼那甜甜的滋味却一直留在了我年少所存不多的记忆里,快乐而闪光。

中秋,总是要月圆才好,可是儿时却不懂得去欣赏月圆,只知道有人陪着玩,已经是天大的事了。“小时不识月”的感慨,伴我走过无数个月明之夜,有家人的陪伴,有朋友的祝福。“月是故乡明”的叹息,又陪我渡过了多少个身在异乡的不眠之夜,我已经无法记清。每个人都希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际,有美酒,有团圆,也都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景,那就是我们最好的明天。

可人生常常是孤独的,总是有“花间一壶酒,对酌无相亲”的无奈,也常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洒脱。总有秋思古今同,忍把泪眼向天明,这是所有异乡异客的情思。

又值中秋月圆,算算已经是二十几个中秋没能与家中父母长辈共渡了,曾经是因为上学住校,后来是因为工作远离故土,空有家思,却关山远隔;空有情思,却无奈风月不传情,总是情怀难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想这是所有异乡客居者的心声,当然,也是此时此刻,我心中所思所想。

中秋月,已慢慢的爬上树梢,洒下亮银色的光辉,顺着思绪流淌,径自延伸向无限远的远方,那里,是我初发的地方。月光透过树枝的茂密,斑驳了我的身影,也斑驳了我思归的心,遥望水银流淌的方向,我竟无语凝噎,意总难平。

随着越来越多的追梦人离开故土,中秋佳节的团圆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少,以至于团圆节日的气氛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冷淡了许多,这个节日的意义也只是多放了一天假而已,于自己已别无他想。只是偶尔抬头望向天空时,突然发现月似乎更加圆润明亮了,才猛然记起远在家乡的亲朋好友,他们,同婵娟下是否同心愿,快乐幸福安康,于是拿起电话,送出一个个祝福,也寄托一层层思念。

中秋节,总是要有月饼才算是圆满,我们公司和老婆公司都发了节日礼物,是杏花楼的月饼。杏花楼,那可是中华老字号,是儿时听见名称就流口水的存在啊,可如今吃起来却总不是儿时的味道,总是少了些什么,矫情一点说是少了一点点浓情,多了一些些岁月,所处环境不同,所寄感情也不同,所以只是象征性的只了几口,也就放在一边了。

其实中秋月还是那个月,历尽千古而未曾改变;其实中秋月不是那个月,岁月磨砺下的人生各有千秋,谁敢说古人能与今人同。只不过华夏千古,经历数朝历代风云变幻,物非人非之后,唯有客者思乡之情,古今皆同。我们吃的不是月饼,是情怀,是古今皆同的乡情、亲情、团圆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月圆   中秋月   故土   婵娟   舌尖   情思   缩影   斑驳   月饼   团圆   美文   异乡   古今   儿时   中秋   节日   记忆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