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时,这3种愿望不要许,要牢记

“佛在心中,莫向外求”,佛教认为,从生命的源头上来说,一切都是本来具足的,本来就圆满的,无须向外追求,自心中本来就具足一切法。

“莫向外求”还出自一句名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出处: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

释义: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典故: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拜佛”时,这3种愿望不要许,要牢记

莫向外求,反求诸己,是人生修心之道。

开悟是拨开遮障,见到清净自性的本体,恰恰是人生修心拨云见日的结果。

念自性而见自性。

正如很多寺庙的外墙上都会画的“生命之轮”描绘的一样:阎罗王手里拿的,是一面镜子,上面映出的是包括“十二因缘”在内的场景。

镜子的作用是什么,是照自己的。所以,莫向外求,意思就是不用去寻求外力的帮助,如同照镜子一样,去探寻自己就够了,即去除我执。

莫向外求,反求诸己,不执著,不期待,便可以看破滚滚红尘了,也就释然。

拜佛不是拜自己的欲望,我们到寺院里所面对的只是一座座泥塑雕刻的像罢了,不可执着。

拜佛,低头是忏悔,是放下傲慢,是发自内心的恭敬与感恩,而不是作秀、搞形式主义。

人生修心之根本是要懂得因果,如是因、如是果。

“拜佛”时,这3种愿望不要许,要牢记

信善知识让我们的内心有了依止与力量,是灵魂有了皈依,心灵得到净化,是让我们更好地在世间历练修行。

古人的智慧,让我们变成一个大彻大悟、远离无明烦恼的人。我们的心改变了,德行变好了,你想要的自然就来了。

人生,做到才能得到,天上不会掉馅饼,“福祸无门,唯人自召”,许愿不如发愿,不如多发心利益他人,才是修福之正道。

人的福气从来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好的德行就是人生最好的“风水”,常做善事,福自皆来。到寺院“拜佛”,这3种愿望不要许,要牢记!

“拜佛”时,这3种愿望不要许,要牢记

一、不劳而获的愿望莫许

古人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得到。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好的命,不去努力精进,也是枉然。人生更应脚踏实地,才有美好的未来。违背因果、不劳而获的愿望不要许。

二、不切实际的愿望莫许

人有多大饭量端多大碗,有多少福享多少福,凡事尽力而为,不要逞强好胜,否则到头来一场空。

脚踏实地比仰望星空更重要。不要去和别人攀比,不必羡慕别人,生活是你自己的,面对现实、活好当下。

三、损人不利己的愿望莫许

许愿要清净善良吉祥,要对人对己都有益。愚痴之人,看似有佛缘,实则无善根、无福报,障深慧浅。

人若心不正,只会得恶果。你若善良、必有天佑。人生皆有因果,那些损人不利己的愿望不要许。

“拜佛”时,这3种愿望不要许,要牢记

结语

鉴读国学,用智慧分享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髓。

“拜佛”时,这3种愿望不要许,要牢记!朋友们,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会置顶鼓励哦。

经常赞赏、转发和随喜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让更多人看到,也能为自己积累福报,如果有人因为你的转发内容而受益,功德就是你的。感恩阅读与分享,祝大众福慧增长、六时吉祥。

“拜佛”时,这3种愿望不要许,要牢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善根   修文   无明   反求诸己   愿望   损人不利己   自性   不劳而获   寺院   德行   良知   脚踏实地   圣人   因果   美文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