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功需要理清十个关系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每天都要面对许多的人和事。一个人要走好自己的人生路,需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就必须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我们只有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理清思路,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全面提高干事创业水平。我认为,人生成功需要理清十个关系:公与私关系、己与他关系、实与虚关系、新与旧关系、大与小关系、难与易关系、细与粗关系、急与缓关系、远与近关系、苦与乐关系。只有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人生才会变得顺风顺水。

一、理清公与私的关系

能否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根本标尺。公与私是一架天平上的两个砝码,谋私多了,为公就少了,私字重了,公字就轻了。私心太重,私欲太强,最终必定影响工作、贻误事业、断送个人前程。对党员干部来说,吃的是公家饭,手中掌握着公权力,掌管着公共资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职业操守。据史书记载,北宋书画家米芾曾在江苏安东县(今涟水县)做知县,任职期满时,再三叮嘱家人:“凡公之物,不论贵贱,一律留下,不得带走”,还亲自逐一检点行李,生怕家人暗自夹带。米芾发现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让家人把砚台、毛笔洗干净后,方离开县衙。米芾临池洗墨,不带走安东的一点点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时被传为佳话。后人将他洗墨的水池取名为“米公洗墨池”并立碑以示纪念。这些虽然是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可折射出这些先辈道德品行的高尚,对我们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划清公私界限具有很好的警醒和启示作用。要理清公与私的关系,就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要坚持公私分明。划清公与私的界限,把“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作为一条底线来坚守,坚决防止和反对公权私用、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二要坚持先公后私。当遇到公私矛盾时,始终把公事公利放在第一位,先考虑公事公利,再考虑自己的私事私利,坚决防止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因私事而影响耽误公事、利用上班时间做私事的现象。三要坚持克己奉公。时刻绷紧严以律己这根弦,始终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切实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情所困、不为欲所惑,真正树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良好形象。

二、理清己与他的关系

正确处理己与他的关系,就是指要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否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够走向更大成功。美国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可见,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是多么重要。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太太坐在小镇郊外的马路边纳凉,有个年轻人来到老人面前问道:“请问老人家,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怎么样?我正打算搬来住呢!”老太太看了一下年轻人,反问道:“你要离开的那个地方的人怎么样?”年轻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里没快乐可言,因此我打算到这儿来住。”老太太叹口气,说:“小伙子,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这个镇上的人,也和你那个地方的人差不多。”年轻人走了,继续去寻找他理想的居住地。过了一会儿,一位姑娘来到老太太面前,询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她。这位姑娘说:“哦!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更有利于我的工作发展的小镇,我舍不得离开那个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老太太面露笑容,说:“姑娘,你很幸运。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在原来住的地方一样好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想寻找敌人,你就会找到敌人;你想寻找朋友,你就会找到朋友。一个不善于与人和谐相处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认为别人难以相处。一个善于与人和谐相处的人,见到任何人都会融洽相处。要理清己与他的关系,就必须做到“三个注重”: 一要注重理解他人。经常推心置腹地与他人加强沟通,互通情况,交换意见,交流思想,增进了解,加深理解,融洽感情,共同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和谐氛围。二要注重关爱他人。对同事始终做到多一些付出、关心和爱护,少一些计较、冷漠和责怪,主动为同事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主动承担高难度的、繁重的工作,切实树立团结协作的良好形象。三要注重帮助他人。把服务对象当亲人,把服务对象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时时事事处处为服务对象着想,时刻把服务对象的事挂在心上,在政策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理清实与虚的关系

能否正确处理实与虚的关系,既关系到工作的实效,也关系到工作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只会“务虚”,“嘴行千里,屁股在屋里”,讲道理头头是道,谈思路神采飞扬,但一面对实际工作、复杂问题,要么回避矛盾、不想干事,要么束手无措、不会干事,要么随便应付、敷衍了事;有的只知道“务实”,要么满足于办一些具体事情、不会总结规律和系统谋划、陷入事务主义的泥潭,要么只会机械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不会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工作思路。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务实是务虚的归宿,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务实要解决的是干的问题,务虚要解决的是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务虚就是制定思路、计划、目标,务实则是落实思路、实施计划、实现目标的过程。没有务虚,务实就没有方向性,很容易在努力的过程中走弯路、迷失方向;没有务实,思路、计划、目标则都停留在想象阶段,一切就都是空想。要理清实与虚的关系,就必须做到“三个力求”:一要力求虚功实做。在做任何一项工作前,坚持在摸清“上情”“下情”“外情”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制定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思路切合实际、计划切实可行、目标任务能够落到实处。二要力求化虚为实。始终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积极主动、雷厉风行、持之以恒地抓好各项工作思路、计划、目标任务的落实,全面提高工作精准度,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三要力求先实后虚。在抓好工作落实的基础上,对已经做的工作进行认真回顾和反思,从中总结提炼出带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在总结经验中深化理性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用理性认识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工作再创新辉煌。

四、理清新与旧的关系

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就是指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能否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能否实现新的跨越。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循环往复,促进了事物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在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他通过广泛学习借鉴前人的书法作品,然后独创出一种潇洒清秀的新书体。梁武帝萧衍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要理清新与旧的关系,就必须做到“三个善于”: 一要善于破旧立新。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旧的思想观念、旧的思维方式、旧的工作方法,坚决破除按“惯例”办事、按部就班的经验主义做法,主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学习借鉴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创造无愧于新时代要求的新业绩。 二要善于推陈出新。对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原有方法和措施予以坚持,对原有方法和措施中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部分予以修改完善,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确保我们原有的方法和措施实现与时俱进。三要善于标新立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敢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大胆探索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新途径,努力在工作中创特色、增亮点、出精品。

五、理清大与小的关系

能否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老子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曾国藩也有句名言: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何为大? 何为小?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极难回答。首先,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有大必有小,有小必有大;其次,大与小因时而异,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因时间不同其看法可能出现巨大差异;三是大与小因事而异,看似小实为大的情况极为常见;四是大与小因人而异,不同能力素质的人对大与小的看法迥然不同;五是大与小是相连的,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六是大与小是可以转化,大可以转化为小,小也可以转化为大。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应聘的故事,有家公司欲招聘高级管理人才,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却都未被录用,只得怏怏离去。这时,有一个应聘者,走进门后,看到干净的地毯上有一个纸团,他弯腰捡起了纸团,准备将它扔到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的纸团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这位应聘者感到疑惑,考官说:“前面三位虽然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能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是不会成功的。若干年以后,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了这家著名大公司的总裁。他就是美国福特公司总裁福特先生。要理清大与小的关系,就必须做到“三个懂得”:一要懂得小中见大。坚持把自己的、单位的小事放到大局中去谋划和定位,围绕大局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切实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要懂得积小成大。坚决防止和克服“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在做好每一件小事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积累经验,进而为将来做大事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要懂得因小失大。充分认识到做不好小事也难成大事、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贻误大事,想方设法把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到位,坚决防止因小事做不好影响大事和把小事拖成大事的现象出现。

六、理清难与易的关系

能否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是对一个人攻坚克难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难与易是相对的,关键看如何去看待。清朝彭端淑在《为学 一首示子侄》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难与易,关键在是否为之。下面给大家读一篇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的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作者莫顿·亨特是美国的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觉到那股灼人的热浪。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等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到:“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20米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在突出的岩石和土层上找到放手和脚的地方。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然后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悬崖,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但是他们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的岩脊上。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面,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上爬。“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到,其他的则哄堂大笑。“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可以从崖顶绕道回家。在他们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内德嘲笑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是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我往下看,但是却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绝对下不去。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突然间,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我还惊讶地意识到,在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每当我遇到一个遥不可及、令人害怕的情境,并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应付——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自己上过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回头看时,不禁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自豪。作者在悬崖上的经历启示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把大的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了,终将战胜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要理清难与易的关系,就必须做到“三个学会”:一要学会先易后难。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易做的事做细做精、按时推进,坚决防止把易做的事拖成难做的事;对难做的事尽心尽力谋划、想方设法突破,切实做到攻坚克难不留难。二要学会迎难而上。始终保持知难而进、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深入实际调研出实招,借鉴各地经验出新招,积极探索实践出高招,千方百计破解工作中的难题。三要学会化难为易。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大困难分解成若干个小困难,然后一个一个地去突破小困难,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战胜大困难。

七、理清细与粗的关系

能否处理好细与粗的关系,是检验一个人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下面,给大家讲讲张飞粗中有细的故事:张飞小时候拜王养年为师,王养年文武双全,教张飞学文习武,对张飞一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养年见张飞性格从小刚烈勇猛又粗莽不羁,就对他进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着绣花针,把花线往针眼里穿。开始时,张飞拿着针,“大眼”对着针孔的“小眼”,不知从何入手,急得哇哇直叫。王养年就在旁边谆谆对他说:“你有‘大眼’,绣花针有‘小眼’,心里就是没有‘心眼’。作为武将,既要习武,也要学文;要勇冠三军,更要谋略过人,方能克敌制胜。”说完话之后,他就手把手地教张飞,如何将线头捻细,如何屏住呼吸,如何“大眼”对着“小眼”,再加上一个“心眼”,“三眼相通”慢慢地将花线穿过针眼。最后,王养年对他说:“心别急,今天穿不进,明天穿;明天穿不进,后天再穿。今后你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多长个心眼。”从此以后,张飞就天天一人坐在房间里苦练穿针本领,性格也逐渐变得安静下来了。使他一生养成了“小事粗鲁、粗中有细;大事有谋,谋略过人”的可贵品质。张飞粗中有细的特点,从以下这件事中可见一斑。张飞在任古城阆中县令时,碰到有两个妇人为抢一个孩子来告状。张飞升堂后仔细观察,一位妇人长得纤弱文静,泪流满面,从内心中表现出十分痛苦的样子;一位妇人彪悍骄横,面目凶狠。两人在堂上吵闹不休。张飞沉思良久后,佯作烦躁,对两个妇人说:“本官作主,你两人就在堂上各执小孩一臂,谁能将小孩拉过去到自己这一方,我就断谁为亲母。”两个妇人听完话,立即奋力争抢起来,一时间小孩被拉后痛得哇哇大哭。纤弱妇人见状,恐伤小孩筋骨,就边抢边放边让;悍妇则拼尽全力,毫无怜悯之情。师爷见状,示意张飞快快叫停,认为此举不妥;忤作(相当于现在的法医)也急忙斥责悍妇放手。张飞见此,立即怒斥悍妇:“你不顾小孩死活,全无亲情,怎为人母?”然后,转身对弱妇道:“争抢小孩,亲情所系,母子关系真相大白,小孩断与亲娘。”师爷、忤作连连叹服:“奇招!奇招!”细与粗二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没有“细”的“粗”,就容易导致粗心大意、浅尝辄止;没有“粗”的“细”,就容易走向斤斤计较、谨小慎微和优柔寡断。要理清细与粗的关系,就必须做到“三个体现”:一要体现宜粗则粗。坚持容人之短宽以待人、容人之过以德报怨,不与人斤斤计较,不纠缠于细枝末节,不翻陈年旧账,努力做一名胸怀宽广的人。二要体现宜细则细。在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时,必须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消化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思考并提出具体、细化的工作措施,切实增强工作措施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坚决防止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三要体现粗中有细。面对难事和要事,既要有举重若轻的胆识和魄力,做到在战略上藐视,泰然处之,把好方向,从容应对;又要有举轻若重的严谨和踏实,做到在战术上重视,细致入微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细节,确保难事和要事得到有效落实。

八、理清急与缓的关系

能否处理好急与缓的关系,考验着一个人把握办事节奏的能力。下面,给大家讲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故事:《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完成的。在这幅画作上,他充分利用空间堆砌及光影变化原理,创造性地将蒙娜丽莎的双肩画成一高一低,有了一个空间的转化,才有了探不完神奇佳妙的《蒙娜丽莎》及人物嘴角那抹神秘的微笑。这就是慢工出细活的典范。达·芬奇倘若急于求成,不在空间光影上做足文章,又怎么会有《蒙娜丽莎》这幅传世名作呢?要理清急与缓的关系,就必须做到“三个力争”: 一要力争急事缓办。遇到需急办的事情,在处理的时候要静下心来,有条不紊地应对,坚决防止急中出乱、急中出错。二要力争缓事急办。遇到不急的事情,尽快办理,不能一拖再拖,坚决防止把缓事拖成急事,甚至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三要力争能快则快。对今天要办好的事情,抓紧落实,决不拖到明天;对有时限要求的事情,上班时间完不成的,要加班加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切实做到不让事情在自己手中积压和延误。

九、理清远与近的关系

能否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反映一个人眼界的宽窄。只顾眼前,急功近利,势必陷入忙乱的事务主义,甚至还会因短视而误入歧途。只想长远,则很可能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而一事无成。只有既立足当前, 又着眼长远,想长远而抓当前,才能做一个清醒而务实的人。立足当前, 就是要脚踏实地把当前一个时期的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为今后的长远工作奠定基础。着眼长远,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为做好当前工作指出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要理清远与近的关系,就必须做到“三个重视”:一要重视由近及远。认真总结提炼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努力构建管长远、保长效的工作机制。二要重视远近衔接。着眼长远抓当前,把长远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年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并一个接一个地抓好落实,努力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中逐步实现长远目标。三要重视深谋远虑。强化“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甘做铺垫工作,愿抓未成之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做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不戚戚于任上就干出惊天业绩,不汲汲于马上就累积显赫声名,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十、理清苦与乐的关系

能否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考验着一个人的价值选择和思想境界。趋乐避苦是人的本能,而正确对待苦和乐才是人的本事。世界上没有光享清福而不要付出的事情,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快乐是耕耘出来的。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发表以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一次,一位英国记者来采访他,问他在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情况下是否感到痛苦。记者说:“难道你一次也没有想到自己失去了的幸福,没有想到永远不能看东西,不能走路,从而感到失望吗?”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幸福是多方面的,我也是很幸福的,创作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而且我感觉出自己的手也在为我们大家共同建造的美丽楼房——社会主义——砌着砖块,这样,我个人的悲痛便被排除了。”“对于我,作为一个战士是最大的幸福……一切个人问题都不如社会事业那样永久。”他又说:“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为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要理清苦与乐的关系,就必须做到“三个知道”:一要知道先苦后乐。坚持把吃苦当成吃补、当成考验、当成磨炼,大力发扬“自找苦吃”精神,不断鼓励自己做一做懒得去做的苦事、为一为善小而不为的苦事、干一干想干而不敢干的苦事,努力在吃苦中磨炼意志、锤炼本领、增长才干、收获快乐。二要知道乐在苦中。全面理解“失去休闲、得到充实,失去玩乐、得到事业,失去轻松、得到锻炼”的深刻内涵,把心思花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在做工作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解难题上,真正在忙碌中享受生活、在艰辛中体验快乐、在担当中体现价值。 三要知道苦中找乐。充分认识“快乐与痛苦取决于你的心态”的深刻道理,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痛苦,就能够找到应对的办法,在战胜痛苦中收获快乐;以悲观的心态去面对痛苦,就可能束手无策,甚至可能更加痛苦,进而在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战胜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痛苦中创造快乐幸福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米芾   蒙娜丽莎   粗中有细   关系   应聘者   岩石   美文   悬崖   长远   小事   困难   事情   目标   努力   地方   人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