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要到了,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学包粽子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端午节要到了,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学包粽子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又是一年一次的棕香时,不由想起小时候学包粽子的情景。

包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特有的传统风俗,据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投江自尽的名人——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姓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端午节要到了,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学包粽子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楚辞的始祖。

据史书记载,屈原少年时代就受过良好教育,博闻强记,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百姓闻之,无不悲痛。于是,人们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内喂鱼,避鱼儿吃屈原,表达着人们对屈原的无比怜爱。

端午节要到了,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学包粽子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屈原宁死不投降敌人,民族气节是为重,百姓敬之。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楚辞”的创立者,被称为“楚辞始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传扬至今天。

端午节要到了,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学包粽子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北方包的粽子和南方包的棕子有所不同。北方的个大实惠。南方的小巧精致。

包粽子首先要准备好粽叶(有苇叶、竹叶等),其次,是准备好粽子里面的馅料,北方馅料多为黄黏米,内加红枣,也有豆沙等馅。米和棕叶都要用水先泡上几天。

端午节要到了,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学包粽子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两盘粽子,配上甜酸的黄杏,普通百姓的生活不过如此!

包时, 先置于一个操作平台上,将粽叶蘸水铺平,大的一个,小的几个叠在一起。然后,将之拿起折拧,叠成一个漏斗形状,将馅料置于漏斗中,然后再折叠粽叶盖好,不让馅料露出。最后,用棉线或一种草绳捆扎住。粽子就包成了。大小如小拳头。

端午节要到了,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学包粽子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粽子还是自己包的好,实惠好吃。吃着放心,绝对不担心有什么添加剂。

粽子包好后,码放到锅中,加水至没过粽子,盖上锅盖开始蒸煮。水开上气后,改小火,大约煮上两个钟头左右。停火。再放置约七至八个小时,至绵软黏香,即可食用。可凉吃,可温热后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汨罗江   秭归   黏米   楚国   举贤任能   屈原   丹阳   修明   楚辞   漏斗   始祖   记忆犹新   粽子   端午节   美文   实惠   诗人   小时候   母亲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